多元、複雜 東南亞味
「為了這次特展,我們訪談4個國家的新住民,在展場中呈現東南亞7個國家的香料與料理。」策展人袁緒文說。
東南亞香料種類繁多,造就料理的豐富層次。展場中展示了胡椒、丁香、羅望子、肉桂、芫荽子、綠豆蔻、孜然、石栗……等10個香料罐,「這10個罐子只是基本款呦!」策展人袁緒文強調,還要加上展示牆上薄荷、香茅、叻沙葉、香蘭葉、馬蜂橙、刺芫荽、薑黃、打拋葉等香草植物才算正統。
香料植物資訊量多到爆炸,袁緒文常常訪談前準備了該國10種香草植物的資料,事先通知受訪者下回訪談的內容,但熱心的受訪者會再幫她添上30種,並補充說:「我們那邊實際使用的還有這麼多香料」,讓她差點招架不住。
策展過程也儼如一堂植物學課,常常分別訪談了數個國家,才發現姊妹們說的是同一種植物,但各國名稱不同,料理使用的方式也不同,最終決定採用拉丁學名,再標示各國名稱。
來自印尼的廖轉運帶了她喜歡的沙薑,與台灣常見的老薑、嫩薑不同,沙薑剝開來是白色,嚐一口,嗆辣不如台灣的老薑,但有一股薄荷精油的清新。廖轉運說,沙薑不只當作料理,也可藥用,媽媽會磨成泥敷在肚子上消脹氣。緬甸來的馮春燕分享父親超級喜愛香茅,熬煮成湯後,還把香茅梗再三咀嚼,不捨丟棄。
被挖掘出來的不只是香料的應用,還有新住民的鄉愁。「她們常常聊著香料的回憶,就紅了眼眶,或彷如變身當年那個十幾歲、還跟在媽媽身邊的小女生,小時候一放學,書包一脫,就開始幫媽媽搗香料。」袁緒文生動地描述。讓人更欽佩新住民姊妹當年隻身來台的勇氣,也不捨她們為生活撐起的強悍與毅力。
熱情的姊妹也常滔滔不絕地描述著家鄉料理的美味,讓袁緒文說:「訪談的過程,不是聽到餓死,就是感動到哭死。」
展場外的苗圃摘種數種香料植物,讓民眾辨其形、聞其味。圖為刺芫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