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外的百工人類學家
那年夏天,宋世祥返台恰巧遇上文化評論人楊照正於誠品講堂導讀人類學家李維史托的經典著作《憂鬱的熱帶》。宋世祥以為冷僻的主題,出席者將寥寥無幾,不料現場卻是座無虛席。
一般大眾對人類學超乎預期的接受度,打破了宋世祥原有的想像,「或許人類學在學院外大有可為」。如此的念頭,隱隱暗伏心中,下半年的兩段經歷,更坐實了他的想法。
2012年,在宋世祥的形容裡是「輕、薄、短、小」的一年,包括「『小』旅行、『微』電影」等講求個人私我感受的概念相繼出現,宋世祥前往松菸參加一場以「旅行」為主題的講座,聆聽風尚旅行社總經理游智維與洪震宇將人類學細膩觀察的方式,應用在每一次的旅行策劃;幾天後,宋世祥在台灣文博會一場座談中,聽見奇想創造執行長謝榮雅分享將人類學的觀察,應用於改良大同電鍋的設計案上。
一個又一個人類學應用的成功案例,宋世祥發現,人類學原來可以步出學院外,與個人的工作、企業管理結合,甚至實踐在地方。於是,他在那年決定找尋百工百業的人類學家,成立臉書粉絲頁「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名稱底定,年底,宋世祥就和幾位夥伴開始找尋有「人類學家味」的眾百工。
「人類學家」的稱號正經八百,但卻不是宋世祥想找尋的對象。他的第一要務是打破人類學家的框架,把身分的光譜拉大。「讀了人類學系後,卻未走上學術之路,或非人類學背景出身,其所做所為、秉持的價值態度都和人類學相同,就是期待找尋的對象。」宋世祥種種努力的一切,都是為了挑戰台灣大眾對於「人類學有何用」的刻板印象。在歐美等地,人類學的應用於商業、設計領域早有前例,例如晶片大廠英特爾就曾聘用人類學家,調查各地潛在的消費族群;也有人類學者辛西亞‧寇恩透過在印度實地的田野調查,發現當地女性必須耗時耗力取水,進而研發「水輪桶」,大大解決了生活上的不便。
為了改變外界的印象,臉書粉絲團「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成立後,宋世祥的腳步沒停下來過。隔年,他舉辦多場座談會,人類學界每年一度舉辦的學術盛會「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暨世界人類學會聯合會」,也特別籌設「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論壇,邀請各行各業專家,暢談人類學在實務上的應用。
2016年出版的《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更是宋世祥耗時2年,走訪全台各地找尋擁有人類學相關背景者訪談的集結大成。書中成員,有的是台菜總舖師、有的是漫畫家、有的是舞蹈家、有的是返鄉推動社會企業的青年世代……。
「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就是典型將人類學方式應用於設計領域的實踐者。交大土木工程系、美國杜克大學MBA,檢視吳漢中每一段經歷,均無人類學的背景,唯有就讀台大城鄉所碩士,投入地方社區改造,才勉強有了連結。
赴美求學,吳漢中在研究中發現,許多商業管理關於消費者研究、管理知識,其實都不脫人類學的範疇。返台後,吳漢中先後任職若水國際公司、創辦「我們創造事務所」,就採取了田野調查的方式,先後替知名茶飲品牌「春水堂」、「薰衣草森林」找出細膩動人的故事,塑造全新的品牌價值。
一路創辦「老寮」Hostel、「Valai」農創店的苗栗青年邱星崴,2013年自清大人類所畢業後,就把課堂所見所學的人類學本領,應用在返鄉創辦的社會企業「耕山農創」。
「先有『桂花巷』才有桂花,南庄以前是沒有桂花的……」,邱星崴帶著遊客穿梭於苗栗南庄的吊橋、社區和桂花巷,一一解釋南庄的歷史發展。
回到故鄉,邱星崴選了一條不同以往的取徑,不僅老寮、Valai的命名、經營,處處充滿人類學實地考察、貼近在地文化的精神,主要報導南庄大小事、古往今來的在地雜誌《拾誌》,也是年輕團隊透過田野調查方式,翻轉農村風貌的創新之作。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的出版只是宋世祥眾多計畫之一,接下來除了在臉書粉絲頁持續發布文章。宋世祥還期待,能將粉絲頁匯聚的人氣,轉換為專以生產知識內容的商業網站運營。
宋世祥邀請聽眾比出「人」字招牌姿勢,細膩觀察、走入在地,人人都可以是人類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