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裡的身世密碼
來喝一杯緬甸奶茶吧!因著住在華新街鄰近的緬甸華僑大多是輪班制的藍領,而非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讓這兒的店家隨時都是人聲鼎沸的狀態。我們踏入了街上的「李園清真小吃」,雖然名小吃,但早上十點鐘,館子內已是人聲鼎沸,許多人的桌前正是一碟印度烤餅、一杯緬甸奶茶,就此作為一日的開場。
在這熱絡的氛圍之下,與我們閒話家常的緬僑耆老告訴我們,1962年是他們生命中重要的記憶點。當年緬甸的尼溫將軍主導的軍政府開始實施一連串對外國人不友善的「國有化」政策,華人經營的店鋪一夕之間收歸國有,華人的報社與學校也紛紛關閉,由政府統一接管。
既不想接受被同化的命運,也為了下一代尋找出路,緬僑開始紛紛出走海外,形成大規模的移民潮。包括中國、印尼、馬來西亞、美國、台灣,都是選項,其中又以移民到台灣的人數最多。
走一趟華新街便知。這兒的氛圍,不如桃園龍岡、南投清境泰緬孤軍組成的義民聚落,流露出濃烈的愛國氛圍。因著緬甸華僑過往都必須在緬人為主流的社會中求生存,文化風俗深受浸染,自然而然,華新街上也籠罩著濃濃的緬甸在地氣息。
移民生活大不易。來到台灣的他們,除了飽受離鄉背井之苦,生活習慣也難以適應,飲食也是其中之一。自然而然地,就像華人在海外紛紛開起了中國餐廳,形成唐人街的風景。40年前,有兩家店開始在華新街鄰近賣起滇緬小吃,老鄉們爭相排隊,一解鄉愁,形成如今緬甸街的前身。
倘若仔細觀察街上店招,街上的店名常結合了緬甸的地名與不同菜系,除了華人的雲南擺夷小吃與港式飲茶,還有印度小吃與泰國菜,每一個店名,都是一組身世密碼,除了意味著店主人的祖籍與故鄉,更集體呼應著緬甸國內多元融合的現況。包括因著邊界與中國、泰國、寮國等國接壤,人口流動,文化上自然有來有往,另還有緬甸境內的上百支民族,及來自滇、閩、粵的華人移民,以及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度移民等。
初次拜訪華新街的人,常會不明就裡,以為這是一條包山包海的異國小吃街,但乍看五花八門的店家背後,無不都在訴說每一個緬僑在大歷史洪流之中,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
熟門熟路的緬甸華僑、華新街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標材,帶著我們認識這個特別又美麗的台北小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