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母語」,客裔發聲
遊行的設計是共推國父孫中山先生為榮譽總領隊,中山先生的銅像放在整個隊伍的最前面,象徵國父帶領客家子弟,向政府當局抗爭。出發前在國父紀念館誓師,當時省議員傅文政擔任總指揮,用客語念出〈祭告孫中山先生文〉:「……崖等客家後輩,企到若靈前,拜請爾在天之靈,保佑客家人團結和氣,使客家話永遠流傳,客家人硬頸又有出息。」
遊行的前導車,插著一幅義民爺的黑令旗,以義民爺作為抗議的象徵。近萬人浩浩蕩蕩,從國父紀念館,一路走到立法院,以客語、閩南語與國語發聲,沿路高喊遊行訴求,「還我母語、客人要有公平正義的語言、媒體與生存的權利。」
當時登記為總領隊的邱榮舉回憶,「全台客家鄉親搭了二百多輛遊覽車,準備北上參加大遊行,情治系統前一天還在勸我不要去,把大家帶去動物園玩就好,還暗示要抓人。我抱著必死的決心,不排除就再來一次二二八的抗爭傷亡。」
1988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邱榮舉認為,出於搶救客家文化的危機感,爭取客家人的尊嚴和地位,是第一個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客家運動。
當時擔任新竹縣義民廟董事的林光華指出,1988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高舉義民旗,以「義民爺聽不懂客家話」為訴求,要求廢止廣電法第20條的但書,亦即電視台與廣播有說方言不得超過10%的限制,要求「客家話上電視」。
當初頭綁「還我客家話」白布條的熱血青年,現已白髮蒼蒼的前省主席林光華指出,語言文化是一個族群之所本,我們要求所有在台灣用的語言都叫「台語」,任何語言都要受到尊重。
客家文化長期以來,面臨歷史與結構的歧視,「還我母語大遊行」讓客家人發現,「原來我們團結力量這麼大!」雖然《客家風雲》因為財務危機與路線之爭,在 1990年初期改組為《客家》雜誌,但世界客屬總會、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等客家社團的成立,均維持了客家運動的能量。
1999年台北市政府舉辦第四屆客家文化節,透過「客家現身」大遊行突顯客家認同。(本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