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帽子歌后」鳳飛飛重現江湖,演唱會上萬人爭睹,當天的招牌曲目,像「楓葉情」、「祝你幸福」、「碧城故事」、「友情的安慰」等,大多是出自海山時期的名曲,勾起許多中年歌迷的甜美回憶。
台灣歷史悠久的唱片公司很多,有的現在依然存在,只是沒有新片發行,但坊間仍然可以買到它們當年極盛時的歌曲,那是業者經過重新整理包裝,然後以嶄新的面貌問世,試圖吸引懷舊者的青睞;有的唱片公司則已成了歷史名詞,彷彿斷了線的風箏,不知飄向何方?曾經是台灣流行歌壇霸主的海山唱片,它的今昔滄桑,就是台灣唱片史的小小縮影。
成立於民國51年的海山唱片,當年曾獨霸歌壇:它開啟台灣唱片業的黃金歲月,記錄下許多國人自創的國語流行歌曲,同時捧紅民國50到80年代數不清的藝人,像是謝雷、姚蘇蓉、尤雅、翁倩玉、楊小萍、劉家昌、鳳飛飛、甄妮、銀霞、梁弘志、蔡琴、費玉清等人的成名曲,都是經海山灌錄後,才在歌壇大放光芒的。
雖然「海山」已遠離主流市場,它在唱片業曾擁有的領導地位卻是不能抹滅的,目前坊間仍陳列著它早年膾炙人口的歌曲。
蟲膠唱片
提到海山唱片之前,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台灣早期的唱片業,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況?
電唱機、唱片傳入台灣,是在日據時代,台灣有能力製作唱片則是光復以後的事,但是真正由國人自己作曲、填詞,且能大量生產的唱片,還是在民國50年以後才出現的。當時正值經濟起飛,隨著國民所得日益提升,娛樂風氣興起,給了唱片業很大的發展空間。
民國40年前後,台灣出現幾家小型家庭式的唱片製作工廠,如麗歌、亞洲、女王、鳴鳳、環球等。在篳路藍縷的草創期,硬體、軟體都很缺乏,更談不上企劃宣傳。當時錄音是用手搖的方式,以水銀製的接觸器在蠟上製版,唱片則是用「印度洋乾漆」(又稱「蟲膠」)製的硬片製成,不但片質不佳,容易破碎,而且一面只能錄3分鐘,是名副其實的單曲唱片。
當時唱片內容全部是翻版國外唱片,主要是各國的古典音樂,和早期中國上海、香港流行的國語歌曲;周璇、白光、李香蘭、姚莉、吳鶯音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歌星。另外,大陸京劇名角梅蘭芳、程硯秋等人的作品,還有日本的音樂和歌曲,同樣受到愛樂者的喜愛。
由於價格不菲,當時擁有唱機的人家不多,購買唱片的人也自然有限,一般民眾都是透過廣播收聽自己喜愛的音樂。唱片公司為了省錢,不論何種唱片一律使用同一種封套,色彩、圖案都很單調,談不上設計。
第一張唱片──國歌
雖然台灣在民國41年有了自製唱片的能力,但直到43年,才開始有自己錄音的唱片問世──那是由大中華唱片公司發行,國防部示範樂隊所演奏的國歌,刻版的機器還是早年由中國大陸帶出來的呢。據當時參與刻版的工作人員透露,在這之前,他們並沒有接觸過唱片製作,完全是憑想像和摸索做出來的。
以後,各家唱片公司陸續試著錄音,但所出版的唱片仍以翻版早年及國外唱片為主,除了買的人不多外,當時台灣無論國語及台語的作曲人才都很有限,成氣候的歌手也不多。國語歌曲較出名的作曲家是周藍萍,由他創作的「綠島小夜曲」、「願嫁漢家郎」、「回想曲」,很受民眾歡迎,也捧紅了主唱人紫薇。可惜未久周藍萍被香港邵氏公司網羅,使剛剛萌芽的國語歌壇又陷入停滯狀態。
直到民國50年代初期,情況才稍稍改觀。當時包括四海、亞洲、國際、合眾、麗歌、鳴鳳等唱片公司,紛紛開始錄製國語流行歌曲。所謂的流行歌曲,就是把過去在上海、香港流行的歌曲拿來重新編曲,邀請具有知名度的歌星,包括紫薇、敏華、雪華、趙莉莉、美黛等歌星演唱,市場反映不惡,這給了唱片公司很大的信心。漸漸地,在這些重新編曲的老歌中,也會加入一、二首國人自創的新歌,只是數量有限。
台視《群星會》歌唱節目(中)及黃梅調電影《梁祝》(右),將國內唱片推向高峰。之後姚蘇蓉的「今天不回家」(一度遭禁,封面改為「今天要回家」)打進香港市場,成績相當亮麗(左)。
錄音室裡的眼淚
當時錄音室還沒有冷氣設備,又怕有雜音而不能吹電扇,在密不透風的錄音室裡灌錄唱片,是一件備極辛勞的工作。因此每當錄音時,工作人員就拎著幾個大冰塊放在錄音室各角落,設法降溫,但效果有限。等正式開錄時,所有的樂師都忍不住脫下外衣,最後乾脆打著赤膊,在揮汗如雨的情況下為歌星伴奏。錄音一結束,每個人都急著往外衝,嘴裡直喊「熱死了!」
今年82歲的老牌錄音師葉和鳴,就見證了這段辛苦的錄音歲月。他說,當時還沒有所謂的立體幾聲道,有聲音就已經很不錯了,「因為採現場錄音,無論樂隊及歌星,每個人都戰戰兢兢,事先就把曲子練得滾瓜爛熟,否則進到錄音室,不管誰錯了一個音,都得全部從頭來過,不被大夥兒怨死才怪!」
由於要求嚴格,歌星淚灑錄音室是常有的事。葉和鳴透露,「盈淚歌后」姚蘇蓉為了唱「今天不回家」的「家」字,從深夜2點,直唱到天亮才正式收工,挨罵是免不了的,所以剛出大門她就泣不成聲,但辛苦是有代價的,這首歌讓她紅透半邊天。
《群星會》與《寶島歌聲》
民國52年,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轟動華人世界,港台兩地也一窩蜂跟進搶拍。邵氏公司為了替該公司出品的影片宣傳,應允國內唱片公司可以進戲院免費拷錄銷售。一時間各唱片公司忙著錄製邵氏出品的黃梅調電影,民眾也爭相購買。
從事唱片生意近50年的金音唱片行老板黃木山,對當年民眾瘋狂搶購的往事記憶猶新。他說,每天上門買黃梅調唱片的顧客多得不計其數,男女老幼都有,買完了《梁祝》,接著又買《花木蘭》、《七仙女》、《血手印》。台灣出品的《狀元及第》、《鳳陽花鼓》同樣受到顧客的關愛,唱片行從早上8點開門,一直忙到晚上10點才能休息。
《梁祝》電影走紅的同時,正逢台灣電視公司開播不久,關華石與慎芝夫婦開闢了一個歌唱節目《群星會》,捧紅了張琪、謝雷、冉肖玲、余天、青山、婉曲這些新人。稍後另一個以台語歌曲為主的《寶島歌聲》也開播了。電視歌唱節目的出現,進一步助長了國內唱片業的成長。
根據台灣區唱片公會的統計,從政府遷台至民國54年止,向內政部登記有案的唱片公司家數,從不滿10家增至72家,其中一半自己有製片工廠。雖然工廠設備都很簡陋,但是卻為國內唱片的拓展投注無限心力,成功培育出無數紅極一時的歌星。海山唱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海山唱片負責人鄭鎮坤捧紅了無數歌星,是國內早年最負盛名的唱片公司,影響力遠及香港及東南亞。
強攻東南亞
當時國語流行歌曲唱片先以國內為主要市場,之後向海外拓展。民國54年,海山唱片負責人鄭鎮坤到東南亞參加商展,結果發現當地僑胞對祖國文化極為熱愛,他們一直努力把中國的語言、文字、音樂、文化教導給下一代,而流行歌曲正是其中最輕鬆活潑,影響卻最深遠的。
鄭鎮坤在瞭解整個情況後,回到台灣立刻積極策劃唱片大量輸出的工作,同時派歌星到當地參加義演,或由當地歌廳、夜總會聘請前往駐唱。沒多久,東南亞遂成為台灣唱片的主要市場,唱片輸出最多時一年可達80萬張左右,銷售量不比在台灣本島差。
鄭鎮坤回憶當年的情景說:「一般人並不清楚,為什麼早年台灣歌手在東南亞這麼受歡迎,每次登台都觀眾爆滿,主要原因就是國內生產的唱片早已搶先一步打進當地市場,歌星們乘勝追擊,焉有不受歡迎之理?」
早在民國25年,台灣作曲家姚讚福與作詞家陳達儒攜手創作了一首台語歌曲「悲戀的酒杯」,當時並未引起太多注意,豈知30年後,也就是民國56年,海山唱片將這首歌改成國語歌曲,取名「苦酒滿杯」,由慎芝重新填詞,謝雷主唱,推出後轟動全台。就在「苦酒滿杯」賣的搶搶滾時,有關單位下令禁唱這首「靡靡之音」,不料引來更多民眾關注,銷售量節節上升。
目前在坊間仍可買到海山重新整理包裝的CD,吸引不少懷舊者的青睞。
反攻香港
現代人很難想像,當年「苦酒滿杯」的盛況。據謝雷表示,當時他在台北後火車站開了一家「阿哥哥唱片行」。「苦酒滿杯」竄紅時,他的唱片行每天可售出400張,忙得不可開交。每次到土城補貨,都要用鐵牛車運載。通常鐵牛車剛到,等在唱片行門口的歌迷就迫不急待上前搶購,外務員根本不用卸貨,所有的唱片轉眼就被搶光了!
由於「苦酒滿杯」太暢銷了,引起翻版(盜版)者的覬覦,一張25元新台幣的唱片,翻版只賣10元,銷售量不比正版遜色。根據海山估計,連翻版在內,「苦酒滿杯」的印製量大概突破100萬張。
緊接著,海山發行由姚蘇蓉主唱的「負心的人」(中文歌詞,日本歌曲),也是賣得嚇嚇叫。但真正讓海山稱霸的是民國58年,由姚蘇蓉主唱的「今天不回家」。
對台灣歌壇來說,「今天不回家」還有一層特殊意義。原來民國52年凌波以港片《梁祝》轟動寶島,想不到6年後,台灣才靠姚蘇蓉的「今天不回家」一舉反攻,征服香港!在這之前,台灣出品的不管是電影或唱片,都得不到香港人的共鳴,「今天不回家」一開始試探香港市場時,也被同業嫌棄,根本賣不進去,最後被一位非唱片界的港商買下,沒想到一炮而紅,也打破了「香港人不聽台灣流行歌」的魔咒。
當時姚蘇蓉帶著這首歌赴港獻唱,不僅現場盛況空前,也創下驚人的銷售量。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居然賣出近40萬張。姚蘇蓉迅速走紅,登台的酬勞也屢創新高,國內藝人趁著這個熱潮,一波波赴港淘金,成績十分可觀。
繼「今天不回家」後,海山又陸續推出蔡咪咪的「媽媽送我一個吉它」、尤雅「往事只能回味」、劉家昌「梅花」、歐陽菲菲「熱情的沙漠」、楊小萍「對你懷念特別多」、翁倩玉「祈禱」……,每一張都得到歌迷的熱烈迴響,聽歌也成了那個苦悶年代的最溫馨回憶。
台視《群星會》歌唱節目(中)及黃梅調電影《梁祝》(右),將國內唱片推向高峰。之後姚蘇蓉的「今天不回家」(一度遭禁,封面改為「今天要回家」)打進香港市場,成績相當亮麗(左)。
眾星雲集,詞曲陣容堅強
到了70年代國片起飛,也就是「二秦二林」(秦祥林、秦漢,和林鳳嬌、林青霞)時代,海山又配合電影,製作出一張張叫好叫座的電影插曲,包括甄妮的「誓言」、「晴時多雲偶陣雨」,鳳飛飛的「楓葉情」、「半山飄雨半山晴」,還有費玉清紅遍華人地區的「中華民國頌」等。
當時負責海山宣傳工作的陳和平表示,那是海山的黃金時代,許多原本在其他唱片公司的藝人,紛紛跳槽加盟海山,例如崔苔菁、陳蘭麗、青山、美黛、湯蘭花、白嘉莉、倪賓、張琍敏、甄秀珍……。可以說,國內著名的歌星,80%以上都在海山旗下。當年海山能夠在眾多唱片公司中脫穎而出,居台灣流行樂界的天王地位,主要是經營者的眼光獨到。海山唱片成立不久,便開始網羅作曲及作詞家,當時比較有名氣的全被海山網羅,作曲家有左宏元、駱明道、劉家昌、林家慶、翁清溪、黃敏等,作詞家有慎芝、莊奴、孫儀、林煌坤,陣容相當龐大。
由於唱片大賣,作曲、作詞家的工作量也跟著增加。據資深作詞家莊奴表示,當時他與左宏元搭檔寫歌,2人被海山追得團團轉,即使每天一睜開眼就工作,也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為了逃避唱片公司的追趕,我跟左宏元最後躲到西門町一家旅館裡,除了家人,沒有人知道我們的下落!結果在旅館住了半個月,才勉強『擠』出一些東西,」莊奴以「好辛苦,但也好有成就感」來形容那段輝煌歲月。
民國64年,校園民歌在台灣掀起狂潮,新格唱片公司又舉辦「金韻獎歌謠比賽」,發掘出不少歌唱人才。海山也抓住這個機會,舉辦「民謠風」選拔,拔擢了一批優秀歌手及作曲人,為校園民歌加溫,如:梁弘志、蔡琴、葉佳修、陳淑樺、銀霞、潘安邦等。其中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葉佳修的「鄉間小路」、陳淑樺的「紅樓夢」、銀霞的「蘭花草」、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灣」,都成了民歌的經典作品,直到今天依然讓身為四、五年級生的中年聽友懷念不已。
開枝散葉,弦歌不輟
獨霸市場多年的海山,進入民國70年代未久,遭逢到一連串的打擊;首先是海山投資太多,資金無法回收,接著在民國72年12月,因為資金周轉不靈,向信託公司求助,最後發生股權糾紛,雙方訴諸法律,大大傷了海山的元氣。另一個讓海山受傷慘重的是,坊間翻印盜版猖獗。海山是國內出片最多的唱片公司,擁有的暢銷歌曲最多,遭盜錄的自然也最多。
在爆發股權糾紛之後,海山逐漸沉寂,又因為版權紛爭而無法正常出片,內部人員也紛紛離職自立門戶,像日後的「點將唱片」及「瑞星唱片」的負責人,都是昔日海山的工作人員。
在海山淡出市場的前後,國內已經陸續興起了許多新的唱片公司,像滾石、飛碟、飛羚等等,還有不少個人音樂工作室也相繼成立,如沈光遠與黃韻玲夫妻的「友善的狗工作室」、「譚健常音樂工作室」、李壽全的「李約工作室」、齊秦的「虹音樂工作室」、翁孝良的「銘聲工作室」、姚鳳崗的「音樂田公司」等,數量十分可觀。這些個人工作室的共同點,就是負責人本身即為著名的作曲人或歌手,在音樂創作領域上,各據一片天地,競爭愈演愈烈。
有人以「從絢麗到沈寂的巨星」形容遠離市場的海山唱片,事實上,海山並未倒閉,只是不再發行新片。而今年已年近70的海山老闆鄭鎮坤回憶往事也看得很開,過去星光雲集的燦爛不再,目前海山靠著過去積累的寶貴資產仍可維持,尤其近兩年歌壇懷舊風興起,當老歌星復出時,海山順勢推出數位化後重新包裝的唱片,仍然可以在市場上穩佔一席之地。
海山多年的歷史,曾為國內唱片業帶來重大貢獻,這是不容抹滅的,特別是它在發掘本土音樂人才及培植歌唱新秀上的成就,值得有心人士進一步研究發揚。
台灣自製唱片的能力相當高,特別是1960年代娛樂風氣興起,給了唱片業很大的發展空間(左)。就以海山唱片發行鳳飛飛的招牌歌「楓葉情」來說,銷售量就極為驚人(右)。
台視《群星會》歌唱節目(中)及黃梅調電影《梁祝》(右),將國內唱片推向高峰。之後姚蘇蓉的「今天不回家」(一度遭禁,封面改為「今天要回家」)打進香港市場,成績相當亮麗(左)。
台灣自製唱片的能力相當高,特別是1960年代娛樂風氣興起,給了唱片業很大的發展空間(左)。就以海山唱片發行鳳飛飛的招牌歌「楓葉情」來說,銷售量就極為驚人(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