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文脈絡

踩踏文學足跡

踩踏文學足跡

追尋典範行誼

文‧郭漢辰  圖‧許清河  翻譯‧Darryl Sterk

2017 1月

台南市政府將當年的山林事務所,修建更名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許清河攝))

人的一生匆忙短促,仍會在他的時代裡留下許多成就及奉獻,位於南台灣高雄美濃的鍾理和故居、台南的葉石濤文學紀念館,都是文學大師行止之處,置身於此,感念懷想先人行誼,進而學習大師們努力不懈的生命力,開創屬於自己命運的康莊大道。

台南市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永恆的文學太陽 

台灣文學耆老葉石濤一生有兩個家,出生於日據時代台南市白金町(清朝時期為打銀街),葉老在大家族裡成長,是咬著金湯匙長大的小孩。不過葉老的命運卻相當坎坷,家族因為「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推動,從大地主淪落到一般的平民百姓。他在27歲那一年,因為參加讀書會被捕,最後判刑3年,讓他一度中斷文學創作。41歲因考上台南師專而辭去國小教職,全家人搬到高雄左營。

從此,他的一生橫跨兩個地域,只是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描繪40歲以前,在台南市發生的大小事。葉老後半生,卻都住在高雄左營勝利路老家,那棟中間鐵門老是無法拉下來的老房子,成為文學愛好者爭相前來朝拜的聖地,尤其高雄有一群追隨他的後輩(文學台灣基金會),奠定他文學大老的不朽形象。

在葉石濤過世後,他的新舊兩個家是否可改建為他個人的文學紀念館,讓人關切。他在台南市老家早已消失於歲月之中,高雄左營葉宅仍有家人居住,無法挪作他用。紀念館的落腳地點,最後有了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

台南市政府找到了友愛街8-3號一棟老舊建築物,它是在1925年所興建的台南山林事務所,負責管理林產,1949年後,這裡由林務單位接管,負責當年高雄縣岡山、旗山等地林務。這棟建物落成的年代,以及外型的特色,與葉石濤的時代相仿,很符合他台灣文學耆老的重要位置。

2012年8月11日,在葉老過世將近四周年,台南市政府將當年的山林事務所,修建更名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展出作家葉石濤生平、作品與相關文物,成為文學大師的紀念館。

在館內二樓,館方很貼心將葉石濤臥躺的床及寫作的書桌,從左營運來,重現其生前故居的場景,將其布置成「葉石濤文學書房」、「葉石濤會客室」,在這裡彷若可見到經歷白色恐怖時代的他,正沉思台灣文學的昔日與遠景。

紀念館的一樓,展出葉石濤的手稿以及重要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葉老文學作品裡所呈現的「府城地景」。館方特別邀請學者研究他小說裡出現的地點(舊有地名),以及現今據點的改變,以今昔相映的方式,形成一條又一條的走讀路線,成為府城近年來最熱門的文學行旅。

走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葉石濤一生最重要的話語突在耳邊響起,像是對我們後輩的叮嚀:「沒有土地,哪有文學?」

 

台南市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

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

——鍾理和〈原鄉人〉

 

鍾理和孫女鍾舜文站立在美濃笠山的前方,俯瞰家鄉翠綠山巒,心情無比恬靜。

這是鍾舜文阿公鍾理和的「原鄉」,18歲過後,阿公與家人從屏東大路關搬來美濃,在笠山下開展他為文學而活的一生。他命運坎坷,寫作一輩子積勞成疾。1960年8月4日,鍾理和過於忙累造成肺病復發,在書桌前吐血,衣裳染成一片鮮紅,「血泊裡的寫作者」成了他最鮮明的形象。

鍾舜文記得那張吐血的書桌,就擺放在鍾理和文學紀念館的一樓,他寫作的各種用品及手稿,都予以細心保存,重現半世紀以前寫作的場景。她從小就聆聽父親鍾鐵民和阿嬤講述阿公的許多故事,鍾理和寫作一輩子,卻因當時環境沒有好的園地發表,直到投稿《聯合報》副刊,作品受到主編林海音的激賞,才讓他有機會一圓文學大夢。

只是文友們後來要幫鍾理和成立文學紀念館,同樣歷經許多波折,當年仍處於戒嚴時期,鍾理和又是本土作家成立紀念館的第一人,自然受到各方注目。或許冥冥之中,有股無形的力量促成此事。1976年,遠景出版社印行《鍾理和全集》,這是台灣第一套作家全集,引起極大轟動。

鍾舜文回憶,李行導演後來以鍾理和傳記為主軸,拍成電影《原鄉人》,秦漢飾演鍾理和,林鳳嬌演鍾平妹,電影拍得樸實動人心弦,許多人看了都深受感動,掀起鍾理和文學熱潮,更使得紀念館的構想逐漸成型,讓更多人瞭解他傳奇的一生。

1979年6月,全台文學菁英,包括鍾肇政、葉石濤、林海音、鄭清文、李喬、張良澤等6人,計畫在鍾理和作品《笠山農場》的場景地點,籌建「鍾理和文學紀念館」。出生美濃的許多知識份子,陸續加入籌建行列,1986年鍾理和文學紀念館正式完工,成為全台第一座民間文學人士籌辦建成的文學館。

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祕書王雅珊說,鍾理和紀念館展示空間在2013年重新規劃之際,以鍾理和手稿、作品與客家文化特色為主要內容作為展示項目,台灣文學作家的各項手稿與作品則為館藏之用。基金會每年還辦理「笠山文學營」推廣文學創作與閱讀,2016年文學營已堂堂進入20年。

鍾舜文回頭看著她從小陪伴的笠山,回想阿公鍾理和以及過世5年的父親鍾鐵民,這些她的至親,為文學而生,如今他們都在這片摰愛土地的懷抱裡,永恆不朽的活著。                             

午后微風,故居伴隨著前人湮遠的文學行誼,而不斷呢喃著歲月流逝。

台南市政府將當年的山林事務所,修建更名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館內二樓重建葉石濤的房間,其床鋪是從左營老家運送過來。

重建老家實景的書桌,見證了葉老漫長的書寫時光。(郭漢辰攝影)

台南市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葉石濤左營老家附近的蓮池潭,豎有一座紀念碑,碑上鐫刻著他的文學雋語。

葉石濤左營老家附近的蓮池潭,豎有一座紀念碑,碑上鐫刻著他的文學雋語。

高雄市鍾理和文學紀念館

紀念館周邊的台灣文學大道上,鍾理和雕像與題字墨寶,更顯其文學生命之悠遠。(鍾理和文學紀念館提供)

鍾舜文經常為民眾解說鍾理和的一生,以及紀念館興建的來龍去脈。(鍾理和文學紀念館提供)

館內展出以鍾理和命名的小行星展示圖。 (鍾理和文學紀念館提供)

鍾鐵民在紀念館一樓的鍾理和書房裡留影。 (鍾理和文學紀念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