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台灣光華》團隊前進沙烏地阿拉伯,記錄下台灣農、漁、工、醫等各領域技術團隊在當地戮力的點滴,也見證台灣如何在風沙中與沙烏地阿拉伯合作,奠下真摯情誼。直至今日,台沙友誼透過沙烏地阿拉伯商務辦事處代表艾德爾(Adel F. Althaidi)持續寫下新篇章。
是日,艾德爾親自斟上一杯阿拉伯咖啡(qahwa)給到訪的我們。以阿拉比卡咖啡豆佐豆蔻、肉桂、番紅花和丁香等香料的咖啡,奶黃外觀,風味既像台灣青草茶、又像薑茶,色香味與常見咖啡截然不同,搭配椰棗(tamar)、椰棗酥(maamoul)品嚐後,還能感受到甜味與香料在嘴裡迸出的多重滋味。
這份台灣同樣擁有的「好客文化」,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所強調「每位客人都是真主的客人」的體現,也是阿拉伯人在遊牧生活與嚴酷氣候下,所衍生出的互助與慷慨精神,如同台沙間歷久彌新的友誼。
以汗水灌溉的友誼
談及台沙關係,艾德爾與我們話說從頭。台灣與沙烏地阿拉伯維持逾70年穩定而深厚的情誼,並在各個領域有廣泛合作,「高峰是在1970至1980年代間。」他特別點出,當時台沙雙方皆為發展經濟,有著各自需要的資源和擁有的優勢,「沙烏地阿拉伯有天然資源——石油,而台灣有豐富的人力,以及科技、工程和醫療等技術,這些正是我們那時所需要的。」
也因此,沙國以無息貸款資助台灣十大建設等基礎建設工程,為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之一。連結彰化縣溪州鄉與雲林縣西螺鎮的中沙大橋,取中華民國的「中」與沙國的「沙」命名,時任行政院院長孫運璿題字的「友誼永存」紀念碑,1978年至今仍立於南邊的西螺服務區南站,為台沙友誼的重要見證。
台語俗諺云:「食人一口,報人一斗。」(意為「吃別人一口飯,就回報對方一斗米」)台灣於1970年代開始,也派出農、漁、工、醫、交通等上萬名專家組成各領域團隊,前往沙國協助打造各項基礎建設,最著名案例是被沙國譽為「交通櫥窗」的夏爾降坡公路。
艾德爾解釋,位處阿拉伯半島核心的沙烏地阿拉伯,擁有多元地形,卻也讓他們在發展初期遇到不少挑戰。其中,最為繁榮的西部沿海,因緊鄰連綿山脈,故腹地受限;西南部高原的宜人氣候發展出城鎮聚落,同樣受限於地勢。
台灣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耗時四年打造,突破峭壁懸崖,為沙國打通一條海拔高低差1,700公尺的交通要道,也為台灣在沙國打下「值得信賴」的國家品牌。「自那時起,雙方一直保持著深厚友誼與合作關係,直至今日。」艾德爾如此說道。

台沙兩國長年在農漁業領域有密切合作。(國合會提供)

1970年代的沙烏地阿拉伯公路、港口、機場建設現場,處處皆能看見台灣勞工揮灑汗水、辛勤工作的身影。(外交部資料)
全方位合作的未來展望
而今,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ICDF)持續與沙烏地阿拉伯有關單位於農、漁和交通領域合作外,經貿合作也成為雙方合作的另一重點。
沙烏地阿拉伯王儲兼首相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於2016年發起「沙烏地願景2030」,鎖定工業製造、再生能源、觀光、醫療等領域,並提倡綠色轉型、增加工作機會、推廣大眾交通等政策,與台灣近年的優勢產業不謀而合。
由經濟部、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共同籌組的「2024年中東海灣三國貿易訪問團」,於今(2024)年5月赴沙烏地阿拉伯辦理「台灣形象月」活動,與會廠商涵蓋醫療、餐飲、通訊、機械等,展現出台灣中小企業強韌的競爭力。
除此之外,2021年,成運汽車與沙烏地國際工業市鎮開發公司(Saudi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Village Company)簽署合作協議書,將電動巴士技術技轉予沙國;2022年,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 PIF)宣布成立沙國首個電動車公司── CEER,而台灣鴻海集團為其合作夥伴。
在電動車、AI人工智慧等話題產業外,台灣的醫療技術也在當地獲得巨大關注。「台灣形象月」訪問團廠商之一的台中榮民總醫院,帶著智慧醫療技術與當地最大私人醫院集團之一的Dr. Hamed Al Mutabagani Hospitals討論未來合作方向。
如今看來,台灣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合作歷經多年,已十分全面。展望未來,艾德爾對於在各領域探索更多不同的合作形式,表達高度期待。

台灣與沙烏地阿拉伯近年持續深化人工智慧、電動車等經濟貿易領域的合作。(外貿協會提供)
讓台灣更了解沙烏地阿拉伯
自2020年到任後,艾德爾積極舉辦參與各式活動,其中也包含文化交流。
2023年12月下旬,沙烏地阿拉伯商務辦事處與國家圖書館合作推出「世界阿拉伯語日及阿拉伯語:詩歌和藝術的語言」展覽,向台灣民眾展示多樣阿拉伯文化古籍、服飾等珍貴展品;今年六月,艾德爾再致贈20冊珍貴阿文書籍,並與國家圖書館館長王涵青談及未來合作可能方向,「台灣角落」(Taiwan Corner)前進沙烏地阿拉伯的構想也在討論之中。
「因為我對我們的語言感到非常自豪,所以希望也能與台灣的朋友們分享。」艾德爾表示,阿拉伯語承襲羅馬帝國文化和希臘哲學思想後傳回歐洲,留下許多深遠影響,他舉例,夜空中70%星星的名字皆來自阿語。「因此我非常感謝國家圖書館接受合作邀請。」他說。
另外,四年間他也到校園向師生介紹沙烏地阿拉伯的魅力所在,為人親切友善的他,不僅會前一一和與會貴賓握手寒暄,會後更是對拍照、意見交流等來者不拒。他戮力多年的成果,不但讓許多台灣人更加認識這位來自中東的好朋友,也為台沙友誼寫下新頁。

艾德爾親自走入台灣各大學校園,分享沙國的文化與歷史等內容。(沙烏地阿拉伯商務辦事處提供)

多次獲邀見證台灣穆斯林場域認證的艾德爾(左2),看見台灣對於宗教的尊重與包容。(沙烏地阿拉伯商務辦事處提供)

艾德爾(左3)在台四年任期中,積極出席各項活動,展現對促進雙邊關係的高度重視,也讓許多人對他印象深刻。(沙烏地阿拉伯商務辦事處提供)
台灣的包容性與友誼
作為一位穆斯林,他也看見了我們對穆斯林的尊重與包容。
艾德爾多次受邀參加、見證台灣多家醫院和大學的祈禱室啟用活動,他直言,這一切都相當重要,「在台灣,我看到台灣人對穆斯林的尊重,我認為相關單位在建立友善穆斯林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他特別舉出,無論是在高速公路休息站,或是台北101等熱門景區,都能看到為穆斯林設立的專門祈禱區,甚至還有提供伊斯蘭教徒禱告前完成「小淨」的「淨下」設施,讓教徒隨時都能安心履行宗教義務。
艾德爾認為,正是因為這些才讓台灣成為非穆斯林國家中,受穆斯林教徒歡迎、感受友善的國家之一,「顯示了台灣這片美麗土地上的人民天性──他們是多麼歡迎、包容和熱情地接納其他宗教、其他民族和外國人。」他的一席話,也為台灣數年來在「全球穆斯林旅遊指數(GMTI)」非伊斯蘭合作組織旅遊目的地名列前三名,做了最好的印證。


2023年,沙烏地阿拉伯商務辦事處與國家圖書館合辦「世界阿拉伯語日及阿拉伯語:詩歌和藝術的語言」展覽,吸引許多人駐足欣賞沙國古籍、服飾、文物、當代書籍。(沙烏地阿拉伯商務辦事處提供)
多元、交匯,而美麗
台沙文化因為包容而交匯,也因交匯而精彩。艾德爾以藝術來比喻,「如果只有一種顏色,那麼它的美感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有了不同的顏色,它會變得更加美麗和迷人。正如我們兩種文化之間的關係,對比鮮明,卻也相互溝通、和諧相處,最後你會看見這兩種不同文化和背景創造的美麗風景和關係。」
艾德爾接著說:「這是外交工作中美好的事情之一,因為我們知道雙方都希望進一步互動,創造更多的機會來對話。」
今年十月,將是他派任台灣的第四年,對於未來續留與否,他僅表示外交工作本來就要隨時應對變動,但他也信心滿滿地說:「我相信不論未來的代表是誰,他都會做得比我更好。」台灣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友誼篇章,未完待續。

艾德爾(左)致贈國家圖書館20冊珍貴書籍,讓台灣讀者有更多機會可以接觸阿拉伯文化,也為台沙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寫下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