窨花入茶香
今天,烘茶師周潔鈴邀請我體驗製作簡易版的玉蘭花烏龍。取芳馡馥郁的6朵玉蘭花與60公克的烏龍茶,交互堆疊在玻璃皿之中,覆上鋁箔紙,放入電鍋加熱30分鐘,取出後再以淺鍋、陶爐,將茶葉不斷翻炒直到烘乾,靜置3日後焙火氣息褪盡,花茶即宣告完成。
這種主要用來製作花茶的古老技術,稱之為「窨」(一讀「印」,又讀「薰」),在近年,這種原本因工業化生產而將近失傳的製茶工藝,被一些年輕茶人重新復刻。
除了八拾捌茶輪番所,還有位在茶產地重鎮嘉義的「丁式茶」。
「一開始只是因為女朋友喜歡桂花烏龍。」丁式茶的主人鍾明志說。完全是無心插柳的開端,讓身為二代茶農的他,遍翻家中的農業文獻,終於找到相關參考資料。
有別於西洋調味茶多使用霧狀精油作為香氣的主要來源,並在茶葉裡摻合著少許花瓣、果乾,用以增添視覺美感,「台灣的濕度太高,新鮮花朵容易變質,如果加入水果,甚至容易孳生蚊蟲。」他打開自家花茶的茶罐說明,經過篩檢的花茶,看上去幾乎與一般茶葉無異。
根據鍾明志找到的資料,源於中國的傳統窨製工藝,首先必須將花蒂、花萼等部分篩除,避免茶葉混入雜味,再以一層茶、一層花的方式層層堆疊,後加溫燻製。因為升溫,雖有助於花朵釋放香氣,卻又容易使茶葉過於濕軟,造成氣味不佳,因此窨製時,必須精準地維持恰好的溫度,並且反覆升溫、降溫、烘乾的步驟3~5次,最後再用手工將花朵逐一挑掉,才算完成。
丁式茶推出了桂花、野薑花、含笑花3款花茶。說到花茶,一般人首先浮現的印象,大多都是俗稱「香片」的茉莉綠茶,由於在台灣的飲茶傳統中,花茶的地位相當邊緣,甚至還有傳言:只有不好的次等茶,才會拿去作花茶。
簡直就像反骨似的,鍾明志偏將自家茶園──位在梅山鄉太和村所生產的高山烏龍,拿來作底茶。因此,開設了茶館的他,以這幾款獨特在商品作為鎮店商品,即便立足在傳統茶行林立、咖啡館超過百家,堪稱一線戰區的嘉義市區,仍稱得上是相當獨樹一格的存在。
我坐在吧檯前,喝著一杯杯接連端上的花茶,清透的茶湯散發出清新的白花香氣,與高山茶的纖雅茶香水乳交融。花茶並不讓人陌生,但這般新鮮的花茶卻罕見,令人驚喜地不願意停杯。
鍾明志說,做茶的秘訣在於「看茶做茶,視茶適茶」,花茶亦如是,「不是每款茶都適合做花茶,也不是每款花都適合做花茶。」他說。
由於桂花與含笑花,具有杏桃、香蕉、鳳梨等甜蜜的水果香氣,尤其適宜搭配帶有奶油香氣的金萱烏龍;至於帶有嫩薑暖辣香味的野薑花,則與帶有高雅蘭花香的青心烏龍作伙。
一杯茶湯,溫度高時,茶香徐徐,溫度稍降,茶香散去,花香乍然化暗為明,因此,雖都是熟悉的台灣烏龍,在茶香與花香的此消彼長之下,卻又衍伸出品飲的逸趣。
原來,鍾明志對於自家茶園曾是愛恨交雜。童騃時代每逢假期,無法跟身邊的同儕一樣恣意地玩耍,都得被綁在茶園裡幫忙,「所以考大學的時候,特別要先從離家最遠的學校開始填志願。」鍾明志說。
直到十年前八八風災的重創,才讓他決定回鄉接棒。從父親打下的基業下走出新路,推出個人的茶品牌,找回了將近失傳的製茶技術,開起了新派的小茶館,雖然曾因著想法不同,與家人屢屢衝突,如今也終於作出了點自豪的成績,「做茶最有趣的,就是千變萬化。」從茶園逃離的孩子,如今能由衷地說。
調味茶繽紛討喜,為年輕人打開走入廣大茶世界的一扇門。 (莊坤儒攝)
身為二代茶農的鍾明志,以一間小店宣示著自己的品牌路。
丁式茶以和洋混搭的新派裝潢與罕見的窨花茶,躋身茶行林立的嘉義,仍稱得上時髦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