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街上看到「CD 發燒友中心」的招牌,千萬不要當它是醫院或診所;有人邀你去「遊車河」,可別準備游泳衣;否則,會鬧笑話的。
這些都是台灣正在流行的「外來語」,不懂?沒關係!請諸位讀者聽了(ㄌㄧㄠˇ)——
負笈巴黎、十年不曾返國的張嘉雲,去年剛回台灣時,簡直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街上花花綠綠的招牌:「MTV」中心、「卡拉OK」店、「皮草」名店、「狄斯可」舞廳、「K」書房……看得他一頭霧水。
報紙的影劇版報導歌星趕場「作秀」,雜誌裡有「趙少康 VS.康寧祥」的特別企劃,電視上的綜藝節目歡樂周末「派」又是作何解釋哪?……張嘉雲腦中打滿了問號。
其實,別說離台十年,光是出國一年半載,就已經產生了隔閡。
趙凌雲赴美進修不過半年,回國後看到百貨公司「催物場」中「五割引」的海報、書報上頻頻出現的名詞「新人類」、餐廳賣的料理「呷哺呷哺」……,心中有點惶然,她嘆道:「難道我這麼快就落伍了?!」
說落伍似乎太過嚴重。「實在是因為最近外來語來得又快又猛,令人招架不住!」國語日報社長羊汝德如此說道。
如果仔細觀察生活周遭的點點滴滴,你會驚訝地發現:外來語竟是無所不在。
體會事情的「個中三昧」,「三昧」是梵語;「三明治」是英語;「三溫暖」源自芬蘭;「甜不辣」從日語「天婦羅」翻過來的;「沙發」翻自英語 sofa ,而 sofa 是由阿拉伯語 suffah 傳來的,是長板凳的意思。「芭蕾舞」的「芭蕾」是法文「舞劇」的音譯;拉風的「朋馳」轎車又叫「賓士」,譯自德語 Benz ,現在已成為炫耀身分地位的名詞。而我們常吃的水果「葡萄」,居然來自希臘語!
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刻意引進的外來語,常很快地在全台各地造成流行。圖為「歡樂周末派」,派(pie)就是外來語。
外來語當道
或許你也知道:
襯衫叫「T恤」,貂皮大衣曰「皮草」;義大利餅是「披薩」,「麥當勞」裡吃「漢堡」;先生叫「老公」、太太稱「老婆」;小事情叫「小case」,對事情著迷叫「發燒」;功課不好會被「當」掉,啃書不如「K」書來得妙。
「會講幾句外來語,才不會被同學嘲笑為不上道。」一位高中女生帶著很理所當然的表情:「大家都說嘛!」
於是乎,兜風叫「遊車河」,拍賣場寫成「催物場」,打五折變成「五割引」,人們看多了,也見怪不怪。外來語——流行呀。
什麼是「外來語」?
作家林良在「國語日報外來語詞典」的序言中提及:「外來語」就是我們中國語言裡所吸收的外國語,也就是中國人學外國人說話,中國人說外國話。
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湯廷池則為「外來詞」下了一個定義:受外國文物或語彙影響而產生的漢語詞。
其實,外來語「登陸」中國的歷史很早。
「在從前,中國語文,實際上就是僅指漢民族的語文,所以由漢民族以外傳入的用語,都可稱之為『外來語』」,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教授劉兆祐在一篇文章中提及。
早期,通常把外來的事物都扣上「胡」字,有別於中國已有的,如豌豆來自西胡,就稱為「胡豆」。但是後來發現蠶豆也來自西胡,總不能循例再叫「胡豆」吧?!
而且,碰到有些中國本來沒有的東西,如葡萄、琵琶,加上「胡」、「夷」、「洋」也沒用,於是想到用音譯來表示外來事物。
「發燒友」來自香港,與傷風感冒無關,「音響發燒友」就是「音響迷」的同義詞。
誰是始作俑者?
而音譯法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
如漢朝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於翻譯佛經、出現許多外來語,像「禪」、「般若」、「菩提」、「和尚」、「剎那」……等。
劉兆祐教授指出,明、清之際,中、西往來密切,外來語也越來越多,像「沙拉」、「鴉片」、「引擎」……等,都是明清以後乃至近世才有的外來語。
跟現在比起來,當時外來語出現的速度真是微不足道了;這除了各國間的交流因科技發展而更便利與密切外,也由於湯廷池教授所稱的「造詞人」推波助瀾。
「造詞人」包括從事大眾傳播工作的記者、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廣告撰稿人、歌詞作者和翻譯工作者等。
但也有很多用詞、用語找不到「始作俑者」。
一般說來,外來詞可分為幾種:
借用詞是指把原來的字詞依原樣「搬」過來,如屬日語詞彙的壽司、化妝、道具,英語的MTV……等,我們照單全收。
譯音詞指純粹的音譯,像幽浮(UFO)、狄斯可(disco)、脫口秀(talk show)、香吉士(Sunkist),或地名、國名、人名等。
而譯義詞就以原語詞的意義為翻譯的依據,不理會它的發音,如最後通牒、奶油等。
此外,還有音義交相運用的混合詞,通常在外來語的詞頭、詞尾加上事物的類名。如愛滋(死)病,愛滋是英文的「AIDS」,是「後天免疫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縮寫,加上「病」意思就更清楚了。啤酒,只有「啤」(Beer)的話,不容易瞭解,加上酒之後,一目了然。
「NO FACE」翻成中文是「沒面子」,它算是「台灣英文」,不是「純」外來語;美國人大概看不懂。
處處可見,聲聲入耳
此外,像氧、鈉等化學元素,就是利用漢文傳統形聲字的創字法,配合形符和聲符翻譯外國語的詞彙。
假如能兼顧音、義,那就更好了,例如把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非英語系國家學生的英文測驗)翻成「托福」,既貼切又有意思;而「迷你裙」(miniskirt)、全錄(Xerox)、維他命(Vitamin)……等,都頗為傳神。
「使用外來語是全世界共同的趨勢」,師範大學國語文中心主任李振清表示,由於國與國的接觸日漸頻繁,新增加的觀念愈來愈多,就會反映在書本及口說的語言上。而那一國文化越發達,就更有優勢去影響別人。此外,地緣因素也容易造成影響。
根據非正式的統計,台灣目前流行的外來語以源自美國、日本、香港等地較多,尤以源自英語的居首位。
在「國語日報外來語詞典」所收錄的一八二○個譯音詞中,就有一三一三個來自英語,約佔百分之七十七。
高雄知名的木瓜牛奶以五百CC來號召;到西餐廳點菜有A餐、B餐之分;B型肝炎則是最令國人頭痛的疾病;健康檢查時要照照X光;P. S. 表示附註,不僅用在信件,也用於一般談話,以示俏皮。
這一排,台灣稱「貂皮大皮」,來自香港貨名改曰「皮草」。
語言有密碼
MTV,本來的意思是音樂電視錄影節目(Musical Television Video)但現在已成為視聽中心的代名詞了。顧客可在MTV中心一面欣賞錄影帶,一面喝飲料。CD就是新近風靡樂迷的雷射唱片(Compact Disc)。
作秀的「秀」是英文的 show ,演出、表演之意,台灣演藝界把影歌星登台演唱叫「作秀」,相關的名詞包括「脫口秀」(talk show 以說話、插科打諢為主的節目)、「工地秀」(建設公司為吸引人購屋而在工地舉行的表演節目)……等。
電腦的硬體(hardware)和軟體(software),現已成為普遍的用語。例如:縣市政府設立文化中心,不能只有「硬體」(指建築物、設備等),還須有「軟體」(指人才)來配合。
如果有人說「好哇,你已遲到了N次!」你可要小心,這是警告——你已經遲到了不知多少次。N表示不可知的程度。
D. J. 是(Disk Jockey)的縮寫,指廣播電台音樂節目主持人,或是舞廳播放唱片、錄音帶者。
龐克(punk)起源於英國,本與垃圾、無賴等詞同義,是戰後的青年工人階級,尋求自我表現的特殊型態。他們有共同的「符號」:豎起尖銳如錐的頭髮、全身披掛皮帶鐵鍊、衣服殘缺不全……。目前,龐克二字已成為形容詞,如龐克髮型、龐克裝等。
青少年之間現在還流行幾種名詞:H. B.、J. B. 和 T. K. ,聽得人一愣一愣的。搞了半天,原來 H. B. 是 Hong Kong Boy(港仔),J. B. 是 Japanese Boy(指原宿族,裝扮很具日本味的男孩),T. K. 是「台客」(台灣土生土長的年輕人)。這算是國人自創的外來語。
「卡拉OK」是出自日文的外來語;唱卡拉OK,可以過過歌星癮。
摩西摩西你是誰?
此外,我們現在使用的很多詞也都沿自日本,只是習焉而不察。
「由於地緣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漢語與日語的詞彙關係相當密切」,湯廷池指出,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急速地西化,曾大量翻譯歐美的學術著作和文學創作。但因日語在書寫上兼採漢字,所以西化較遲的中國就從中吸納了不少漢語詞彙。像場合、武士道、解決、交通、節約、市場、景氣……等,都是由日人創造之詞。尤其台灣曾受日本統治約五十年,不少老一輩的台灣人,受過日文教育,講話更是難免夾雜日語。
很多人接電話,習慣用「摩西摩西」當開場白;室內設計師常為喜歡喝茶的客戶佈置一間「榻榻米」房;街上的招牌有人叫「看板」;「_糬」是糕餅店很受歡迎的甜點。
再新一點的日本外來語也令人目不暇給。
「卡拉OK」音源自日文「力lkj」,是「空」的「樂隊」之意,意指一種日本進口的伴唱機。由於沒有適當的國字可翻出kj的音,於是借用英文表示。「新人類」指的是一九六○年後出生、生活在經濟快速成長期、看電視長大的日本年輕人。「呷哺呷哺」是類似涮火鍋的日本料理。「殺人事件」?簡單,就是謀殺案!
廣告界有所謂的「文案」,這名詞也來自日本,正是廣告撰文的意思。
「MTV」中心,是目前青少年最常駐足的娛樂場所。
港片港劇大進擊
近幾年香港電影和連續劇如「最佳拍檔」、「鬼馬雙星」、「新紮師兄」……等進軍台灣,勢如破竹、造成轟動。許多名詞與俗語很快地被大眾傳播媒體採用,電視綜藝節目「黃金拍檔」就是一例。
剛出道沒多久的人用「新紮」來形容;行為舉止像男性的女性叫「男人婆」;男女朋友約會如用「拍拖」代替更妙趣橫生;事情做好了叫「攪掂」(有人寫成「搞定」);摩托車叫「電單車」;問人事情「有沒有弄錯」太平鋪直敘了,如用港式問句「有冇(音ㄇㄡ,沒有之意)搞錯?」,再搭配一個白眼,聽來理直氣壯,爽!
嫌人小氣吝嗇,罵他一句「孤寒」洩洩恨!說話不合邏輯可用「搭錯車」(線)來比喻。「鬼馬」是精明,「靚」是美;冰箱的另一說詞是「雪櫃」,小吃攤是「大排檔」,算帳叫「埋單」(有人寫成買單);假如你用「肥腫難分」來形容一個胖子,那就很毒了!
每逢過年,台灣電視綜藝節目中,許多香港影歌星向觀眾祝福賀節,也都會來句:「龍馬精神!」剛開始,大部分人都似懂非懂。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彭家發是原籍廣東的香港人,他解釋:「龍」有龍精虎猛的涵義,馬則是「跑馬得意」(香港流行賽馬賭博)的祝福。所以說「龍馬精神」便是祝你又健康、又發財——吉祥得很哪!
地盤不怕被搶
有人擔心,數目如此龐大的外來語詞,會不會對我國產生不良影響?
「這沒什麼好怕的」,師大國語文中心主任李振清舉例說明:日本在本國語不夠用的情況下,把外來語轉化成日文;而現代日文因為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語而更形活潑、豐富,對其本身的文化並無不良影響。
劉兆祐教授的說法也相同。他指出,外來語的增加,自然會影響本國語文的純正度,不過語言本來就有時代性,每個時代,都有它特有的語詞和語法。「只要把外來語做適當的整理;把外來語的製定過程適當地規範,使它成為今天本國語文中的一部分,那麼,外來語不但無礙於本國語文的純正度,而且可以豐富固有的語文。」
而語言學者對整理外來語的這項挑戰,也都興致勃勃、躍躍欲試。畢竟,題材太多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諸位看官且看——
咖啡沙士三明治
奧林匹克烏托邦
摩登浪漫黛安芬
凱迪拉克雪佛蘭
阿摩尼亞白蘭地
蓋世太保歐巴桑
…………
OK,這回介紹到此,祝你充滿龍馬精神,莎喲哪啦,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