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患求存之道
梅洲的居民,就像詹何倫一樣,生命時間常以幾個重大水患作為記憶的節點。詹何倫口中淹大水的回憶,發生在1960年左右,談起陳年往事,吳文龍歷歷在目,還是孩童的他,跟著大人拿著裝滿砂石的麻布袋,急著阻擋水路步步逼近。
「以前淹水,最高可以淹到天花板噯!」吳文龍指著挑高的一樓屋頂。
「生於憂患」的他們,風險意識也比一般人高些。因此,當2010年,水利署發現,防災不能只有公部門做得如火如荼,民間也必須培養基礎的自主防災能力,始而推動「水患自主防災社區」等相關政策,當時任職里長的吳文龍聽聞後,積極與居民溝通,開始積極爭取參與。
一本本厚厚的訓練手冊,詳細說明災害來臨時,組織、動員的SOP,「說真的,我有閱讀障礙!」詹何倫哈哈大笑地說。
話雖如此,最基本的水患,加上颱風、地震、土石流,甚至考量到社區鄰近有瓦斯裝罐廠,因此進一步延伸到火災、氣爆等項目。梅洲社區自主防災隊的成員們,早已將各樣災害的應變方式,猶如身體記憶一般,緊緊牢記。
輔導梅洲社區的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榮譽教授譚義績解釋,梅洲社區在自主防災的成功關鍵,其中之一就是在於「組織性」。
平日是社區的守望相助隊,非常時刻化身為自主防災隊,40餘人編整為「巡視預警」、「裝備準備」、「疏散收容」、「關懷醫護」、「整備救援」五組,聆聽指揮官的命令,為保護家園盡一份力。
以颱風日為例,大夥兒提高警覺,一旦市公所宣布成立災害應變中心,自主防災隊就會即刻成立指揮中心。
首先,由「裝備準備組」預備好防災背心、雨衣、鏈鋸、擔架等用品;「關懷醫護組」率先前往獨居老人、慢性病居民的家裡,給予必要性物資,好比乾糧、水、藥品;「巡視預警組」風雨無阻,每一、兩個小時定時巡視,觀察易淹地段是否有異常;「整備救援組」負責搶修工作;若是情況危急,由「疏散收容組」負責撤離民眾到里民活動中心暫時避難。
團隊裡有專業醫療人員,也是梅洲社區自主防災隊的特色。因著有一次參與評鑑,委員一句話:「關懷醫護組裡有專業人員嗎?」雖然社區中沒有資源,吳文龍向外尋找,幸而宜蘭市區開診所的黃建財醫師認同理念,慷慨入伍。而後,只要非常時刻,醫師、護士都會到場,一同待命。
經過專家實地探勘、輔導,繪製成防災地圖,圖上可見,當地的小學、宮廟、社區活動中心,在災害來襲時都將轉換作為緊急避難所。(梅洲社區水患自主防災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