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

國合會 竹藝援外

國合會 竹藝援外

文‧劉嫈楓  圖‧國合會  翻譯‧Phil Newell

2017 4月

以竹材設計而成的家具桌椅、鐘擺吊飾,擺放在多明尼加全國創新設計中心。(周育潤提供)

二十多年前,擁有一身竹編、竹林栽作技術的台灣專家,隨著國合會的腳步,來到中南美洲的海地、多明尼加、尼加拉瓜、厄瓜多等國深耕援助。如今,猶如早年台灣社會家家戶戶必備的竹椅、竹桌,都有來自台灣的手藝與技術。

 

2016年1月,榮獲德國iF、紅點設計大獎等國內外獎項的竹藝設計師周育潤,應邀前往多明尼加舉辦為期二周的工作坊,將最新的設計概念、多年累積的竹工藝加工技術,介紹給當地的學員們。幾天下來,集結多明尼加當地大學設計系師生、竹產業相關業者,在工作坊中熱切分享、交流。

台灣設計師周育潤曾以竹藝作品贏得德國紅點、iF等國際設計大獎。(林旻萱攝)

竹產業計畫,打造完整產業鏈

如同周育潤這般,獲國合會邀請前往多明尼加、厄瓜多、尼加拉瓜等國,舉辦工作坊分享竹材設計應用的專家學者,他並非頭一人。「早在二十多年前,國合會早已派出技術團,邀請台灣的農藝專家、竹藝師傅,前往海地,展開竹產業的援助計畫。」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技術合作處副處長柳世紘說。

柳世紘表示,對比鄰國多明尼加,搭乘飛機飛越海地上空,便能見到兩國的差異。「向下望,多明尼加這處是茂密的森林,而望向海地則是光禿禿的一片黃土。」海地資源不足,民眾濫墾濫伐,林相遭受嚴重破壞,為了改善當地環境,並考慮到氣候條件,國合會因而選擇五至七年生長期的竹子,作為復育作物。

選擇竹林作為農耕育種的作物也因為不若樹木一經砍伐,就得重新栽種。「竹林是越砍越茂密」,柳世紘說。因此,1980年代末期時,國合會便提供人力、資金,協助海地推動竹產業計畫。經過多年後,海地竹林面積擴大,達成原先目標,計畫推動區域也從原有的海地向鄰近中南美洲的瓜地馬拉與厄瓜多等國推廣,計畫目標也從最初僅僅為「扶貧」,協助民眾提升所得,滿足日常所需的功能,向上提升,希望從育種竹苗、加工設計、銷售規劃,打造完整的竹產業鏈。

柳世紘表示,早年於海地推動竹產業計畫時,協助的多半是農民、家庭個體戶,幫助他們將竹材製作成簡單的家具、手工藝品後,賺取額外的收入。而1990年代後,國合會開始微調策略,除原有的造林育種計畫,更由台灣引進竹積材層加工機具,進行後端加工。

因為缺少竹材加工技術,當地居民只能簡單切割竹材進行加工,製成樣式簡單的成品,引入竹積材層加工機具後,便能將竹子加工製成竹材板後,硬度品質全不輸木材,不但能用於家具製作、建材裝潢等各式範圍,也讓竹產業進一步走向規模化。

推動二十多年下來,國合會竹產業計畫,除了種植大面積的竹林栽作,也協助多明尼加、厄瓜多、尼加拉瓜等中南美洲國家成立竹材加工中心,期待從育種、加工生產,以至後端的行銷販售,打造完整的竹產業鏈。然而,柳世紘坦言,產業的形成並不簡單,「市場規模是關鍵」。若無誘因,居民並無意願投入栽作、生產。因此,每每推動計畫前,國合會都會邀集相關國家,舉辦國際研討會,並邀請專家學者、業者分享經驗,向當地居民推廣竹材的應用。

柳世紘表示,許多人以為竹產業計畫的推動僅僅是由經濟商業的角度出發,殊不知其中更含有生態保育的概念。對比樹林,除了生長期短,竹林含水度極佳,有利生態保育。「因此,國合會所推動的竹產業計畫,既是協助,也擁有生態環保理念。」柳世紘說。

國合會於多明尼加舉辦竹栽培訓教學,教導當地居民。

分享竹藝設計概念,學員令人驚艷

台灣設計師周育潤,去年1月也應國合會之邀,加入「竹產業計畫」,前往多明尼加展開為期二周的工作坊,與當地設計系師生、專家、竹材業者,一同展開腦力激盪,將多年來育種有成的竹材,化為實用創新的產品。

首度受邀前往多明尼加的周育潤自2011年應台灣工藝中心之邀,與南投竹山竹藝師傅合作,推出「泡泡沙發」、「高腳竹椅」、「竹電扇」,連連獲得國內外大獎的肯定,對於竹材的使用、轉化再利用,十分熟悉。

周育潤觀察,多明尼加竹產業仍處於發展階段,當地民眾、業者,雖已懂得將竹材製作為椅子、桌子等家具,但樣式設計都猶如台灣早年傳統社會常見的竹椅、竹桌。因為缺少相關的竹材機具,業者、民眾,多半簡單裁切加工後製成家具,附加價值有限,也吸引不了更多民眾加入,難以帶動當地竹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國合會在多明尼加引進數台竹積材層加工機,有效地協助居民、業者改善加工技術。經過加工後的竹材,不再是原有的樣子,經過刨切、壓製後的竹積材,應用也更為廣泛。

長期關注歐美設計趨勢的周育潤表示,方便取得的竹材曾是台灣製作家具的原料。然而,隨著設計潮流的改變,在台灣竹材的使用逐漸減少。近年來環保意識的抬頭,生長週期短、可循環回收的竹材早已成為歐美設計界取材的環保原料,但許多人並不知道。

翻開瑞典家具品牌IKEA最新產品型錄,便可一見端倪,裡頭就不乏利用竹積材製成的家具。例如圓鏡的外框、面紙盒,都是採用竹材製作的完美設計。

因此,曾經應邀參加米蘭家具展、杜拜設計節的周育潤,此趟行程便將他過往參加國際設計展會的經驗,並介紹當下歐美家具設計的實用案例,分享給工作坊的學員,打破他們對竹材的想像。

從未到過多明尼加的周育潤坦言,出發前以為當地居民僅僅懂得將竹材裁切後,作成實用簡單的設計用品,但幾天課堂上的觀察和互動,工作坊學員的創意與表現,遠比他想像中精彩許多。

工作坊上不僅小組討論熱烈,學員提出的創意,更令人驚艷。例如,就有學員自當地盛產的鳳梨得到靈感來源,利用竹片編織出鳳梨般的網狀造型,外覆於燈具上。

「這表示工作坊的成員們,已經懂得取材當地文化、元素,將其融入在設計當中。」周育潤說。

多明尼加竹產銷班將竹材加工後,提升附加價值。(周育潤提供)

經過國合會技術團的輔導,厄瓜多居民得意地展示自己的傑作。

去年七月,南台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教授王文雄(左一)獲邀前往多明尼加舉辦工作坊, 和學員交換心得。

多明尼加工作坊一隅

參與竹產業工作坊的學員作出的燈飾,充滿設計感。

參與竹產業工作坊的學員作出的時鐘,充滿設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