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台灣雕塑教育
台灣大專院校設立雕塑系前,蒲添生是首位投入雕塑教育的藝術家。1949年,當時政府成立暑期雕塑講習會,邀請蒲添生擔任老師,教導全國的美術老師與青年藝術家。畫家吳榮隆也是當時的學生,他在訪談中提到:「在蒲添生先生十幾年的努力下,讓台灣的美術教育,從平面擴展為立體,這是很重要的里程碑。」
談到蒲添生的教育,蒲浩明認為父親在精神層面,不斷強調「道」的概念,與西方美學思想家溫克爾曼的觀念相似,認為希臘羅馬雕塑的精髓在於: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心性會反映在作品中,而培養一顆敏銳的心,是創作最重要的基底,「要觀察到人體每個部位的質感不同,嘴唇、嘴角、顴骨軟的程度不同,人在不同季節的狀態也不同。」蒲浩明說。
在技法層面,蒲添生創作時,觀察模特兒後,會180度轉身捏泥土雕像,而非像素描一樣,畫布與模特在同一方向。「轉身那一剎那,會有瞬間記憶,記住當下最深刻的地方。」
蒲添生也是首位開設人像鑄銅廠的台灣藝術家,過去鑄銅僅限於機器鑄銅,但他引進人像鑄銅的技術,在戰後將一批日本鑄銅技師留下,為台灣奠定翻銅技術。而翻銅指的是,雕塑家先用泥土完成作品,再交由技師將作品經過多道程序製模、火燒,轉換為青銅雕塑。
回顧蒲添生一生的作品,從為家人創作的雕像,在老師陶冶下創作出的《春之光》、《三美神》,在大環境下創作的名人雕像,到晚年突破自我的《運動系列》等,都看出蒲添生一生致力創作的熱情與態度,也讓西方古典藝術在台灣本土有了延續與轉化。
蒲添生投入雕塑講習會教育十多年,讓許多學生在創作時,有了「立體」的概念。(蒲添生雕塑紀念館提供)
《春之光》展現古希臘雕像柔美的線條,入選日本美術展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