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霏霏的五月天,鄰近中山商圈的「當代藝術館」前,綿延不絕的排隊人潮,都是為了一睹被喻為「攝影界達利」的大衛•拉夏培爾在台灣首次舉行的個展,此行也是他的亞洲巡迴首站。
以超現實手法著稱的大衛,作品色彩濃烈、詭異華麗,富有怪誕美學及幽默感的鮮明風格,曾被美國專業攝影雜誌「American Photo」選為全球10大攝影師之一,兩個月展期間共計吸引8萬2,000人次前來參觀,不僅打破當代藝術館開館10年來的紀錄,也因展館建築是古蹟,限制同一時間最多只能有350人在館內,週末甚至得排隊4小時才有緣入場,轟動程度為當代藝術館再創佳績。
今年2月,在國際享有盛名的中國前衛藝術家張洹在當代藝術館舉行個人特展,以「行為藝術」起家的他,在早期備受爭議的代表作《12平方米》中,全身赤裸塗滿蜂蜜,靜坐在公廁中長達一小時,忍受蜂擁而至的蒼蠅爬行舐身,再起身走進旁邊一個充斥著垃圾和糞便的水池「淨身」,完成兼具自我挑戰與環境書寫雙重意義的演出。
另一件名為《和平2號》的大型雕塑懸鐘,則因以真人大小的金色裸男塑像當鐘錘,引發民眾向議員抱怨,裸男塑像宛若上吊死屍,夜間燈光照射下十分嚇人,讓無意間路過瞥見的人大呼觸霉頭。
張洹本人則表示,《和平2號》的懸鐘是依中國傳統廟鐘款式塑鑄而成,鐘的表面刻滿了他自幼以來所熟識的人物姓名,而用來撞鐘的,是以自己身體翻模鑄造的一尊金人,撞擊象徵童年記憶與普世希望的大鐘;隨著鐘聲迴盪於現場的,則是人與人間相互連結與緊密溝通的共同心願,對他而言,是具有祈福意義的作品。
李億勳《台北傳奇》、李明道《音響機器人BIGPOW》。
不論是大衛•拉夏培爾顛覆傳統攝影的美學思維,或是張洹挑戰身體極限、自我辯證的藝術行動,都是當代藝術多元面向的一環。而自2001年開館起,這個台灣首座以推廣當代藝術為宗旨的美術館,本身即體現了種種當代藝術破格再造的新觀念,話題性十足。
這棟位於北市長安西路、1921年建成的兩層樓紅磚灰瓦建築,兩側入口為山牆形式廂廊,構築成U字型空間。日治時代原是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建成小學校」,光復後台北市政府設址於此,在此辦公了近50年,1994年才搬遷至信義計畫區。
1996年原址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在古蹟活化再利用的浪潮中,正面廳舍約300坪空間做為當代藝術館,兩翼則劃為鄰近的建成國中教室,也成了世界罕見的美術館與學校並存的案例。
在經營上,它也是台灣第一座採「公辦民營」制的美術館,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由民生報、宏痋B台積電、廣達、台灣微軟等5家企業組成的當代藝術基金會營運統籌,每年補助其營運經費 49%,其餘51%則由基金會自籌。
2007年底委任合約屆滿後,改由文化局與企業籌組的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棒經營,並由曾任職於市立美術館及關渡美術館的藝評家石瑞仁出任館長。
開館至今10年,這座以推廣當代藝術為宗旨的美術館,曾推出多檔話題性十足的展覽,廣受年輕族群喜愛。左上為大衛•拉夏培爾《漢堡致死》,右下為張洹《12平方米》及《和平2號》。
「讓藝術走出去!」成了石瑞仁接手後的頭號目標,除了門外廣場和館牆上的67扇窗格被延伸為藝術發聲發生的空間外,鄰近的捷運中山站地下街也成了當代館意圖攻佔的據點之一。
當代藝術館副館長兼展覽組組長林羽婕回憶,頭一回接洽管理地下街店家的經營廠商時,主事者是一位江湖氣息濃厚、看來十分剽悍的大哥,聽到當代藝術館提出租借空間做展覽的需求,原本興趣缺缺。但眼看一間最靠近捷運出口、租金高昂的店面即將退租,為避免空窗期,大哥說,當代館若想承租,就得在「4天內」搞定一檔展覽。
林羽婕聽了又驚又喜,找上在台藝大任教的藝術家王蔘救火,準備了3件投影互動裝置「備戰」,沒料到大哥一見作品中的下雪場景,冷冷問道:「妳是想讓我們的生意雪上加霜嗎?」
她打趣描述,當時靈機一動回答:「不,這叫『雪拚』!」衝著與「血拚」(shopping)的一語雙關成功說服店家,2008年10月,就此命名為《雪拚》的首檔展覽正式揭幕,也透過作品裡讓台北下雪的場景,在消費場域中注入遊戲與夢幻的元素。
而接檔展覽的作品《犬僧》,由曾獲台新藝術獎年度大賞的視覺藝術家彭弘智,在漆黑一片的空間中填塞了十來台電視螢幕,螢幕上只見一頭狗在牆上不停舔舐,舔出了11種不同語言、不同宗教的聖典,表達創作者在「動物性」與「人性」間的認同掙扎,以及遊移在神人狗之間、在「God」與「Dog」間的位階問題。
意外的是,不僅地下街店家覺得象徵「狗來富」的作品是個好兆頭,每天展間一開門,更吸引許多路過的孩子駐足,直愣愣地望著螢幕裡的狗兒看得入神,除了引起路人、店家與捷運局的廣泛注意討論,更引來兒童書店在此進駐。
目前這塊共有3個店面、約30坪大小、命名為「地下實驗創意秀場」的空間,主要開放給台灣新銳藝術創作者免費申請展出,固定每月換檔1次,開幕至今已有17檔展覽,每年有超過100位藝術家在此發表作品。
而從中山站走到當代藝術館路途上必經的站區線型公園,原本是一片機房林立、冷灰單調的景象,也由當代館向文化局爭取專案經費,自去年底至今年2月陸續完工,沿路增設多座公共藝術作品,不論是充滿童趣的擬人化可愛動物群,或是可透過自備mp3播放音樂的音響機器人,都讓路人經過時不免會心一笑,成了碰撞生活的美學驚喜。
林羽婕說,她常被人問起「當代藝術是什麼?」,而種種無孔不入的藝術介入公共空間計畫,正貼切傳達了當代藝術打破一切規矩框架、走出廟堂且無所不在的扎根教育理念。
當代藝術館副館長兼展覽組組長林羽婕說:「讓藝術走出去!」打破框架,藝術無所不在。
再以當代藝術館近年幾檔格外轟動的展覽為例,年初的《動漫美學雙年展──視覺突擊.動漫特攻》,探討動漫美學如何從次文化晉升為主流文化,以及圖像思維與當下社會的連結。
去年8月的《派樂地》聯展,則取自英文Parody意為「諧擬」一字,以KUSO(惡搞)為核心,透過國內外藝術家的異類創作,窺探「惡趣味」是否是現今社會集體治療的一帖良藥。
接連幾檔叫好又叫座的前衛藝術展,不僅開發了新的觀展族群,也讓當代藝術館名聲逐漸響亮。但林羽婕也指出,在屢創新高的參觀人次背後,或許有人質疑,這是否只是譁眾取寵、一味迎合大眾口味取向的成果?她強調,美術館不只肩負藝術使命,同時也具教育功能,因此必須隨著展覽規劃的編排節奏「帶著大眾一起往前走」,重新看見當代藝術的可能性。
在這事事皆需網路行銷的年代,當代藝術館也是台灣目前所有文化展館中,在網路上投注心力與成果最為顯著的例子。
林羽婕表示,礙於空間有限,當代館是個沒有專屬典藏品的美術館,即使藝術家主動捐贈作品,也只能忍痛婉拒。
再以2004年《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為例,活躍全球的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為了配合畫作展出,以他日常起居的工作室為樣本,在當代館裡頭蓋起了一間一模一樣的小木屋,開放畫迷一窺他的工作情景,只是展覽結束後,一切如船過水無痕般,什麼也沒留下,令人不免惆悵。
位於捷運中山站地下街的「地下實驗創意秀場」空間,開放台灣新銳藝術創作者免費申請展出。圖左至右依序為陳文榮《非常廟會》、王蔘《雪拚》、彭弘智《犬僧》、吳尚霖《城市肖像─嘻哈計畫》、徐聖淵《女學生》。
過去的傳統做法,多是出版畫冊,以圖文保留作品;石瑞仁上任館長後,則提出「數位典藏」觀念,不僅發動志工拍攝藝術家訪談影片,連幕後佈展過程、外國藝術家對台北的城市觀察心得,也一併剪輯後,上傳到全球最大的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目前當代館已累積發表300部以上影片,不僅全部提供點閱者無版權免費下載,對藝術家來說,也成了推廣作品的附加服務。
除此之外,光是本館、地下街、週末開辦的手工藝教室、廣場創意市集等等,裡裡外外加起來,當代館手頭上經營了8個網站與部落格,對來訪網友有問必答、互動更新頻繁,在當代館的專屬Facebook頁面上,目前已有超過7萬5,000名粉絲加入,並不時主動張貼觀展心得與照片。
林羽婕說,不單只有館方出擊的網路行銷,根據她的觀察,參觀民眾間自發性的網路傳播效應更是勢不可當。早期的美術館參觀經驗中,通常是規矩重重,尤其嚴禁拍照,但當代館反其道而行,在不使用閃光燈影響他人的原則下,全面開放觀眾拍照。
她認為,在人手一機的全民記者時代,只要不涉及商業使用,對藝術家而言,群眾的網路分享、口碑推薦,反而是最能推廣藝術、發酵話題的管道。她以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泰德美術館,或是美國紐約的現代藝術美術館(MOMA)等世界重要展館為例,幾乎也已全面開放攝影。
開館至今10年,這座以推廣當代藝術為宗旨的美術館,曾推出多檔話題性十足的展覽,廣受年輕族群喜愛。左上為大衛•拉夏培爾《漢堡致死》,右下為張洹《12平方米》及《和平2號》。(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在經費預算方面,2007年前由當代藝術基金會經營時,因有來自企業成員的固定經費贊助(每年約2,500萬元),財務較不成問題,但2008年由文化基金會接手後,除了文化局每年支付的基本運作費外,館內一年4檔主題展,總計超過1,000萬元的策展經費,都只能向外尋求企業贊助。
以張洹的個展為例,因作品形式多元、從大型雕塑、裝置藝術,到以生牛皮組成的複合媒材創作,光是貨櫃就運來十多箱。但也因張洹強烈的前衛性格並不「討喜」,直至開展前2個月資金仍遲遲無法到位,某藝術雜誌還以此為題報導:「張洹個展開天窗?急需香灰和錢!」(因張洹作品中有以「香灰」為素材繪製的畫作),所幸最後關頭得到忠泰建設應允,願意全額贊助共500萬元的經費。
林羽婕也笑稱,常有參展藝術家至館內勘查場地時,問起策展預算是否有上限?她總輕鬆回答:沒問題,都可以。往往讓藝術家們聽了一驚,心想當代館出手竟如此闊綽,探問實情後,才發現她指的是「沒問題,反正一切都得從零開始!」雖然聽來頗為驚險,但她說,依據作品屬性尋訪適合的企業,是募款的一大關鍵,且藝術家也多能感受到館方積極尋求贊助的誠意,因此願意彈性配合佈展規格,以求各方滿意、皆大歡喜。目前當代館裡裡外外所有空間合計,一年共有31檔展覽,幾乎每週都有新展開幕。
今年5月,在藝術界極具權威的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Richard Sandell來台訪問,對於當代館的展場規劃,以及周邊藝術滿溢的氛圍大感意外,在驚喜連連、讚不絕口之餘,更表示希望能為當代藝術館在學術界舉辦一場國際研討會,讓館方受寵若驚,也引以為傲。
放眼海外,去年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館長Alain Seban曾表示,「讓藝術品進駐商業空間」將會是龐畢度下一步的重點計畫;與此同時,紐約MOMA則拍攝展品、以數位輸出成大型壁紙來「包圍包覆」地下鐵站,倫敦泰德美術館則計畫帶著藝術品進入公共空間,並請藝術家現場親自導覽。
如此看來,遠在地球這端的台灣當代藝術館,不僅有不輸國際腳步的前鋒行動,更已成為台北人文地圖上,一抹不容忽視的遊樂風景。
位於捷運中山站地下街的「地下實驗創意秀場」空間,開放台灣新銳藝術創作者免費申請展出。圖左至右依序為陳文榮《非常廟會》、王蔘《雪拚》、彭弘智《犬僧》、吳尚霖《城市肖像─嘻哈計畫》、徐聖淵《女學生》。
地址:地下實驗創意秀場: 台北捷運中山地下書街B30/32/34/電視牆
電話: 02-2552-3721
開館時間: 週二至週日,10:00~18:00
<票價: 50元
網址: www.mocataipei.org.tw
李億勳《台北傳奇》、李明道《音響機器人BIGPOW》。
李億勳《台北傳奇》、李明道《音響機器人BIGPOW》。
開館至今10年,這座以推廣當代藝術為宗旨的美術館,曾推出多檔話題性十足的展覽,廣受年輕族群喜愛。左上為大衛•拉夏培爾《漢堡致死》,右下為張洹《12平方米》及《和平2號》。
位於捷運中山站地下街的「地下實驗創意秀場」空間,開放台灣新銳藝術創作者免費申請展出。圖左至右依序為陳文榮《非常廟會》、王蔘《雪拚》、彭弘智《犬僧》、吳尚霖《城市肖像─嘻哈計畫》、徐聖淵《女學生》。
位於捷運中山站地下街的「地下實驗創意秀場」空間,開放台灣新銳藝術創作者免費申請展出。圖左至右依序為陳文榮《非常廟會》、王蔘《雪拚》、彭弘智《犬僧》、吳尚霖《城市肖像─嘻哈計畫》、徐聖淵《女學生》。
開館至今10年,這座以推廣當代藝術為宗旨的美術館,曾推出多檔話題性十足的展覽,廣受年輕族群喜愛。左上為大衛•拉夏培爾《漢堡致死》,右下為張洹《12平方米》及《和平2號》。
座落於北市長安西路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建築本身已有近90年歷史,日治時代曾為小學,光復後為市政府辦公廳,是古蹟再利用的絕佳案例。
位於捷運中山站地下街的「地下實驗創意秀場」空間,開放台灣新銳藝術創作者免費申請展出。圖左至右依序為陳文榮《非常廟會》、王蔘《雪拚》、彭弘智《犬僧》、吳尚霖《城市肖像─嘻哈計畫》、徐聖淵《女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