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之後
「現階段我要開始學習減法了。」從三月籌辦草草戲劇節、四月搬演《十殿》,還尬了文博會一腳,把劇團操到人仰馬翻的汪兆謙喘口氣說。「18歲前就是血氣方剛,想證明自己可以做好很多事情,希望被看見,所以我們東跑西跑,婚喪喜慶什麼做,因為沒有資源,缺少能見度,我恨不得把我的名片發給全台灣2,300萬人。」成年後,已經是大人了,就想穩定下來,好好把一些事情做得更圓滿,比如讓《十殿》可以翻演更多輪,繼續修整,使其成為代表這個世代的傳世之作。
18年來,劇團不只是演戲,早已更有系統的扎根在地。阮劇團有專屬的駐團編劇,還有劇本農場計畫,培育創作劇本人才。當初是拓荒來到嘉義,演員多是各地來的freelancer,但台北、嘉義來回的地理距離長期來說亦是耗損,「我要嘗試在台灣實現出一個劇場生態,這個生態系統底下,可以源源不絕的生產出有能量的作品,就需要有到位的人力。」阮劇團早三年前就著力在地演員的培訓,是為對未來的投資。
又如這次《十殿》的製作,有堪稱劇場史上最「華麗奢侈」的製作期,編劇有充足的時間做田野調查,孵育出劇本。劇團提供友善的酬勞,讓演員在排練期只專注在一齣戲上,不用到處尬工作。對比許多戲劇演出,演員是登台前三天才知道舞台的模樣,這對演員的信心影響很大。
阮劇團創團之初,即篤信藝術具有社會意義,在偏鄉鋪陳文化藝術近用,讓偏鄉的孩子能欣賞戲劇,讓藝術深入到生活;或是專屬於青少年藝術教育扎根與視野開拓的「草草戲劇節」,「我對藝術的公共性,是有興趣的。」汪兆謙說。「這不是一個人往前衝百步,而是一百個人往前踏一步。」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能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能量給出去,是人活著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似乎道出阮劇團那總是拚了生命做事的因子。
電影、戲劇經歷完整的莊益增飾演劇中邱老師,亦是一名算命者。
把長照、移工、無差別殺人、繭居族等議題納入戲劇,《十殿》是一齣值得一再細究的劇作。
汪兆謙在〈輪迴道〉的章節用上魔術、模型、即時投影等手法,在舞台上呈現迥異於傳統的寫實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