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清晨7點半,在木柵老泉里深山處,聲聲震撼的鼓聲劃破山林清幽,在優人劇團的劇場裡,15位演員及30位工作人員,在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劉若瑀的帶領下,以清香拜天的儀式,宣告全程50天的「雲腳台灣」正式起腳。
這是優人第3次環島雲腳,也是成立20週年的回顧。「我們從原點出發,再出生一次。」當劇團討論要如何呈現優人神鼓的「成年禮」時,劉若瑀第一個想法,就是──走吧,走路去!「每次雲腳後,都有轉變;優人又會有新的生命。」
外放而積極的劉若瑀,與小她9歲但卻沈穩內斂的黃誌群,一個經營,一個創作,夫妻倆聯手打造出「優人神鼓」的完整面貌。
越走越深越開闊
「徒步」與「演出」,已經成為優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把心放在腳底」,藉著長時間專心行走,將貪嗔癡踏入塵土;也藉著日復一日的身體痛楚,讓心性放空,因而回歸到簡單與寧靜之初。優人每年都會找機會「走路」,無論是花蓮太魯閣,還是中國的西藏、法國的塞納河,無論是都會與荒原,都曾留下優人走入心性深處的腳印。
在這趟50天的旅程,優人白天行腳1,200公里,走過100個鄉鎮,並拜訪當地默默耕耘的個人或團體,像是漂流木的雕刻師傅、愛河協會、仁愛之家等,藉此帶著媒體去關懷當地藝文與弱勢團體;晚上則在廟口、文化中心、學校、公園等處演出,全程共計30場,其中幾場還特別邀請當地的藝文團體合演交流,讓優人的劇場世界更遼闊。
「雲腳」啟程,拿著旗幟的優人排成長列,伴隨著鑼聲輕響,步步紮實地踏下山。雖然下著雨,現場卻來了許多「優人迷」陪行,他們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優人20」的支持。一行人從老泉山上的劇場出發,沿途經過麟光捷運站、誠品敦南店,晚上落腳在大安森林公園的露天劇場,為遠在南投的仁愛之家舉辦「起腳走向愛」的慈善募款晚會,這也是雲腳第一晚的序幕。
台北木柵老泉山上的露天劇場,是優人敞開心靈向天地吶喊的寶地,也是靈感創意的來源,歷經3次重建整修,最近登錄為北市文化景觀。
《聽海之心》
第28晚,在高雄鳳山衛武營區裡,幾座刻意保存的營房旁,有處榕園廣場,一座臨時舞台就搭在一棵百年大榕樹下。距離開演一小時,面對舞台呈放射狀的人群越聚越多,人影在夜幕中晃動,空氣裡充滿了興奮期盼。
一陣石破天驚的眾鼓齊鳴,瞬間安撫了雜沓群眾的浮躁氣息。由小鼓、中鼓、排鼓(一種定音套鼓),加上梆子(兩根硬木組成)、風鑼(沒有鑼邊,其音似風聲)所組成氣勢磅礡的開場序曲〈崩〉,傳達出山岩受到自然力量而崩裂,讓沈澱的地泉向上竄湧,成就了水的起源。接著輕柔綿長的古琴響起,配上涓涓水聲,讓觀眾思緒進入〈流水〉的世界。亂中有序的小鼓、中鼓,化作自然間的雨滴、滴水、水花,逐步軟化聽眾的心。
隨後而來的〈聽海之心〉與〈沖岩〉,由大鼓、風鑼、雲鑼(懸掛在直立木框上的一整套定音鑼)為主旋律,配合中鼓、排鼓、木魚與梵唱,試圖表達潮水沖撞的激浪。不僅鼓鑼聲韻動人,優人獨創以騰躍、舞跳的方式撞鑼、打鼓,表現出海水拍擊岩石的力度與美感,讓觀眾印象深刻。
收場的〈海潮音〉以撼人心弦的大神鼓、大抄鑼,模仿出海浪翻滾的奔騰,並加入梵唱與清亮的缽、磬聲,讓觀眾在奔放的節奏中,又能找回溫暖穩定、身心安頓的感受。
這場為呼應10年前,優人首次登上重要的國際藝術舞台──法國亞維儂藝術節──而完整呈現的《聽海之心》,是此次雲腳中最重要的一場演出。
白天頂著驕陽雲腳,晚上就在小公園、池畔、古城門前等處就地演出,雖然場地簡陋,這裡的觀眾卻回報更多的熱情。
10年去來
當年,在主辦單位精心安排下,特地為優人開放石礦區為劇場,舞台就搭建在大片壁岩前,灰冷的月光,自壁石反射出一絲神秘氣息,讓優人的演出更添「禪」意。優人的鼓動、鑼響,透過與礦脈共振,令在場觀眾震撼感動。演畢,藝術節總監費弗.達西亞還親自上台致意。
這段演出,讓優人神鼓獲法國媒體評為「亞維儂藝術節最佳節目」,並逐漸受到國際舞台矚目;西班牙「聖地牙哥國際藝術節」、義大利「東西方國際藝術節」、法國「里昂雙年舞蹈節」、瑞士洛桑大劇院、法國杜埃歌劇院、香港文化中心、「法國諾曼地藝術節」相繼邀約演出,讓劇團立穩腳跟,也確定了表演風格。
10年後,《聽海之心》內容微調後登上衛武營區,背景雖然少了礦區岩壁的雄偉氣勢與神秘的禪境,但整片茂盛的榕樹蔭,卻顯現另一種自然生命力與祥和的氛圍,讓觀眾在沒有造作裝飾、開闊的環境劇場中,感受其不可思議的、與宇宙的共鳴。
雲腳走入民間
「雲腳」源起於12年前,劇團想發起下鄉運動,把優人神鼓的表演從都會延展到偏遠小鎮,並利用白天走路鍛鍊體魄、學習放鬆意念,晚上則將自己奉獻出去,在民間的劇場演出。劇團中幾位熟識廟宇文化的團員,自告奮勇地聯絡了台灣西岸一帶的廟宇,並在文建會撥款1,500萬元補助下,讓劇團晚上有休憩的住所及表演場地,也帶起了各地欣賞藝文的風氣。
有次在高雄縣橋頭鄉,有位「優人迷」的數學老師聽說優人要來,竟發起全鄉募款熱烈歡迎,當劇團步抵橋頭鄉時,首先認出他們的豆漿店老闆立刻慷慨請吃早餐,接著消息傳遍全鄉,居民們各自拿出拿手好菜招待劇團,就像全村喜事辦桌般的熱鬧;晚上演出時,更是擠滿了第一次看優人神鼓演出的鄉民。「那時候我們還默默無名;村民那種毫無保留的熱情,深深地震撼了我們。」
「今年的雲腳籌辦得很辛苦。」優人劇團經理郭耿甫表示,50天的活動花費至少1,000萬元,雖然文建會補助了260萬元,各地文化局、學校、地方民間也提供表演場地、食宿贊助,但仍有將近一半的經費缺口。
「最感謝優人迷們的支持,讓雲腳活動順利進行。」在最後的一個半月,突然多了英商保誠人壽的贊助,填補了部分經費;規劃宜蘭站時,一直無法確定落腳處,幸好長期支持優人的王品集團副總經理蕭文傑是礁溪人,一接到劇團電話,馬上動員當地人給予協助;在花蓮,當地政府為優人開記者會向鄉親尋求協助,馬上接獲當地民宿業者的贊助。
優人神鼓在高雄衛武營演出《聽海之心》,是此次雲腳巡演的高潮。值得一提的是,舞台上未經雕琢的鑼架與鼓架,是原住民藝術家季•拉黑子撿拾花蓮海邊漂流木所設計出來的。枯木架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更襯托出優人真純原始的風格。
走出劇場,直指生命
時間回到20年前,「優劇場」誕生在台灣小劇場發展蓬勃的年代。創團人劉若瑀(劉靜敏)原先是資深的舞台劇演員,在蘭陵劇坊期間,以演出《荷珠新配》中的女主角荷珠而受矚目。之後她獲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遴選,前往美國加州受訓一整年,對表演藝術有了脫胎換骨的體認。回到台灣後,就決定賡續大師「走出劇場,直指生命」的精神,創辦一個專志研究表演者身心開發的「優劇場」。
葛羅托斯基是「貧窮劇場」的創始者,他認為,劇場上只需要演員與觀眾赤裸相對,其他元素如燈光、服裝、道具等都不重要,甚至劇本都可免去。為了將演員的能量開發到極致,他創造出一套訓練表情、肢體、發聲、可塑性等的方法,讓演技成為演藝工作者不斷挑戰自我的藝術。
「在美國受訓時,老師不斷提醒學員『要覺醒』、『去尋找自我』。當時我不懂禪坐,只覺得這種訓練方式很特殊。」劉若瑀開始禪修後,才瞭解當時大師是透過表演訓練,幫助演員從最內心幽微處到最外顯的表演造作,整個耙梳、翻轉了一次,讓演員徹底了解自己,這與禪修的功能一樣。有了這層體悟後,「靜坐」便成為優劇場很重要的訓練元素之一。
白天頂著驕陽雲腳,晚上就在小公園、池畔、古城門前等處就地演出,雖然場地簡陋,這裡的觀眾卻回報更多的熱情。
從西方回歸本土
還在摸索、實驗階段的優劇場,繼第一齣戲《地下室手記:浮士德》後,1989年推出《重審魏京生》,劇中後半段加入開放性論壇,討論海峽分際的問題,不料引起觀眾反彈,評價兩極。
劉若瑀因此體認到,以話劇為主的台灣小劇場,其實一直停留在西方引進的小眾文化層次,從未走入本土社會,於是她決心發展「溯」計劃,從頭學習台灣的民間祭儀與民俗技藝:車鼓、踩高蹺、北管、八家將等元素,所推出的劇目,內容改編自中國古典故事,並加入當代台灣的觀點,且以「野台」的方式巡迴大城小鎮,試圖與地方觀眾對話。
優劇場開團5年後,逐漸把重心放在提昇團員的「生命品質」上,劉若瑀邀請剛從印度習禪靜修回來、後來更成為她的夫婿的黃誌群擔任擊鼓指導。
出生於馬來西亞,6歲開始學鼓、10歲拜師習武的黃誌群,要求團員先學禪坐,內觀自己的問題,再習擊鼓、武術,「經過修練,團員站在舞台上表演時,觀眾會感受他們如如不動的內心中所爆發出來的能量。」劉若瑀觀察,這種訓練方式,逐漸改變了劇團的體質,優劇場也自此更名為「優人劇場」。
為了讓團員更專注於開發自己,劇團從北市鬧區一隅,遷往遠離塵囂的木柵老泉山上。團員們來自各地,以入山修行的心態加入:清晨6點練太極拳、8點打坐,午後跑山、擊鼓,傍晚排戲,並種花、植樹;無論是飲食起居、排練、鍛鍊,都隨時持戒修行。
「學習擊鼓,最初目的是修行,其次才是演出表達的素材。」郭耿甫經理說明,劇團的表演追求創新、強調自由發揮,樂器的選用從鼓、鑼、胡琴和笛子,也有西方的樂器,如鋼琴、大提琴等,並不設限。但,擊鼓的震撼力與感染力始終是其它樂器所不能及的,且在一次次與舞蹈、音樂融合中,摸索出鼓在劇場上的獨特定位,「優人神鼓」逐漸成為優人劇場的代名詞。
演繹金剛心
聲聲擊入人心的鼓聲,掀起了《金剛心》的劇幕。黑暗中,戴著3頭面具的舞者驟然出現在聚光燈下,令觀眾怵然。舞者配合如巨浪澎湃的鼓聲節奏狂舞踏躍。為了展現金剛勇士的驍勇善戰,舞者以長棍武技揮動全場。
下一段〈撥草尋蛇〉,14位鼓手、6位歌者以雄偉的梵唱,結合多種打擊、弦樂器,交織出沉浸於意氣風發之中,卻漸迷失於心魔的金剛勇士的迷惘。〈踞地獅子吼〉段落中,在象徵高人指引的莊嚴梵音裡,金剛勇士重回修行的正道。勇士以高超的鼓舞,一人兩支棒搥,同時揮擊身後聳立的大鼓,及面前一字排開的中鼓及排鼓;渾雄綿密的鼓聲穩若磐石山嶽,再無軟弱猶疑。
最後兩段〈持劍之心〉、〈金剛心〉,5位勇士手持代表智慧的長棍,敲擊側鼓,演繹出〈棒喝人心〉。終曲,表演者以俄國「第四道」聖者葛吉夫的「神聖舞蹈」為結語,讓表演者循著複雜的幾何圖案,作精準的移動,並將內心沈靜的意識外流,擴及觀眾,為勇士找到生命中的「金剛心」劃下圓滿句點。
6年前推出的《金剛心》,創作概念來自藏傳佛教中的「金剛心」菩薩,故事內容藉禪宗偈語:「一棒如金剛王寶劍,一棒如撥草尋蛇,一棒如踞地獅子吼,一棒不作一棒用,」發展出一位勇士修行路的劇作。
這部運用戲劇、擊鼓、拳術、舞蹈、音樂等元素豐富的作品,是優人費時3年所創作出來的,既有甚深佛理的精微,表現方式又貼近民俗祭儀,頗獲觀眾喜愛,成為優人神鼓的代表作,並獲2002年第一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首獎。
白天頂著驕陽雲腳,晚上就在小公園、池畔、古城門前等處就地演出,雖然場地簡陋,這裡的觀眾卻回報更多的熱情。
道藝合一,動靜不二
做為優人創意中心的黃誌群,除了「鼓」、「武」與「舞」3項絕藝外,雖然沒受過正統的音樂教育,卻能製作出大型音樂劇;3年前推出、與河南嵩山少林寺合作的《禪武不二》,音樂隨著戲走,依著情節的情境、氛圍,他選擇特殊的樂器渲染人物內心的情感,無論是使用琵琶表達角色對立時的緊張;或是〈思母〉中採用低沉的樂器──塤,表達柔腸寸斷的思念;或以低愴的大提琴與飄忽的笙,交織出主角找不到母親時,似逢絕路又藏有柳暗花明的希望夢想。
去年的創作《與你共舞》,內容取材於黃誌群4度造訪印度時,在恆河邊上與托缽僧、吹笛人、少年乞兒、彈琴老人相遇的故事。除了運用擊鼓與梵唱,為了豐富故事的張力,他還大膽起用鋼琴、大小提琴、笛子等樂器,走出以往以打擊樂為主的格局。
「當靈感來臨時,我先以詩來描繪抽象的畫面,再根據詩意補上節奏、韻律、旋律、動作等其他元素。」黃誌群舉例,《與你共舞》的濫觴,是他遊歷印度後有感而發寫下的一句詩:「翻身迴轉,天地與你共舞」。後經過與劉若瑀討論,讓表演更切合中心主題,情節更流暢,風格也更統一。「一段10分鐘的台上表現,卻是我們花費3個月時間準備的成果。」
表演36房
優人每到鄉鎮演出、雲腳,總不忘招募觀眾參與劇團。
「雖然幾位團員已具有10年以上的資歷,但要栽培出一位優秀的新優人,是很不容易的。」郭耿甫經理解釋,優人不僅要能舞善武,身體更要有良好的表達力、反應力及節奏感。更重要的是,願意接受嚴格的身心訓練,體會「道藝合一」的精神。
有鑑於優人養成的困難,劉若瑀和黃誌群開始扎根計劃,除了建立「小優人」訓練體系,並與景文高中合作,成立表演藝術班,全力培植下一代優人。
為了推廣「優」的藝術理念,並且回饋社區,優人劇團效法少林寺三德和尚傳授村人武功健身而開設「少林36房」的精神,承接了北市文山區藝文中心的永安館,成立「表演36房」。在這裡,除了公開身體訓練與表演技巧外,還設計課程,讓社區民眾體會優人的訓練過程。
對於優人而言,「表演」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命中最主要的觀照還是修行;團員為了持續修行與藝術雙軌並進,放棄原本的工作與學業,留在山上專心修練,是台灣藝文界少見的全職團員。而為了應付每月150萬元的薪水及管銷費用,優人雖然公演及接案不斷,但工作與修行、舞台喧囂與山林寂寂中,隨時能出能入,正成就了優人「動中取靜,動中修靜」的理想。
「這是條漫漫長路,但支撐我們艱辛訓練的關鍵,就是生命的價值。」創團人劉若瑀,帶領優人劇場逐步進化,一步步走向更純粹的修行,也錘煉出更動人的藝術。
「優人神鼓」解字:
「優」是以樂為職,以歌舞娛人者。
「優人」即「表演的人」。
「神」是人在高度專注下,所進入的一種寧靜、無我狀態。
「優人神鼓」亦即「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
白天頂著驕陽雲腳,晚上就在小公園、池畔、古城門前等處就地演出,雖然場地簡陋,這裡的觀眾卻回報更多的熱情。
「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是優人想傳達的思維,而團員在肢體、心靈的修煉中找出潛藏於內的能量,透過鼓聲,也讓觀眾分沾到他們淨化的力量。圖為黃誌群擊鼓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