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文脈絡

陳澄波筆下的瞬間

陳澄波筆下的瞬間

北回歸線、黑潮和季風中的台灣

文‧鄧慧純  圖‧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2025 3月

〈展望諸羅城〉,1934年,畫布油彩,73×91公分。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

從〈展望諸羅城〉中解讀出台灣位在回歸線上的熱帶風情,以及颱風前夕山雨欲來的天候,是這些自然力成就如此的「台灣」。

一幅〈展望諸羅城〉除了是畫家陳澄波對故鄉深情的凝視,也是畫家記錄當年故鄉山雨欲來的景象;但你可知,如此的山雨欲來,在地球上其他回歸線經過的地方,卻非尋常?

畫家畫下台灣高山常見的〈雲海〉,但你可知,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推擠隆起形成台灣這座高山島嶼,再加上季風吹拂,各條件缺一不可,才造就島上多元的林相,成就雲海的風景。

2025年適逢畫家陳澄波誕生130年,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希望大眾對陳澄波的認識,能跳脫政治悲情與傳統藝術史的束縛,而與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廣冀及其「407林業部」團隊、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合作策展,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八幅陳澄波的真跡作品,試圖從博物學家的視角,探究陳澄波畫中透露的台灣身世。

走揣.咱的所在

陳澄波(1895~1947)是台灣首位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的畫家,他受教於石川欽一郎,曾赴日本與上海發展美術事業,1933年他回到台灣定居,到1947年遇難前,他在台灣各地寫生,留下一幅又一幅的台灣風景。

「台灣是位在黑潮、北回歸線、季風系統三軸的交會之處,」這樣的想法,其實來自於陳澄波的長孫、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他長年凝視著阿公的畫,那隱隱約約的召喚成為這次策展的起點。

被邀約加入策展團隊的洪廣冀,他提到在國外經常借用歷史、政治經濟學、自然地理視角去解讀經典畫作,「這次是難得的機會,能夠用台灣畫家的作品,解讀這塊土地上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故事。」

概念確實新穎有趣,但要建立起連結,卻非易事,直到洪廣冀找到1932年陳澄波一次的受訪資料,文中說道:「我所不斷嘗試以及極力想表現的是,自然和物體形象的存在,這是第一點。將投射於腦裡的影像,反覆推敲與重新精煉後,捕捉值得描寫的瞬間,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就是作品必須具有something。」

以此為立基點,洪廣冀比擬,陳澄波就像是一個博物學家,喜歡到野外觀察寫生,描繪自然。把他的畫作當成博物學家研究時的「樣區」,從中理解畫家所要描繪的瞬間,探究背後更大尺度的自然力量,從而形塑出島嶼上多元的生命樣態,是這次展覽的宗旨。

洪廣冀(右)解釋這是難得的機會,能夠用台灣畫家的作品,解讀這塊土地上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故事。(林旻萱攝)

〈濤聲〉,1939年,畫布油彩,91×116.5公分。私人收藏。

以黃槿當作線索,這場藝術與自然的對話,就從〈濤聲〉這部作品開展。

如陳澄波當年畫下〈濤聲〉這件作品,至今島上的人們仍享受著「磯釣」的樂趣。(林格立攝)

藝術與自然如何交會

這場藝術與自然的對話如何開展,突破點就在陳澄波於1939年創作的〈濤聲〉,這也是畫家最喜歡的作品。洪廣冀藉由森林學的專業,一眼辨識出畫中的樹是黃槿,黃槿不開花的季節只有冬季,從而得知畫中的季節是冬季;又從基金會得知作畫的地點在鼻頭角。如此一來,線索被串接起來;洪廣冀解釋,畫中的人正在享受「磯釣」的樂趣。

此情此景,其實是拜季風和黑潮雙重自然力所賜。每年吹拂過台灣的東北季風飽含水氣,讓此區岸邊的礁岩生出石蓴藻類,此時從台灣東岸流經,被稱為海洋生物高速公路的黑潮會稍微彎進東北角來,石蓴被潮水帶進峽灣區,黑潮帶來的魚群會進到鼻頭角區域覓食,成就了這一幕人們享受著季風、黑潮跟土地交會的瞬間。「這幅畫也讓我們開始有信心,好像可以講出不一樣的故事出來。」洪廣冀說。

策展人把畫作當作博物學家研究時的「樣區」,建立起藝術與自然的連結,從中理解畫家所要描繪的瞬間,探究背後更大尺度的自然力量,從而形塑出島嶼上多元的生命樣態。(林旻萱攝)

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會

「可以齁,好,來,再來。」洪廣冀說著他慣用的發語詞,滔滔不絕地說著。

他引我們看向陳澄波的第一幅油畫作品〈北回歸線地標〉和著名的〈展望諸羅城〉,兩幅作品都先聚焦在那不尋常的天色。他跑去問大氣系的朋友,大家都一口表示,陳澄波畫的是即將變天的時刻。

先擱置了天候的意涵,洪廣冀卻從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的緣由說起。回歸線是太陽直射地球最北、最南的界線,是古人觀察天象發現當太陽移動到巨蟹座(Cancer)、摩羯座(Capricorn)的位置就會折返。Tropic的原意是回歸,南北回歸線的區間因之被賦予日照充足的涵義,進而衍生為「熱帶」之意。而熱帶在西方詞彙中有正負面兩種意涵,其一是豐饒的,另一則是野蠻、未開化的。西方帝國主義的邏輯循此發展,認為尚未開化的地區需要已發展科學文明的國家來領導,致使帝國主義被無限制地擴展。

1895年,日本因馬關條約取得台灣,也仿效西方國家進行殖民統治。出身台灣、在日本嶄露頭角的陳澄波所要對抗的就是這偏頗的熱帶論述。

1924年陳澄波利用假期從日本返台,畫下第三代的北回歸線地標,其實是別具意義的。北回歸線是標示台灣屬於熱帶的符號,1908年台灣南北縱貫鐵路開通;北回歸線地標就設立在縱貫線與北回歸線交會之處,帶有十足的宣示意味。

陳澄波透過畫筆,畫下了饒富意涵的北回歸線地標景色,但背景並非乾旱炙熱,而是台灣人不會陌生的夏日午後雷陣雨的瞬間。洪廣冀解釋,台灣是受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推擠而隆起的島嶼,而且好巧不巧就浮在北回歸線上;放眼地球上其他回歸線經過的區域,多是乾旱的沙漠氣候。本該屬於缺水體質的台灣,卻有早800萬年前形成的季風系統吹拂。西南季風和東北季風帶來相當的雨量,兩者交接時形成梅雨波,再加上夏季不時成形的颱風,滋潤了島嶼一片盎然生機。

〈雲海〉,1935年,木板油彩,24×33公分。私人收藏。

雲海是台灣山岳記憶的一部分,固定的季風吹拂,撞上東西向的山脈,形成雲海,也成了我們熟知的霧林帶。

自然力成就的台灣

而從〈展望諸羅城〉一圖,前景是鬱鬱蔥蔥的綠意,天空的雲朵透露颱風將臨的氛圍。為了確認作畫當下的天氣狀況,基金會找到陳澄波在8月21日繪製的草圖,確認作畫的日期,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南區氣象站技正陳家琦協助查找了當年8月下旬的天氣資料。果真,從天氣圖得知,當時台灣南部海面上有一個大低氣壓帶,另東南面海上也有一個颱風往台灣接近。根據百年氣象資料統計,臺灣每年約有3至4個颱風侵襲。陳澄波畫的正是「颱風即將來臨,天空看似平靜,但隱隱被擾動的情景。」

洪廣冀比喻,就像現代很多人會在Instagram分享颱風前異常的彩雲一樣,「陳澄波是在揣摩颱風前夕的天色。」

陳澄波畫中的熱帶台灣,並非乾旱荒蕪,而是有來自大自然的恩賜、天空(季風)的庇蔭,共築了台灣島上的欣欣向榮,說明了台灣之所以為現在的台灣,那一片鬱鬱茂密的緣由。

展區呈現畫作與國立台灣博物館館藏的互動與對話,策展團隊更藉助多元背景的朋友提供專業諮詢,是一場多元跨界的旅程。(林旻萱攝)

〈玉山積雪〉,1947年,木板油彩,23.5×33公分。私人收藏。

〈玉山積雪〉是陳澄波生前最後一件作品,一幅圖濃縮了台灣在短距離內可一路體會從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植群變化。

雲海捎來的訊息

再把視野往高海拔前進,看向〈雲海〉、〈玉山積雪〉兩幅作品。〈雲海〉是陳澄波搭著阿里山小火車,到達祝山所見的情景。洪廣冀說:「對於登山者來說,雲海是台灣山岳記憶的一部分。」他也從愛爬山的朋友處得知,在日本要看到雲海非常困難。「台灣因為固定有季風吹拂,南北走向的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延伸出東西面的支林,季風吹來,撞到山之後,就會形成雲海,就是我們熟知的霧林帶,霧林帶創造出特殊生態環境,孕育出紅檜、扁柏。」

〈玉山積雪〉一圖則點出台灣的特色。台灣因板塊激烈擠壓隆起,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85座,集中在3萬6,000平方公里裡。「這樣子的地勢,再加上季風,又剛好處在北回歸線上,所以創造出來非常多樣的植物分帶。在很短的距離裡面,你可以一路體會從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植群變化。」就如〈玉山積雪〉所示,近景是熱帶的香蕉樹,隨著海拔上升,出現了溫帶的植群,到了山頂則是積雪的景象,洪廣冀說,這在日本要從琉球一路走到北海道呢!

〈松邨夕照〉,1932年,畫布油彩,50×60公分。私人收藏。

〈農家〉,1934年,畫布油彩,91×117公分。私人收藏。

〈松邨夕照〉(上)和〈農家〉(下)兩幅作品,取景自彰化農村,從筆觸、色彩可見,畫家紀錄著正在被馴化的地景,台灣農村被改變的瞬間。

畫下值得記錄的瞬間

其他值得記錄的瞬間,還包括農村的改變、原住民政策的影響,則可從〈農家〉、〈山居(太魯閣)〉、〈東台灣臨海道路〉等作品一窺究竟。

〈農家〉作畫的地點是彰化,彰化在自然地理的特殊性在於其有豐沛的地下水,因此畫中被填滿許多水氣、流水;但洪廣冀在這幅畫中更想談的是1934年總督府推動的「部落振興計畫」。傳統野性的農村景致正被改變中,畫裡的樹被修剪過、被馴服了,還出現了欄杆和整齊的水道,「它是一個被馴化的地景,秩序已經被強加在上面。」

與陳澄波另一幅〈松邨夕照〉相對照,同一個地方,以更生猛的筆法,更濃重的色彩,凸顯傳統農村肆無忌憚的生命力,「將這兩幅圖放在一起看才能夠理解,陳澄波在記錄『正在轉變中的風景』。」

〈東台灣臨海道路〉和〈山居(太魯閣)〉是陳澄波少見以原住民為主題的畫作。

〈東台灣臨海道路〉畫的是現今的蘇花公路,在昔日是修建來治理原住民的道路。陳澄波受日治時期台灣第11任總督上山滿之進的委託,來到台灣後山花蓮,畫下此圖,這幅畫如今由日本山口縣立美術館典藏。

〈東台灣臨海道路〉裡有聚落、有一對原住民母子,有今日仍可見的崇德礫灘,但視角與比例尺寸卻非單一視角的構圖,而是多重透視法的呈現。〈山居(太魯閣)〉的構圖亦然,是陳澄波畫下了太魯閣族人還生活在裡面的情景,但山與原住民與外來者不成比例的大小,再次呼應了畫家的創作觀,「捕捉值得描寫的瞬間」,及「必須具有something。」

陳澄波完成畫作不久,該區域即被指定為「次高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約是今太魯閣國家公園和雪霸國家公園。洪廣冀說明,國家公園被指定後,遊憩設施將逐步修建,媒體曝光報導,遊客越來越多,原本充斥著原始野性的太魯閣山區,正慢慢被改造、重塑。

這樣的改變是當時陳澄波乃至於當時的知識份子所關心的,也成為畫家記錄下的瞬間。

〈山居(太魯閣)〉,1930年代,畫布油彩,72×60公分。東京藝術大學典藏。

陳澄波筆下的〈山居(太魯閣)〉,藉由山景、原住民、外來者比例大小及構圖,畫家捕抓下那值得描寫的瞬間。

在三軸交會處的台灣

洪廣冀強調這場跨學科的探究,借力自多元背景的朋友,更多族繁不及備載的協助;是集眾人之力,成就對台灣的「所在」更多面向的理解。

台灣就像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近年投注編輯的漫畫《集合》所用的法文字rendevous一般,是大航海時代各國船隻交易貨物的「會船點」,延伸出「到此集合」的概念,台灣是許多氣候、地形、文化與自然條件集合之地,才有現今的面目。黑潮是來自海洋的祝福,季風和北回歸線則是來自天上的庇佑,讓島嶼可以支撐如此多自由綻放的生命。

下回,當有人詢問台灣身在何處?你可以回答:「是在那黑潮、北回歸線、季風三軸交會之處。」

透過「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陳澄波畫筆下記錄位在「北回歸線」、「季風」、「黑潮」三軸交會的「台灣」。(林旻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