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紅,是雕漆的一種。在故宮博物院的漆器收藏品中,絕大多數都是明、清兩代的「剔紅器」。
圖中這件剔紅牡丹圓盒,直徑二六.八公分,表面堆朱紅漆,顏色溫潤深厚,以浮雕的牡丹花作裝飾,花紋隆滿,氣象華麗;圓盒周圍則雕刻四季花卉。從盒底黑漆上針刻的「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款,可以知道它是明朝永樂年間「果園廠」的產品。
「果園廠」是專事製造明朝宮廷御用漆器的場所,網羅了當時一流的漆工,它的出品,稱為「廠器」。明朝永樂、宣德二朝的「廠器」,製作精美,在漆器中最負盛名。
根據記載,永樂年間「果園廠」所製造的剔紅器,是以錫或木為胎,胎上再以磚灰、豬血、柏油混合「打底」,然後層層堆漆(以丹砂調漆,製成朱漆),至少要塗三十六層以上,累積到相當厚度後,才能著手雕刻。
曹昭在「格古要論」裏說:「剔紅器無新舊,但看硃厚色鮮紅而堅重者為好。」可見一般都認為堆漆愈厚者愈好。漆液有稀有稠,厚薄不同,堆漆的層數一般並沒有定規,習慣上是以漆工認可為止。但永樂「果園廠」製作漆器,規定堆朱漆不能少於三十六層,可以說明其製工考究之處。
雕漆需在漆半乾之際進行,而且雕刻的部位是堆厚的漆層,它的特性與別的材質不同,刻工必須有相當的訓練和經驗,刀鋒才不致透達漆層下面的胎骨,而犯了古人所謂「暴刻無肉」之過。
雕刻完成之後,仍需相當時日,待其乾透,加以打磨,將刀痕稜角完全磨去,才算完成。
明白了製造剔紅器的過程,便可進一步瞭解「剔紅」二字的定義了。剔,就是「去肉至骨」,在堆厚的漆層上,用刀刻出花紋來,這花紋的形式是浮雕,亦即在器物上保存了所需要的紋飾,把不要的地方用刀剔除掉,所以這種技法稱為「剔」。這被「剔」的部份,和剩下的花紋部份,都是堆厚的「朱」漆,所以叫「剔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