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少棒錦標賽,是由世界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 Baseball,簡稱LLB)所創辦的賽事,首屆比賽在1947年舉行。由於歷屆比賽均在美國賓州威廉波特市舉辦,因此又被稱為「威廉波特少棒賽」。
台灣與威廉波特的結緣,最早可溯及國人耳熟能詳的紅葉少棒。1963年成立的紅葉少棒,主要由台東縣延平鄉紅葉村的布農族學童所組成。在那個物資短缺,生活刻苦的年代,小球員只能以石為球、以棍為棒,或在樹幹上綁廢輪胎練習揮棒。
1968年8月25日,日本關西地區遴選出來的明星隊,來台進行友誼賽,台灣則派出已在國內多項比賽嶄露頭角的紅葉少棒應戰,沒想到當時在國際間默默無聞的紅葉少棒,最後竟以7:0的懸殊比數大勝日本隊,這項比賽結果,大大振奮了台灣長期低落的士氣民心。
光榮戰績的陰影
隔年,台灣首度集結各校的好手,組成中華少棒明星隊,準備出戰威廉波特,其後才順應世界少棒聯盟的比賽規定(參與球隊必須是地區球隊,而非由全國明星球員組成的國家代表隊),組成台中市金龍少棒隊參賽。
初試啼聲的金龍少棒,果然不負眾望,奪得1969年的世界少棒冠軍,從此也開啟了我國少棒的光榮歷史。
1971~1974年,我國選派的巨人、北市、高雄市河濱國小與鼓山國小少棒隊,接棒「四連霸」、贏得世界少棒冠軍,迫使美方一度在1975年「閉關自守」,拒絕所有的外國球隊參賽!
1976年後,威廉波特重啟大門,中華少棒代表隊也多次創下佳績,截至1996年為止,總計抱回17次的世界冠軍。
然而,光榮戰績的背後,卻因中華少棒屢以各隊菁英、學校掛名或刻意轉學的方式組隊參賽而飽受國際質疑。
此外,威廉波特少棒賽原屬聯誼性質濃厚的「國際少棒夏令營」,但中華少棒卻總在嚴格訓練與國人殷殷期盼下,肩負「沒奪冠就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強大壓力參賽,也多次被國外媒體揶揄像是在「打奧運」。
台灣條款的設限
因此,世界少棒聯盟後來嚴格限制:凡是台灣參賽的隊伍,球員必須來自單一學校,不能像其他國家可組成地區型的代表隊;若該校的學生人數超過1,500人(後放寬為1,800人),還得分成兩大聯盟篩選球員。
為抗議這項專為中華少棒設限的「台灣條款」,我國在1997年宣布退出世界少棒聯盟,直至2003年才重返聯盟。
然而,此時的威廉波特少棒賽,競技色彩日益濃厚,各國球員無不卯足實力競爭,奪冠難度也大幅提升,但我國卻受限於不合理的組隊規定,戰力也大幅削弱。
自2003年至2011年,中華少棒共有5次進軍威廉波特的機會,卻總與冠軍無緣。成績最好的一次,就是2009年由桃園縣龜山少棒捧回的亞軍。
今年龜山少棒再度代表我國,出戰威廉波特,其奮戰不懈的精神,令人動容不已。有了這群中華小將前仆後繼的努力,台灣少棒一定能持續在世界體壇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