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是中國人的紙上精靈,變化之妙,較之孫悟空的戲法毫不遜色。
它讓要人「分身有術」,不能親自現身,可以印為憑;它能傳達文人理想的生活空間,身在官場,便刻方「倚松玩鶴」;它更是有情人金石盟約的媒介,一方「生生世世」,印得不只在紙上,也在情人的胸口……
中國人在神話小說裡,創造了孫悟空,拔一撮毛、當風一吹,即可七十二變,讓自己同時在各地出現;現實生活中,中國人也的確發明瞭「分身術」,那就是印章。
古代印章常以動物肖形為印鈕,代表祥瑞之意。(故宮博物院提供)(故宮博物院提供)
紙上精靈,功能多變
自古以來,文件有印為憑,形同本人昭信,即或今日電腦已改變了文書形式,信用卡進入消費市場,簽名就代表信用,印信在中國社會堣斯M餘威無窮。
上至總統,下至各政府官員交接,仍以印信為象徵物;簽訂契約、法律訴訟,或至銀行、郵局開戶、領件,都得蓋印章,才算完成合法程序。有時雖本人親往,亦有身分證證明身分,若未攜帶印鑑,仍無法將事情辦妥。這種喧賓奪主、認章不認人的情事,不能不說是中國人獨有的「註冊商標」。
印章除了代表個人承諾外,還可表示「所有權」及文人的心情抱負。在書末蓋方印,表示為某人藏書;在古字畫上鈐蓋齋館名號,有的明示「此物曾歸我所有」,有的則意在宣告「我某人鑑定該作品為真跡無誤」。此外,古代文人最愛寄情筆墨,但有時不願將心事羅縷記存,讓人一目了然,卻又不吐不快,折衷的辦法便是將千言萬語濃縮成數字,刻成印章,蓋在字畫角落。
於是小小的方寸之間,或為忠臣義士的浩然血淚,或懷才不遇者的長吁短嘆,或千百年來都消磨不去的文人酸氣……。印章功能的多元、特異,恐是天下少有。
中國新人習慣在結婚證書上交互用印,既昭信、傳情,也代表彼此的承諾。(張敏儀攝)(張敏儀攝)
漢朝出現「急就章」
根據典籍記載,印章始於殷商時期,到周朝已普遍使用。印又分官印、私印(姓名印),自秦以後,官印才有嚴格定制,印材、尺寸、印文均有規定,不可隨便造次。在君權時代,官印是權威的信物,授印即等於授權。
在紙張發明以前,為免文書傳遞時為人拆看,便把印蓋在竹簡的封泥上。現出土的漢印文字中有「某某印信,宜身至前,迫事毋問,願君自發,印信封完」字樣,意思是說:「我某人蓋這個印,本應親自前來,因有事沒空,裡邊有信,請你自己拆開看,現在封好了,並蓋上我的印」。
漢時官吏為行使職權,經常得把印信帶在身上作簡牘封泥之用,印章則多用澆鑄法鑄造,但如遇軍中緊急須用,不及澆鑄,就用刀直接在印材上鑿刻,後世稱為鑿印或「急就章」。
到了隋唐紙張普遍後,印章則濡朱(沾印泥)直接蓋在文件上,作為簽署之意,成為今人熟悉的鈐印方式。
印章在現代中國社會裡依然餘威無窮,例如掛號函件必須蓋上收件人之印,以為傳送無誤的憑證。(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從實用到藝術
篆刻名家、也是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王北岳表示,唐朝由於文風鼎盛,印章逐漸由實用發展為游藝,而有所謂的閒章出現。紀年印和齋館印則是從姓名印到閒章之間的過渡產物。
唐太宗、玄宗親書,由工匠刻成的「貞觀」、「開元」二印,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紀年印;而齋館軒堂印之始,則相傳起於李泌的「端居室」一印。自唐以降,便開啟文人雅士在書畫上用印之風。
不過,早期製印的工作仍交由匠人執行,不免帶有匠氣,材質亦多為玉或金銅鐵等金屬,直到元末王冕首用花乳石(軟石的一種)刻印,不但突破印材限制,更開文人篆刻之先河。石質可分硬石、軟石,前者如瑪瑙、琥珀;後者如青田石、昌化石、壽山石。硬石不堪入刀,不易表現美感,軟石比銅、玉易刻,且可看出刀工筆法,為後代篆刻家所喜。
但是真正把印章帶入藝術領域的,則是明朝文徵明之子文彭。王北岳指出,在明朝以前,印章只是書畫中的附庸,至文彭的創新,才成為可以單獨欣賞的作品。
文彭首開印章書寫的趣味。「在這之前,除了秦漢時印章上的文字較重視字體、筆觸外,大多只達到傳意的實用功能,例如元時印文字體纖弱,缺乏書法的氣韻,遑論藝術價值。文彭則以漢印為宗,更加強書法的筆意;同時不以刻姓名齋館印為滿足,經常將詩文雋語刻入印中,拓展印章的內涵」,王北岳表示,在文彭之前,雖已有閒章,但直到他才大力提倡,他又首開冶印在邊款留名之例,確認印章為「個人創作」的地位。
到了清朝,金石之學大興,鼓勵了篆刻的發展,至此流派林立,編印譜亦成為風氣,使得篆刻藝術更加豐富璀璨。
印章既是「中國人的註冊商標」,自也受到不少國外漢學研究機構珍愛。圖為荷蘭萊頓民俗學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印章。(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方寸之間明典章
印章與中國人所結之緣,既有嚴肅深刻的歷史意義,也有文雅風流的浪漫情懷。從中既可窺歷朝典章制度,又能體會出中國人對生命價值及生活藝術的看法。
研究印章的發展史,可得知各代典章制度及社會風氣的差異。例如周朝體制尚未完備,印章規格大小不一,官印、私印亦無定制。秦朝專制,倡車同軌、書同文,印章規格各有定制,文取小篆細字;漢則崇尚樸實敦厚,印文中小篆文字較為豐滿、樸拙、工整;唐則因紙張普遍運用,印章可作為落款簽署之用,形制明顯加大。
在藏書上用印,代表「所有權」。(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一印定高下
今人常以名牌衣飾表明身分地位及財勢,古人則「一印定高下」。早期印章不但可為封泥之用,亦可帶在身上作為佩飾,尤其官印繫身,除可表明身分,更是榮耀的象徵。如蘇秦早年為妻嫂見棄,後發憤縱橫各地,身佩六國相印,衣錦返鄉,風光異常。
印章既可彰顯個人,被用來榮耀家世就更不足為奇了。如宋元時代韓侘冑有「安陽開國」印,蘇耆則有「佩六相印之裔」,錢穀有「吳越王裔」等印。
印既可昭信,古代人便對其象徵意義加以運用,創出所謂的「吉語印」、「肖形印」、「收藏印」等。如在晚秦文物中已有「長吉」、「日入千萬」等吉利字樣之印;「肖形印」則是刻上動物圖形,取其祥瑞之意。或有將一家人的生肖全刻成一印,成連環圖案,既有家人團圓、又有祥瑞雲集的采頭。可見印信對中國人來說,還有「精神安慰」的效果。
所有權及鑑識真跡的憑證
收藏印如果是蓋在皇帝的收藏品上,則多刻年號;私人收藏則刻姓名、別號、齋館名稱,或是「子孫永寶」、「勿以借人」之類苦口婆心的字樣。古人珍愛書籍字畫,把玩欣賞之餘,既無法在真跡上畫蛇添足,又不甘自己在名作上毫無參與鑑賞的證明,只有鈐印以示所有權及精心鑑賞的紀錄。
這類的印信,影響各有優劣。好處是後人經由收藏印的辨識,可判別文物的年代及真偽。如南唐李氏在藝文上不但造詣高,鑑賞能力更是高人一等,經過其鈐印的作品,更具價值。南唐御府中以「建業文房之印」特別著名,今在唐懷素「自敘帖」的合縫上,及晉王獻之的「鄱陽帖」均有鈐蓋此印。
不過用印必須顧慮版面的平衡及美感,有時分明已無用印之處,後代收藏者又不甘毫無「立印之地」,便大剌剌地找個空白處蓋了,實在殺風景。所謂文人雅士,猶不能免俗,「私心」之蔽,可見一斑。
寄情寓意,心志得抒
文人滿腹經綸,文采風流,兼又敏感多情,所製閒章,清雅奇巧,寄情寓意,抒懷抱負,甚有可觀之處。換句話說,閒章之興,拓展了文人藝術生活的內涵。
中國素重修身養性之道,便把對自己的期望刻於印石之上,勉勵自我修養之心,當如印堅定。要求自己清廉處事,便刻枚「守正不阿」;自勉行善求智,便以「福慧雙修」為印。又如清代名士俞曲園有「學吃虧」一印,可示其容人克己之風。
雅好行山樂水之士,除載文繪畫記遊外,也可治印自娛。如黃山為文人雅士鍾愛的靈地,「三上黃山絕頂人」、「五上黃山絕頂人」之印常可見,畫家劉海粟更有「九上黃山絕頂人」之印。
藉印明志抒懷,更是中國文人擅長的本事,清末民初篆刻大家吳昌碩,刻有一印曰:「一月安東令」,一則表示他並非無能為官,亦曾為安東縣令;但又不屑官場酬酢,一月即棄官歸隱,民國之後又治印「老夫無為已多時」。王北岳表示,這些印表面上或明光風霽月之志,但實際上不無略抒牢騷的用意。
清代沈三白及芸娘伉儷情深,傳為佳話,三白更刻印兩方,一印為「生生世世」,另一印為「永為夫婦」,夫妻各執一印,作為平常魚雁往返之用。金石盟約,更添才子佳人繾綣之情。
畫龍點睛有道
印章固可單獨欣賞,但在書畫裡是「賓客」地位,擔負畫龍點睛、平衡畫面,以及為書畫增色的功能,所以用印的大小、位置及印文內容,都要能與作品有相輔相成之效。
文人愛在書畫作品鈐印,實寓有深意。書法、篆刻名家李猷表示,朱紅的印文和蒼茫、黑潤的墨色相映,特別能顯現顏色對比的美感;而印的位置恰當,則能彌補畫面的缺憾。
鈐印則又是另一門哲學。在書法作品中,印多蓋在字首或落款後壓角處,與落款靠得太近,則缺乏「呼吸空間」,令畫面不暢;離字太遠,又顯得突兀空洞。
蓋在繪畫作品上的位置也有講究,如山峰頂及水流中不宜有印。「山頂應是高空行雲,寬廣的境界,有印就破壞了無限空間的想像及美感;水流應暢行、動線綿延,水中下印,如生滯礙,皆不相宜」,李猷說。
印文是否和書畫作品配合,亦十分重要。一幅花草鳥蝶,蓋上「高山流水」之類的印便顯得突兀;一幅雄健山水寫意,若蓋個「花草精神」之印,氣勢上便遜色許多。
不過印文若用得好,反而襯托畫面無法表達的深意。張大千有回在一幅美女畫上鈐蓋一印,字曰:「春愁」王北岳說:「這印用得真是好!春愁怎麼畫得出來?!不蓋這裡,何處又可安身?」
要教情比金石堅
昭信、傳情、寫意……,印章像紙上的精靈,表達中國人的價值觀,以及對人世萬物的情感,還有一份歲月難以磨滅的執著。
李猷在于右任先生八十大壽之際,曾親自治姓名印一方以為賀禮,不料于先生堅辭不受,只願用原來那方破舊的小印,因為那是于老摯友吳昌碩相贈之物,無論其形貌是否有損,有生之年,他不再換印。印信之堅,或莫過於此。
〔圖片說明〕
P.54
中國歷代名畫之上,總不乏琳琅滿目的收藏印,既可對真偽跡「驗明正身」,印數的多寡更能突顯作品的身價。(故宮博物院提供)
P.55
古代印章常以動物肖形為印鈕,代表祥瑞之意。(故宮博物院提供)
P.56
中國新人習慣在結婚證書上交互用印,既昭信、傳情,也代表彼此的承諾。(張敏儀攝)
P.56
印章在現代中國社會裡依然餘威無窮,例如掛號函件必須蓋上收件人之印,以為傳送無誤的憑證。(卜華志攝)
P.57
印章既是「中國人的註冊商標」,自也受到不少國外漢學研究機構珍愛。圖為荷蘭萊頓民俗學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印章。(鄭元慶攝)
P.58
在藏書上用印,代表「所有權」。(鄭元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