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的關心是改變的開始
問起劉又瑄與吳宗懋,完成《臺灣數據百閱》後,現在對新聞中的數據會更敏感嗎?兩人同時笑著回答:「現在比較不看新聞。」
過去曾經在媒體業實習的吳宗懋,對新聞中的數據極富興趣,常到相關議題的網站查看數據,確認報導正確性。這個習慣讓他發現,多數媒體會設定觀點,引用「適合的」數據佐證,製造話題,例如台灣的工時問題。
常有新聞指出,台灣的平均年總工時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國家中,排名第四,高於日本與韓國。然而,這個結果忽略了部分工時就業者佔全體的比例。當部分工時就業者佔比越高,年總工時的平均就越低。以2017年為例,台灣的部分工時就業者比率僅佔全體3.3%,相較於日本(22.4%)與韓國(11.4%),大幅拉高了平均年總工時。
《臺灣數據百閱》書中的導讀不斷提醒讀者,不要只停留在對與錯的是非判斷,而是對議題有更多面向的了解,如此一來,才能開啟更多對話,更加貼近真相。
即使這本書打破了許多台灣人對社會的刻板印象,但是劉又瑄強調,他們的目標不是立即導正偏頗的立場,而是開啟長期的社會溝通。當大家看見20年來的數據變化,了解事情的發展後,能開始去思考、關心、討論,這些就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現在的人對事情的關心太短暫了,而且了解的層面很淺。」她認為,如果台灣要進步,需要不同領域的投入,一起慢慢成長。
因此,《臺灣數據百閱》去(2019)年出版後,Re-lab寄了100本書給立委選舉候選人和企業家,希望各領域有影響力的人,能看見問題的真相,關心書裡的議題。
有時候,關心就是改變的開始。有些被忽略的議題,其實比想像中重要。劉又瑄蒐集身心障礙者相關數據時,發現「他們佔了全台5%的比例!而且有些人的生理障礙並非天生,老化也算是一類。」原本看似與自己無關的議題,其實她未來也可能遇到。但是由於社會的忽視,身心障礙者的相關研究不多,數據因此也屈指可數。
為了更積極地帶領大家探索真相,Re-lab計劃未來將《臺灣數據百閱》提升為數據百問,透過提問的方式,讓大家親自找答案,在搜尋的過程中,察覺認知落差,思考議題的不同面向,進而貼近社會真實的樣貌。 l
資訊視覺化後,加深了讀者對資訊的印象。(Re-lab提供)
Re-lab解剖台灣熱門小吃,讓國內外民眾認識美食所需的食材。(Re-lab提供)
Re-lab解剖台灣熱門小吃,讓國內外民眾認識美食所需的食材。(Re-lab提供)
Re-lab解剖台灣熱門小吃,讓國內外民眾認識美食所需的食材。(Re-lab提供)
《臺灣數據百閱》蒐集50件「台灣正在變好的事」與50件「令人擔憂的事」。
劉又瑄(左)與吳宗懋(右)希望透過《臺灣數據百閱》,引起大眾對社會議題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