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因史料的缺乏,或因政治忌諱與參與者的明哲保身,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鐸感嘆,《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一書,是該段歷史的「唯一親身參與者的見證著作」,彌足珍貴。
一九五○年後的十年間,退守台灣的國民黨面對對岸共產黨的威脅,對台灣實行威權統治,並於地方選舉中進行舞弊,以確保政權的完整,在台灣社會積累了多股民怨。這些反對勢力並於一九六○年合流,爆發台灣首波民主浪潮,即所謂「雷震案」。
謝漢儒將這些民間反對勢力分成三方細述。
第一股反對勢力為胡適等知識分子所支持、雷震創刊的「自由中國」半月刊為首。包括傅斯年、毛子水、殷海光等知名學者皆鼎力支持。「自由中國」以闡揚自由民主理念為主,提出問題、針砭時事,是台灣民主理論論述的先聲,頗受海內外注意。
在野的第二股勢力是民社黨與青年黨。當時這兩個少數合法的在野黨雖是威權體制下的民主政治「象徵」,不具太大的政治氣候,但因核心人物蔣勻田、高玉樹等人的理念,加上廣大民怨下,民社黨在各地方選舉連連奏捷,匯集成另一股在野力量。
第三股在野主流則為各縣市本省籍政治運動參與者的結合。這股要求「乾淨選舉」,包括石錫勳、何春木等黨外人士的出現,也使得另兩股在野人士有了整合的機會。
一九六○年,在第四屆地方自治選舉中,國民黨操縱舞弊變本加厲,在野三股勢力舉行了一次選舉檢討會,並因而產生「選舉改進座談會」的組織。
「選改會」成立後,竟引起巨大的民主浪潮,籌組「真正反對黨」的建議不但被提出,也隨即積極展開。然而僅僅四個月,在精神領袖雷震將軍被捕,並被安上莫須有的「匪諜」罪名後,首波台灣民主運動也迅速宣告結束。
四個月的時間,對謝漢儒而言,在相隔四十餘年後,一幕幕的場景卻仍「歷歷如昨,記憶猶新」。這也使得《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一書,對這關鍵的四個月民主浪潮風起雲湧的過程,描述之精細、完整,讀來讓人訝異且印象深刻。
謝漢儒說,當時他身為選改會執行秘書,事事皆親身參與,也留下許多選改會運作細節的筆記,故能掌握許多一手資料,並深刻描述。
雖源於親身參與民主運動的經驗、記憶,但有別於個人回憶錄,《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一書卻是一本歷史參與者的親筆歷史著作,尤其書中所涉及人物之廣,也讓這本書在斷代書寫上深具價值。
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鐸表示,歷史的著作除了歷史本身,常常也包括了寫作者對歷史的品評。然而謝漢儒卻跳脫了個人的意見,只保留史料的敘述與歷史發生時的各方意見與看法,深具學術研究價值。
曾祥鐸並指出,以長的歷史縱深來看,《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還提供了另一項歷史的釐清:今日在討論台灣的民主運動歷程時,敘述者往往將雷震與其以降的反對運動放在同一個脈絡來看。然而當年雷震所籌組的反對黨是一個建立「自由中國」的實踐,與後來發展出的台獨理念民主運動有著根本上的不同。謝漢儒所提供的大量史料,在這項歷史演進的釐清上,提供了更多佐證。
歷史的書寫不只在於還原真相,也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的位置。謝漢儒的著作雖為「雷震案」民主運動參與者的第一本歷史著作,但在當年許多參與者今天仍然健在的情況下,各界莫不期待《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只是史料發掘的另一個開始。
p.100
書名:《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
作者:謝漢儒
出版者: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二○○二年九月初版
定價:四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