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

Bravo!好一場文化奧運!

Bravo!好一場文化奧運!

島嶼文化,世界注目

文‧鄧慧純  圖‧文化部提供

2024 9月

「熱」,是今夏的關鍵字。太陽熱情如火地擁抱著地球,全球四海一家的氣氛也很高昂,疫情後的第一場奧林匹克運動賽事,吸引了全球炙熱的目光。

競技場上,各國選手們努力突破人類體能的極限,追求國家的榮耀;場外的文化奧運(Olympiade Culturelle),台灣隊用文化藝術應援選手,24組表演藝術團體,15天的系列展演,50多場次的演出,為選手歡呼加油;是幕前、幕後完美的契合,是一場場驚豔國際的藝術展演。

王時思表示,文化奧運想傳達,台灣的多元共榮,是透過彼此的理解與包容,共同創造出來的。(林旻萱攝)

島嶼的風景:自由、民主、多元

嘿!你參與了嗎?台灣在巴黎的文化奧運。

跟著DJ林貓王以「巴黎夢尋草莓」為題,在結合法國與台灣音樂groovy動感音樂中晃動身軀;聽彈著吉他吟唱的黑哥謝銘佑和麵包車樂團,唱著台灣人「有路咱沿路唱歌,無路咱蹽溪過嶺」的精神。

小事製作舞團邀請法國當地舞者共同參與的「小島小宴」,以台式紅圓桌做交流,也成為世界友人今夏的台灣記憶。還有日前才在美國真人實境變裝皇后比賽節目《魯保羅變裝皇后秀》奪冠的妮妃雅,率領瘋家女兒們,將台灣的海島風光與人文風景畫幻化「寶島富麗秀」,向世界展示台灣的熱情、多元、信仰。阮劇團把舊戲曲新編,與各劇團共創的作品《在恁佮意》,把台灣傲世的性別平權精神,呈現在外國友人的面前。

這些豐富精采,都是從台灣這土地長出來的。我們使出了十八般武藝,每一場表演都說著台灣的故事,體現台灣文化的精髓:我們是民主的國度,多元文化的島嶼,請世界看見,台灣的美與善,該當珍惜台灣是世界的一份子。

文化奧運現場發送「台灣LV」的茄芷袋,裏頭有台式點心,還有精緻的台灣杯墊等文創小物。

代表台灣前往文化奧運的表藝團體多是「原生台灣人」,展現自然而然的自由與多元。如DJ汝妮,其跨界融合阿美族部落古調和電子節拍的現代混音,讓現場也一起搖晃陶醉。

為奧運選手加油

「文化奧運」是本屆巴黎奧運的亮點之一,地點就在巴黎東北方的最大藝文聚落拉維特園區(Parc de la Villette),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表示:「台灣這次是受到地主國邀請參與的。」拉維特園區藝術總監馬澤里(Frédéric Mazelly)在2023年初訪台,感受到台灣的創新、自由與活動,而主動邀請台灣參與文化奧運的盛會。

如此盛事,台灣搬出了「拚場」的精神,「要把台灣那種很熱鬧、很慶典的感覺帶去歐洲現場」,本屆文化奧運的設計統籌,同時也是享譽國際的豪華朗機工創辦人之一林昆穎如此描述。舞台上要呈現怎麼樣的台灣?王時思說起過程中諸多論辯,但最終回歸到,「文化奧運的目的是要用文化去奧援我們的奧運選手,加乘台灣的能量。」同時,呼應奧運多元價值、自由共好的精神,「想體現這些價值,就應該回到台灣的文化脈落去找尋,能夠體現這些價值的。」

呈現形式也幾經翻轉,從原本類展館的概念,變成一個展演場;再慢慢走出了集中火力的概念,把展演集中在能見度最高的奧運賽事期間。

林昆穎表示,文化奧運這麼多元的內容能夠組在一起,本身就蠻台灣感,就是又多元又有機,又創意又隨性,但裡面又蠻專業的。(林旻萱攝)

表演者的台上三分鐘,更有賴後台的十年功,是幕後工作人員的協力,成就了一場場讓人喊聲「Bravo!」的表演。

今年的歐洲很台灣

其實不只展演的15天,台灣前進「巴黎文化奧運」的系列早已蓄勢前進,四月初,NSO國家交響樂團在瑞士、德國、法國等三國六城巡演,做為巴黎文化奧運前哨演出。六月下旬,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度登上巴黎著名的夏沃音樂廳舞台,亦是文化奧運「台灣隊」的一員。

今年是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創立30周年,獲得巴黎市政府邀請參與白晝之夜,由Bito團隊從傳統祭典轉譯的「TSIÒ醮」文化,在科技設計埋入文化細節,成為為全世界眾人祈福的一場台灣慶典。

一系列的文化展演,都印證前駐法代表、甫轉任外交部次長吳志中在文化奧運開幕式所說的,台灣除了是自由、民主及擁有半導體科技的國家,「台灣也是個文化大國。」

前駐法代表、現任外交部次長吳志中表示,文化奧運也是一扇窗,讓世界看見台灣也是文化大國。

副總統蕭美琴表示,文化奧運向世界展示台灣這座島嶼的活力與創意。

台灣的文化名片:多元共榮

「經濟讓國家強大,文化讓國家偉大。」副總統蕭美琴在「台灣文化進前巴黎奧運」記者會上說,而文化奧運正是機會向世界展示台灣這座島嶼的活力與創意。

台灣的展演分為四大主題:自由之聲,島嶼風華,當代新藝和世界共融,述說台灣多元共榮的精神。當初邀選表演藝術團體的條件,王時思表示:「我們希望呈現台灣的未來面貌,台灣的新生代。他出生時,台灣已經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可比擬是『原生台灣人』,所以經由他們所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自由與多元。」

「這些團體的身上也都夾雜了不只一個特色。」王時思舉「混種亞人」為例,其風格是饒富科技感的Techno音樂,再加入來自高雄在地造船廠的敲打聲響,化入創作中,將屬於西方電子音樂融合了台灣文化,呈現東西方的混種交融。

剛獲得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的邱淑蟬,以民謠吟唱她的客家生命經驗。「三牲獻藝」則是採集了台灣傳統廟會慶典音樂,將鎖吶和鑼鼓等音色融入電子音樂手法演繹的混種表現,是只有台灣才可以產出的全新樂種。「同根生」混融了笙、月琴、柳琴、中阮、鋼琴、大提琴、貝斯等多種聲線,轉化出異次元同樂的島嶼樂音。傳統民俗宗教裡的牽亡歌,也經過「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做了現代藝術跟美學的轉化。每一個團隊身上都存在台灣多元文化中的某幾種特色。

2024巴黎奧運是首度男、女選手數目達到平衡的一屆,文化奧運的陣容也強調女力擔綱。女子馬戲團「創造焦點」帶來的「金剛芭比」,展現女性特有力量與美感,也翻轉馬戲性別的刻板印象;排灣族的ABAO阿爆將電音、R&B等元素尬原住民傳統古謠;DJ汝妮的跨界,是融合傳統歌謠和電子節拍的現代混音。

「我們想要傳達的是,台灣是一個天生混血(文化混血)的地方,對於差異,最關鍵的就是彼此的理解跟包容。」其他國家的場館或許著重呈現國家傳統與特色,而台灣想告訴世界的是,「台灣是個永遠在變化的地方,她一直在追求新的面貌,也勇於面對新的挑戰。因為擁有非常自由、有活力的社會基礎,因此得以保障彼此的理解,彼此的平等。」王時思說。

DJ林貓王以「巴黎夢尋草莓」為題,在結合法國與台灣音樂groovy動感音樂,用音樂連結國際。

小事製作邀請法國當地舞者共同參與的「小島小宴」,以台式紅圓桌做交流,也成為世界友人在今夏的台灣記憶。

把台灣搬到拉維特

這麼雜融的風格,要呈現在怎麼樣的舞台上?「本來我們想運一輛電子花車過去,那種在鄉下慶典常見,會像變形金剛展開的電子花車。」王時思說得興奮;卻碰到進口、報關等等問題,那就改變方式,自己組一個花車舞台吧!舞台團隊,心念一轉,設計出炫目的電光舞台,場域以台灣紅為主色,以廟埕為設計概念,所以紅椅頭來了,紅案桌也報到了,廟埕的天空掛起陣列的紅燈籠,周邊隔籬用上台灣洗車場愛用的尼龍流蘇,紅綠藍那種,一眼就感受得到台灣無比的活力與熱情。

表演者的台上三分鐘,更有賴後台的十年功。這回文化奧運的表演融合音樂、戲劇、馬戲等多元類型,各自需求的燈光技術、舞台設計和聲響音場都不一樣,要能夠靈活適應如此多工的舞台需求,技術團隊的支援要何等強大,可以想見。

林昆穎解釋,如果是單一團隊,大家都已經合作訓練有素,一起出國表演當然沒問題;但要做這種有機整合,各個表團的需求又是千奇百怪的,需要很強韌的藝術行政、製作體系,才可能把這些表演好好的帶出國。這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可是台灣做到了。

「我覺得這個東西能夠組在一起,本身就蠻台灣感,又多元又有機,又創意又隨性,但裡面又蠻專業的。」林昆穎帶著一抹自信的說。

音樂、藝術與宗教不分國界,傳統民俗宗教裡的牽亡歌,經過「風中燈牽亡歌團」做了現代藝術跟美學的轉化,同樣撼動人心。

台灣傳統戲曲的守護神田都元帥被請到現場,庇佑表演成功圓滿。

布袋戲也在巴黎搖滾區登場,台北木偶劇團特別運用更多操偶動作,讓外國友人能輕易了解劇情。

台灣的示範,Win Together

本屆奧運以「為了分享」(Made for Sharing)為精神,台灣館與之呼應,主視覺的設計上,從TAIWAN的字元來發想,林昆穎解釋:「W很特別,在法文裡W是由兩個V組成。」V是victory,或者是YA,或者是peace,兩個V有相連的意思,連成了W,W再衍生成Win。雙V的概念,再加入了台灣各式的元素,從珍珠奶茶、藍白拖、彩虹、台灣黑熊、香蕉等等,台灣館的主視覺好玩又亮眼。

以Win Together為口號,王時思解釋:「重點是分享,和大家一起。台灣所追求的勝利,跟別人的勝利不太一樣,我們並不覺得打倒你叫做勝利,反而是我們一起迎向勝利,彼此都在賽事裡有所收穫,我們都是勝利者。」

台灣的多元共榮,是透過彼此的理解與包容,共同創造出來的。在多元的差異下,仍然努力成為一個民主而自由的社會。「台灣就該長這個樣子吧!這麼有活力,這麼有自信,樂觀面對所有的逆境,仍然長成自由民主的狀態,這就很厲害,足以讓世界學習了,你說不是嗎?」王時思說得風采且自信。

這是台灣向世界傳達的訊息,你接收到了嗎?

世界一般透過晶片「知道」台灣,這次文化奧運,我們用文化藝術讓世界再次「認識」台灣。

變裝皇后妮妃雅與瘋家女兒們,將台灣的海島風光與人文風景畫幻化成的「寶島富麗秀」,在巴黎向世界呼喊,我來自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