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靠近而熟悉
誠如新傳媒首席內容創作官梁露明在開鏡記者會上表示:「這次台前幕後、從裡到外的合作模式,是新傳媒第一次的嘗試。」也是台灣與新加坡首度如此緊密的影視合作。
台灣這邊由王小棣擔任整部戲的總導演及監製,統籌劇本及兩個故事線的規劃;新加坡新傳媒監製梁來玲負責新加坡線的拍攝、後製等事宜。台灣線的部分由台灣導演柯貞年、新加坡導演葉佩娟(Doreen)各搭配一組台灣的劇組人員;新加坡線則是台灣導演曾培善、新加坡導演陳金祥,分別與當地劇組合作拍攝,跳脫以往導演帶著自己的劇組前往國外拍攝的模式。
4組人分散在兩國4處同時拍攝,要讓多頭馬車協調進行,勢必需要縝密的劇本規劃;再加上以兩條故事線分別呈現的設計,所以台星雙方在前期劇本的討論就費了很大的功夫。必須協調兩地拍戲的工作模式、調整拍攝規格,更要將兩國的文化特色不著痕跡地融入劇情。雖然台灣與新加坡同樣講華語,但因為文化風土的不同,就有不同的呈現:新加坡人在講話時會夾雜英語及其他方言,有些詞彙甚至沒有華語的表達方式,例如台灣人常講的筆電,新加坡人都稱作「laptop」;又或者他們習慣隨興的使用英文單字的開頭作為形容詞。演員黃俊雄舉例,當新加坡人說:「不要那麼emo啦」,台灣人乍聽會摸不著頭緒,但其實指的是emotional,請對方不要情緒化的意思。
以往新加坡電影裡常會聽到新加坡人講話會以中英文夾雜,或是語句的尾音會加上la、lo等,獨特的「新加坡式英語」表達是許多台灣人對新加坡人的印象。王小棣也希望新加坡演員的對白多以新加坡式英語來表現。但合作後才知道,新加坡的電視節目,華語戲劇必須使用標準華語,不能參雜方言,所以像是台灣常講的「續攤」、「撩妹」等詞彙就不適合出現在新加坡線的劇情裡。當有類似情況時導演們就會因應拍攝兩種不同對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