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襯衫、黑長褲和安全頭盔,乾淨的白人男孩配上腳踏車,雙人一組穿梭大街小巷,這樣的形象是摩門教傳教士的註冊商標。
正式名稱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摩門教,是泛基督信仰宗派的一個分支,但由於其教義精神與傳統基督教信仰有不少出入,歷來來自基督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批評從未間斷。
不過,雜音從未絆住摩門教士傳播福音的腳步。1830年創辦以來,該教從美國出發,向全世界擴展,如今已是新興宗教當中信徒人數成長最快的宗教。前陣子,他們慶祝來台宣教50週年,再度喚起大眾的好奇。
吃完簡單午餐,19歲的祝志真和20歲的葉明杰跨上單車上路,由吉安經由花蓮市到北埔的路上,他們前後相隨。
即便是小小的花蓮,這一路單車行並不好走,除了和行人、機車與轎車爭路外,出了市區轉入省道,更要小心高速飆過的多輪卡車。
不過,儘管車況艱危,兩人身影仍然從容。每當紅燈亮起,「大同伴」葉明杰熟練地停下車,右腳一拄,對著身旁萍水相逢的摩托車騎士,流利的閩南語隨即出口:「你呷飽沒?」如果空間允許,他會伸出手緊握對方,順便遞張名片;又或者,他的隨身記事本拿在手上,快速以羅馬拼音記下對方的姓名和電話。
「拒絕?那是家常便飯,」葉明杰笑著說,「一般說來,台灣人很和善,但我們仍然常常被拒絕,有的人給你一個抱歉的笑容,有的人則是轉身就走。」來台一年半後,老鳥葉明杰覺得自己已懂得台灣人表達拒絕的方式,在此同時,他也由被輔導的「小同伴」升格「大同伴」,負責指導菜鳥祝志真。
除了年輕人外,摩門教近年也鼓勵退休的教友投入傳教工作。現任的台北聖殿會長吳傑榮(左一),和負責亞洲區域公共事務的莫雅各(右二),都在退休後偕同妻子再度到海外服務。圖後方為位於金華街的台北聖殿,由6座尖塔環繞,是摩門教在台設立的唯一聖殿。
腳踏車任務
他們隸屬台北教區轄下的花蓮分會,兩人是負責花蓮北區的傳教工作,從吉安中原路的教會出發,單程跑北埔一趟大概要半小時,這趟路,他們每天都至少要走上一回。
聖經記載,耶穌升天後,他所揀選的,以伯鐸為首的使徒立刻展開傳教工作,從猶太到小亞細亞,再到當時幅員廣闊的羅馬帝國,並在各地建立教會,俾使福音傳佈到普世人類。
交通不便、資訊阻隔的兩千多年前,傳教工作的困難,令人難以想像,但看著兩個年輕人一雙手握過一雙手,一個門敲過一個門,我們確知傳教工作之艱辛,有時候亙古如新。
「大概要再幾個月吧,我才能像他一樣做的那麼好,」站在葉明杰身後,承認自己對於台灣狀況還不熟,鬧過不少笑話的祝志真說,「我剛來台灣的時候,還曾經邀請過『和尚』來參加我們聚會呢。」
從北埔的嘉里村再到佳林社區,兩人憑著手上的筆記本找門,主要目標是最近沒有來參加聚會的「失聯教友」。星期一的下午,即使在偏僻的小村,大多數人不是上學就是工作,也因此他們經常落空。不過,「失聯教友」不在也沒關係,葉明杰直接走到隔壁敲門,「你們有興趣認識耶穌基督嗎……?」
使徒形象
2006年剛剛度過來台傳教50週年紀念的摩門教,50年來一共有超過3,000名年輕的傳教士來台。這些以白人為主的傳教士,大多能說流利的國語,其中一大部分還能像葉明杰一樣用台語問候人。在外籍觀光客並不普遍的年代,這些摩門教士微微帶著口音的國語,配上白襯衫、黑長褲和腳踏車,曾是許多人最熟悉的「老外」形象。
1955年,駐紮在台北的美國大兵Simiskey偶然發現他在台北的同僚當中也有幾位摩門教徒,個性開朗的他開始主動舉辦聚會,邀請同為摩門教徒的美軍一起祈禱。對當時已傳衍一個多世紀的摩門教來說,台灣仍一如荒漠,Simiskey決定自任前鋒,展開傳教行動。
Simiskey投書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摩門教總部,報告台灣情況,總部隨即指派了香港傳道會會長Grant Heaton來台考察,負責接待的當然就是Simiskey。
早期傳教範圍從美國到英格蘭,並逐步全球擴張的摩門教,之所以選擇香港作為亞太區域的中心,與當時英人仍治理香港、英語普遍流通是最大因素。相較之下,台灣當時連能說標準國語的人都不多,更遑論英語了。在這種情形下,派遣只會說英語的年輕傳教士來到台灣能發揮多少作用?Heaton也沒有把握。
然而,印證摩門教於19世紀初創教以來快速發展,成為信徒人數成長最快的泛基督宗教,從領導人到信徒一致的傳教熱情和使命感可說是最主要關鍵。也因此,儘管心存質疑,Heaton仍在1956年4月派出4位傳教士來到台灣,正式展開傳教工作。
「在我之前,約有20位傳教士來過台灣,」現年75歲、退休後又回到台灣協助教務推廣的台北聖殿會長吳傑榮,是最早來台的摩門教士之一,「不要說語言不通,由於資訊封閉,當時我們出發前,連台灣在地球哪個角落都沒概念。」
比起如今的年輕傳教士人手一本中文教材,當年的傳教士只能靠著小學國語課本學習中文。1957年,教士開始以中文傳教,同年4月,他們首度替兩位台灣人受洗,到了該年年底,共吸引了50位台籍信徒。1959年,固定派駐台灣的傳教士人數達到46人,全台信徒人數則成長至500人。
此後,傳教士和信徒同步穩定成長,在1970年代末期,信徒更以每年平均1,000人以上的速度增加。
到2006年年底為止,全台摩門教徒超過4,5000人,傳教士則有480人。「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預計每年招收2,600位新信徒,」台北傳道會會長王孝賢充滿信心。
從老鳥帶菜鳥的學長制,到工作紀律的強調,傳教就像軍隊生活。因此,這些年輕人往往能無畏於陌生的環境,堅持達成傳教任務。圖為葉、祝兩人在花蓮街頭傳教的各種樣貌。
富可敵國
由美國的猶他州向外擴展,信仰堅定、由總部一元管理教務運作的傳教士,是摩門教勢力日盛的主要動力;但在騎著腳踏車的年輕孩子穿梭背影之外,龐大物力的投入和運籌更不可或缺。
1960年,在當時的「12使徒團」(摩門教總部的決策組織)成員之一、如今全球總會長興格萊戈登的籌劃下,摩門教開始在台置產,隨後在1966年完成了位於台北市的全台首座摩門教堂和聚會所,此舉不僅讓教徒有了固定的聚會場所,年輕的傳教士從此也不需再煩惱居住問題。直到今日,這些自費來台的傳教士,仍是以付費租賃方式,統一住在摩門教本身的宿舍裡。
在第一座教堂後,摩門教陸續在台興建了16座教堂,其中1984年完成於台北市金華街的「聖殿」,更是富麗堂皇。根據保守估計,摩門教目前在台擁有的資產高達台幣50億元以上。以2005年完工、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花蓮教堂為例,將近一千坪的面積加上室內籃球場等專供教徒使用的設備,整體花費超過了2億3,000萬元,手筆之大,為台灣外來宗教所僅見。
除了硬體外,同樣耗費心力的軟體工作也未曾稍緩。1957年,摩門教成立委員會,專職負責「摩門經」的中譯工程,前後耗費8年;其後,專供傳教士使用的中文「語言研習計畫」也開始編纂。這套語言教材如今發展成一套兩冊的書籍,第1冊完全以羅馬拼音註記,旨在幫助傳教士快速學習生活和傳教拜訪所需的中文對話;第2冊則讓傳教士學習中文書寫,足供對於中文有興趣者進行深度學習。1980年代開始,總部鹽湖城開辦基礎中文課程,供即將前來台灣的年輕傳教士快速進修。
不過,由教材到課程的整併,王孝賢指出,「我們在現實上仍不可能讓所有傳教士都學好中文再來台灣,因此,我們採取的是兩人小組的搭配,由一個老鳥帶一個菜鳥。」「菜鳥」祝志真則說,「雖然老鳥會教你一些中文,但由於每天的行程都很緊迫,大部分還是要靠自修。」
剛剛簡報完一週的工作行程,葉明杰(右)和祝志真跨上腳踏車,準備離開摩門教花蓮教堂,展開拜訪行動。
世界版圖
回溯摩門教的起源,1830年,美國人約瑟夫.史密斯宣稱他接受了天啟,並以新「聖經」(也就是「摩門經」)開始傳教。此後,該教在歐美各國發展快速,成為信徒人數成長最快的泛基督教信仰。每年兩度在鹽湖城舉行的摩門教全球大會,目前已固定翻譯成86種語言向全球轉播;至於「摩門經」,截至目前為止,也已被譯成105種語言的版本。
美國知名的社會學家羅德尼•斯達克一度預言:摩門教將繼西元5世紀興起的回教後,成為另一個「全球性」宗教;教徒在21世紀中葉將超越2億6,000萬人。數字雖屬高估,但在全球主要宗教信徒人數呈現停滯的同時,該教的表現相對亮麗,在2006年達到1,270萬人。
一如白襯衫的傳教士身影深植人心,摩門教上下對於傳道任務的執著令人驚歎,而其代表性人物,自然就是曾經多次來台的現任總會長興格萊戈登。如今96歲高齡的他,仍親自主持全球的教堂及聖殿建造計畫,為了監督教務奔走各國,僅僅台灣,他就曾8度造訪。
「這樣的熱忱,解釋了為何每年有大批摩門教家庭願意自費,讓他們年僅19、20歲的孩子遠赴海外傳教兩年,」負責亞洲事務的莫雅各長老解釋,「高層的直接投入,帶動了信徒的傳教熱情。」
「我們每天的生活從早上六點半到晚上十點半,幾乎是馬不停蹄,」祝志真打開密密麻麻的記事本,細小的中英文夾雜、記滿他的日常行程:早起讀經、自修中文,十點半出門拜訪,下午和晚上教會通常有各種小組聚會,結束的時間往往是晚間八點,「回到宿舍打幾個電話,聯絡明天的拜訪對象,之後葉明杰和我一起檢討今天工作進度,並且定下明日的工作進度,」祝志真解釋,「走完這些,一上床就累得呼呼大睡了。」
而在這些原本以白色面孔為主的傳教士以外,近年來也有愈來愈多的台灣籍傳教士加入行列,實現「三大使命」之中的傳播福音使命。
「在全世界的信徒中,大部分都是全家入教,」摩門教的台北重點都市公共事務議會主席楊宗廷說,「在摩門教家庭當中,孩子們從小被灌輸傳教的使命,特別是男孩,他們往往被強烈『鼓勵』去傳播福音。」
雖然沒有強制規定,許多信徒仍然選擇同為摩門教徒的另一半,再加上原本的家庭成員,往往使得信徒的成長更為快速。1973年入教的楊宗廷隔年就帶著哥哥入教,兩人隨後都娶了同教區的妻子。生了小孩之後,楊家人替小孩各自開了一個戶頭,從小替孩子存「傳道基金」。「我的兒子在台中傳教,至於女兒則在大3那年決定休學兩年,去高雄傳教,」楊宗廷解釋,「他們各自每個月需要一萬元的支出,則由傳道基金支付,不足之處就由我和太太補助。」
至於在海外傳教部分,「過去幾年間,平均每年有5位台灣的年輕長老前往海外傳教,」王孝賢說。
除了每星期三的「預備日」,這些年輕孩子日出而做、週而復始,不斷重複一樣的行程,兩年完全不停歇。「預備日用來洗衣服、整理房間,找網咖發電子郵件給父母,如果有時間,下午可以打打籃球,」坐在設備儉樸、沒有電視、電腦的宿舍裡,祝志真以緩慢但清晰的中文解釋,「偶爾我們還是會去看電影,但次數少之又少。」
生長於夏威夷,交過女朋友,喜歡打電動的祝志真,在台灣完全不碰電動,更不用談異性交往,堅定的信仰讓他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生活中只有「傳教」一件事。而他並不是特例。
「從學習自我管理,到不斷去陌生人家敲門然後被拒絕;一旦有機會傳教,就要把握第一時間給人良好印象,簡明扼要傳遞教義,之後還要勤於聯繫……,這樣的訓練,其實對於孩子的心智成長大有幫助,」同為摩門教徒的台灣達美樂董事長歐陽心諾認為,「除了奉獻神,許多父母從自己年輕時的宣教經驗獲益良多,也願意讓他們的孩子接受同樣的淬煉。」
細數曾經駐台的摩門教士,不乏著名的政商人士,除了歐陽心諾和世界知名的運動器材公司ICON的總裁Scott R. Watterson外,最知名的莫過於現任的猶他州州長Jon M. Huntsman Jr.。而放眼美國政商界,摩門教的影響力也日趨擴大,其中現任麻州州長Mitt Romney更被視為可能在2008年出馬角逐,成為美國首位摩門教總統候選人。
由家鄉走向異地,一如彼此相伴的葉明杰和祝志真,腳踏車配上白襯衫的身影在世界各地日趨普遍。穿越語言隔閡,強忍鎮日奔波的疲累,他們仍一扇門接一扇門,一雙手握過一雙手,尋找下一個信徒。
這樣的動力是其成長的根源。無論時空更迭,只要人的心靈仍有需索,他們的身影便將持續下去。
除了人手一張地圖外,附有「單字卡」的中文語言教材也人人必備。軟硬體的進步,是海外傳教工作快速展開的一大原因。
男性長老外,女性姊妹的數目也日多。坐在造價2億3,000萬元的教堂裡(左圖),一洋一台的女傳教師正在討論行程(下圖)。
除了人手一張地圖外,附有「單字卡」的中文語言教材也人人必備。軟硬體的進步,是海外傳教工作快速展開的一大原因。
從老鳥帶菜鳥的學長制,到工作紀律的強調,傳教就像軍隊生活。因此,這些年輕人往往能無畏於陌生的環境,堅持達成傳教任務。圖為葉、祝兩人在花蓮街頭傳教的各種樣貌。
男性長老外,女性姊妹的數目也日多。坐在造價2億3,000萬元的教堂裡(左圖),一洋一台的女傳教師正在討論行程(下圖)。
北風呼呼作響,兩人低著頭,腳步踩的更重了。空曠的省道和蒼茫的遠山,將兩人的身影襯得渺小。
從老鳥帶菜鳥的學長制,到工作紀律的強調,傳教就像軍隊生活。因此,這些年輕人往往能無畏於陌生的環境,堅持達成傳教任務。圖為葉、祝兩人在花蓮街頭傳教的各種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