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北管劇團
「哎!我夫雖然命喪西涼,女兒與他守節立志。」苦守寒窯的王寶釧,用北管「西皮原板」唱腔,聲聲慢地唱出被父親逼著改嫁的淒涼與心酸。
18年的等待,無負青春,終於等到丈夫薛平貴回來,緊板的曲調中,接連奸臣相害、兵變謀反,最終,迎來皆大歡喜的團圓結局,這是在宜蘭縣二結王公廟一年一度的「過火節」,所演出的北管戲「大登殿」。
民俗樂音,酬神娛人
負責演出的漢陽北管劇團,在祭典的高潮「過火」儀式後,為信眾扮仙祈福,祈求「天官賜福、加倌晉祿」,接著演出家喻戶曉的大登殿,台下觀眾自在的吃著廟口前的烤香腸與花生捲冰淇淋,看到好笑的橋段,不時傳來笑聲與掌聲。
目前是台灣唯一職業的北管劇團,創辦人莊進才老師依秉前縣長游錫堃「文化立縣」的政策,在1988年成立漢陽歌劇團(後改名為「漢陽北管劇團」),漢陽北管劇團團長陳玉環從頭說起劇團的歷史。
2021年逝世的莊進才,一生也是宜蘭北管的縮影。他出自擁有百年歷史的北管社團──羅東福蘭社,也參與「東龍」、「建龍」等劇團的經營,「吹、拉、彈、打」的北管樂器樣樣精通,尤其是吹奏鎖吶,音色飽滿渾厚,被尊稱為「吹虎」。
北管音樂在清朝隨著來台開墾的閩南人傳入台灣,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系主任林茂賢指出,在大陸各自獨立的京劇、崑曲、西秦戲傳入台灣後,被在地社會融合成為包括音樂與戲劇的表演藝術,統稱為「北管」,北管因而成為台灣傳統音樂的獨特現象。
相較於精緻典雅,為文人雅士喜愛的南管;融入常民生活、熱鬧喧騰的北管音樂在台生態極為蓬勃。從清末民初開始,不僅專業北管劇團遍布全台,連業餘的北管館閣也為數眾多。根據學者呂錘寬統計,自1990年以來,台灣至少曾有或現有794個北管管閣。北管戲曲與樂音出現在迎神賽會的民俗活動,人生重要的婚喪喜慶,以及傳統戲曲的藝術演出中,林茂賢稱北管為「台灣的重金屬音樂」,也是民眾最耳熟能詳的傳統樂音。
宜蘭除了是歌仔戲的發源地,宜蘭的頭城與羅東亦是北管西皮、福路兩派的大本營。
由於兩派在曲調、主奏樂器有所區別,連祭祀的戲神也依地區,分祭田都元帥或西秦王爺。據傳曾有劇團在西皮的場子演出福路,導致音樂械鬥,一群人在旁邊的甘蔗園就打了起來。
漢陽劇團團長陳玉環,亦負責後場頭手弦,圖中樂器為殼子絃。
漢陽劇團保存的大鑼,據創辦人莊進才說,日治時期,為了躲閉日軍搜索,將鑼埋在土裡藏起來,才避免大鑼被搜去做成軍需品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