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面殺手」、「刺客」、「泰山小子」、「天弓飛彈」、「愛國者飛彈」與「撞球之子」,各路英雄聚集台灣撞壇,緊扣廣大球迷心弦。
1980年代開始在台灣流傳的9號球運動,是各式撞球比賽中節奏最快的一種。1997年起國內的緯來體育台開始舉辦職業撞球大賽,也逐漸讓國內的9號球取代14-1號球和斯諾克,成為撞球運動主流。而在1998年之後,曼谷亞運更將撞球列為正式項目,我國選手屢屢創下佳績,上述的英雄名號也在球迷口中愈喊愈響。
不過,如果要選一位台灣當代球壇的代表性選手,連續10年拿下國際比賽冠軍、兩度衛冕亞運撞球賽的「撞球之子」楊清順,當之無愧。
出身國內撞球風氣最盛的高雄市,楊清順自國小開始打球,至今球齡已達18年,他的雙眼專注的神情透過電視轉播,成為國人最熟悉的撞球運動員。
從小在母親支持下踏入撞球界,私底下的楊清順是個怕生且念舊的「下港人」。而受到母親和球壇師父「冷面殺手」趙豐邦的教誨,楊清順看待自己的方式並未因為成名而改變。
媒體包裝英雄,身為廣大青少年眼中的偶像,楊清順坦言自己不想擔當這種重任,不過,從毅然輟學到今日的成就,並讓原本承受社會異樣眼光的這項運動進一步躍上台面,他的奮鬥歷程已註定要被寫進台灣體育史。
這個晚上,他一如孤獨的獅王。
週末夜的台北西門町,「球聖」撞球館內,許多人選擇敲一桿度過輕鬆的夜晚。他們年紀從十幾歲到四十幾歲不等,沈沈的球滾過檯布所發出清脆響聲,是他們最喜愛的聲音。週末的夜晚是球館人潮最多的時刻,40張球檯半滿,不下桿的時候,叼著煙,隨意聊聊也自在。
楊清順,在販賣機投下25元,拉開拉環,把罐裝咖啡一飲而盡。此時,平日與球迷互動頻繁的他彷彿退守在自己的世界裡,他輕輕捧起球,讓球在球台上滾動,球剛剛停下,他已經瞄準,1號、2號、3號直到9號,球依序入袋。
敗戰,「當然會鬱卒,」他說。這位9號球的王者選了個僻靜的角落,彷彿受傷的動物舔著傷口,等待復原。
當晚稍早,三重一間鐵皮屋搭蓋的錄影棚內,國內頂尖撞球好手在年度最後一項大比賽連續捉對廝殺。第一場,他一開始就輕鬆拿下一盤,對於習慣於打順手球的他來說是個好兆頭。不過第2盤一個做球失誤,讓對手取得先機連下5盤,楊清順苦追比數扳到7比7,然而最終仍然敗下陣來。
他察覺到自己專注力有點不足,「坐在場中等著打球,老是會想到別的事情,」楊清順一邊練球一邊解釋。短短3天的賽程,選手調整期很短。不過,第2天的失敗讓楊清順更覺苦澀,原因還是一樣,「我讓原本的好機會溜走了!」
「這項比賽不是今年的重點比賽,」他解釋,一年從頭到尾,國內國外都有比賽,不可能永遠保持巔峰。話雖如此,他的眼神仍難掩失望和自責,匆匆替幾位球迷簽名後,前一天才搭車北上的楊清順換下比賽穿的襯衫和背心,換上Versace套頭裝和牛仔褲,和女友搭上夜車, 趕回他熟悉的高雄。
同屬國內「高雄幫」的「冷面殺手」趙豐邦(右)和「撞球之子」楊清順彼此亦師亦友,也是台灣撞壇近十年來的代表人物。
2005 年一整年,包括「生力亞洲9號球巡迴賽高雄站」的冠軍在內,這位台灣撞球之子拿下國內外7項比賽冠軍。而一年到頭馬不停蹄的四出征戰,到了這項年末賽事,體力終於出盡。
隔天,楊清順傍晚出現在自己開設的撞球間,和朋友聊天。「這裡沒有人把我當作名人,」楊清順說。奔波了一年後,在此刻,比賽壓力終於完全解除,他感覺自己對於撞球的愛又回到了初始,自己是那個剛剛獲得母親允諾,全力在球壇闖蕩的小孩。
原本家住鹽埕區,楊清順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分居,和母親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在餐廳擔任會計的母親是個堅毅而傳統的女人,楊清順國小5年級喜歡上撞球,她親自陪著楊清順到撞球間,仔細觀察環境。
國小畢業後,楊清順在母親的默許下打了一年球,完全沒有上學,「我告訴母親我想做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東西。」後來,楊清順雖然短暫的回到校園,又讀了將近一年的書,最終還是選擇休學,好好打球。
「現在看來,我猜母親覺得自己的婚姻這麼不好,實在不願意再對我要求太多。」
看到兒子喜歡打球,一心希望兒子繼續升學的母親雖然失望,卻從此慢慢成為楊清順最堅定的支持者。「我母親工作時間很長,而且很少休假,每天早上10點工作到晚上10點,生活很苦,」他回憶,「但看過我的打球環境,知道我的選擇,她只是要我認真學習。」
有了母親的堅定支持,撞球天分過人的楊清順很快嶄露頭角,短短3年後的1993年,他就以15歲之齡拿下全國光復盃公開賽冠軍,隨即轉入職業;撞球至此,也從年少的興趣一變而成責任和榮譽兼具的工作。
隔年,楊清順再度拿下全國中正盃撞球錦標賽冠軍,接下來他順利站上全國排名第一的寶座,也就在這個時候,他「撞球之子」的名號逐漸傳開。
「就我的個性來說,其實是非常不喜歡競爭的,」他回憶,「但做為一個選手,競爭卻是不可免。」
1996年拿下他個人第一個國際賽冠軍──大阪全日本公開賽男子組冠軍後,他許下了每年至少拿下一個國際比賽的宏願。至今10年,這位笑容靦腆、閩南語腔調淳厚的下港小子,完全達到自己的目標,而連年累積的豐富獎金,楊清順一定不忘先犒賞媽媽。
楊清順習慣由球檯左側瞄準1號球,曾經在實戰中寫下連續2次衝球時,9號球都進袋、直接拿下一盤的紀錄,在國內相當罕見。除了經驗,衝球力道夠強,也是他開球進球率高的原因。
球桿架在臉部中心的正下方,用手指架橋,和下巴以及握桿、目標球連成一直線,跟所有熱門運動一樣,撞球具備有容易入門的特質。「基本動作簡單,但是要打到職業水準,天分仍是關鍵,」長期觀察楊清順的國家級撞球教練李雅仁指出。
手腕運用、開球的爆發力,以及對於撞球的透徹理解,是李雅仁眼中楊清順難得的資質。「更重要的是,多年的苦練讓他具備了國內最佳的桿法技巧,無論是推桿、拉桿,在比賽中總能應用自如,」李雅仁說,「如今楊清順的名號威震江湖,國際比賽中許多選手甚至選擇避戰,儘量不參加有楊清順報名的比賽。」
角度與力量,撞球,其實非常物理學。計算了母球受力後的角度,楊清順藉著經驗和直覺,再加上卓越的身體協調性、手腕的靈巧施勁,以及面對重要場面不怯場的超強心臟,璞玉之質,早已光芒若現。
在長長的撞球生涯當中,除了最重要的母親外,影響他的人其實非常多,但其中,「從15歲開始帶我,一直到我當兵結束的師父趙豐邦,絕對是形塑我打球風格的關鍵人物。」
趙豐邦,綽號「冷面殺手」,曾經連續3年排名世界第一,是楊清順之前國內撞壇的代表性人物,在1990年代後期,國內有線電視開始製播撞球比賽後,趙豐邦更是許多球迷的第一個撞球偶像。
前後球王的師徒之情始於楊清順15歲那年,開始嶄露頭角的他吸引了不少前輩注意。而和楊清順一樣,少年時期好不容易說服家人讓他早早打球的趙豐邦,看到這塊璞玉美質的同時,也似乎看到年輕時的自己。
正式收楊清順為徒後,趙豐邦開始一手打理楊清順的生活和比賽,甚至負責楊清順的生活費,而楊清順也約定在退伍之前,把獎金的一部分拿出來感謝趙豐邦。
當時名氣如日中天的趙豐邦,對於教授徒弟標準極高。
「師父非常嚴格,除了每天盯我練球外,更把待人處事的磨練當作重點。」面對即將崛起的撞球之子,冷面球王不斷告誡謙虛的重要,要他一旦功成名就,絕對不可以擺架子。至於在生活方面,楊清順更是在師父要求下,不喝酒、不夜不歸營,生活力求單純,「他甚至要我報告,我跟哪些人出去?去什麼地方?至於背景複雜的人更是絕對禁止來往。」
「我不是藝人,而且還年輕。」平常極為低調的楊清順3年前在經紀人堅持下,仍是出版了寫真集,且迅速銷售一空,說明了「撞球之子」的無邊魅力。
國中輟學,早早開始了社會生活,十幾年的師徒教育和自我學習,全部都在平常練球和比賽的球館完成。「特別在以前,大家對於打撞球的小孩有一種強烈偏見,認為他們都是壞孩子,」他說,「但對於我而言,影響卻是相反的。早在我13、14歲時,來往的朋友就都是成年人,反而迫使我快速成長,早早收起孩子氣。」
而這樣的性格也讓他在挑選女朋友的時候,特別看中穩定的性格。雖然楊清順強調自己在選手生涯結束前不會踏入禮堂,長相亮麗、經營美容店的女友,其實早以媳婦的角色和楊清順母親相處。
「選手經常出賽,伴侶如果不夠成熟,感情容易出問題,」楊清順說,「像我常常外出比賽,母親身體又不好,有她照顧,我很放心。」
身材削瘦的他平日在球館中,一如平凡的青少年,不過,一旦臨陣出賽,梳起油頭,堅定的眼神卻讓人不得不注意。1997年台灣開始舉辦電視職業撞球比賽起,緯來體育台內部統計顯示,有楊清順出賽的場次,收視率都高過其他場。
喜歡撞球的人需要他,國家需要他,媒體更需要他。台灣選手近年頻頻在國際賽拿下佳績,但從比賽成績和累積獎金數、甚而媒體的注意力看來,楊清順無疑最具代表性。
長期和楊清順對戰,彼此亦敵亦友的菲律賓「魔術師」雷耶斯曾說,當今世界的9號球球壇,楊清順是獨一的王者。
不過,對於外界的稱譽,個人觀點一向明確的楊清順卻只是淡然,「我只相信付出多少就收穫多少,即使在巔峰也要好好保持,否則隨時會被取代。」
不過,球技上無懈可擊的楊清順也非全然沒有缺點,另一位長期觀察楊清順的國家級教練鄒明德注意到,每當比賽大幅落後,「楊清順就會傾向於早早放棄,鬥志似乎還不夠,」鄒明德指出。
而當最愛成為工作,日復一日巡迴比賽,楊清順自己也坦言心態已經不如當年積極。「我和師父聊過,我們看到16歲的「泰山小子」吳珈慶(2005年世界撞球賽新球王)現在的專注和單一,但我們已經很難回到那個最初、視打球為唯一的態度。我們花愈來愈多時間去思考未來在哪?這行有沒有前途?不打球了、或者打不贏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做什麼?」
楊清順習慣由球檯左側瞄準1號球,曾經在實戰中寫下連續2次衝球時,9號球都進袋、直接拿下一盤的紀錄,在國內相當罕見。除了經驗,衝球力道夠強,也是他開球進球率高的原因。
「電視轉播的時代,讓撞球選手像國內的棒球員和籃球員一樣,成為公眾人物,但對於絕大多數的選手來說,這樣的保障似乎還不足,」中華民國撞球協會副理事長涂永輝指出。
本身經營球館,涂永輝早早就協助撞球協會和有線電視公司轉播電視比賽,1997年以來,除了「製造」出不少英雄,也帶動了撞球店的繁榮。1999年後,撞球被列入亞運等國際賽事的正式比賽項目,更助長了國人對於撞球的熱情;這樣的榮景一路上升,到2001年來到最高點,那年,趙豐邦拿下世界冠軍。但其後,隨著觀眾對於撞球的新鮮感略退,不僅電視轉播收視率下降,連帶撞球館的生意也重回清淡。在台北市撞球館最密集的西門町,經營者紛紛降價以求,把球資由全盛時期的每分鐘3元,拉低到每分鐘1.5元。
自己也投資撞球館的楊清順也認為,撞球帶來名聲和財富,但無論是開球館或是當選手、當教練,似乎都不是長久之計。
目睹許多頂尖選手由頂峰跌落,從此一蹶不振,楊清順坦言他不喜歡這種英雄沒落的悲涼。「我不會等到自己開始走下坡才離開,」站在球台左側,楊清順瞄準菱形頂端的1號球,準備開球。
不喜歡輸的楊清順,已開始為明年亞運備戰,目標3連霸。他今年才28歲,精彩篇章還未寫完。
楊清順習慣由球檯左側瞄準1號球,曾經在實戰中寫下連續2次衝球時,9號球都進袋、直接拿下一盤的紀錄,在國內相當罕見。除了經驗,衝球力道夠強,也是他開球進球率高的原因。
脫下征衣,套上套頭裝,撞球間角落裡的楊清順雖然安靜而沉默,仍是銳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