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水畫的新頁
另一方面,為了讓筆下風物更「接地氣」,動筆以前,主繪的畫家一行六人,在史博館的協助下,進行五次的環島寫生,並輔以攝影取材,同時還參考了國防部提供的空拍照片。
基於踏實的考察與真實的情感觸動,再加上史博館的專家意見,才決定入畫的內容。草圖由年紀最輕的羅振賢、蔡友兩人負責,羅振賢由北部的基隆開始,蔡友則從鵝鑾鼻起始,兩人在中部銜接,草圖再經顧問與畫家的研商修正,最後才請張大千給予建議。
水墨畫因歷時悠久,難免形成樣板模式,唯有從生活的風土環境臨摹創造,才能擺脫窠臼。因此,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蔡耀慶稱,〈寶島長春圖卷〉「深蘊著台灣水墨山水畫作的變動與整合」。
藝術本應源自於創作者與在地環境的互動,羅振賢便指出,此批年輕一輩的畫家,除了基本的筆墨功夫,平時亦有大量的寫生練習,「藉由寫生,畫出來的草稿,才能夠與當今的生活情境融合貼近。」羅振賢說。
尤其對於強調「天人合一」精神的水墨畫來說,創作內容不只是客觀外物的描繪,寫實以外,還要能傳遞出人文精神與無垠自然的連結,「這幅作品不會只是地理輿圖,用來指認建築或山水,而有自身完整的藝術性。」羅振賢說。
因而可說,超過40年以前完成的〈寶島長春圖卷〉,於歷史意義,或是藝術價值,這幅作品都是台灣水墨家所留下的重要資產,值得後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