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一個謎題:
我國第一個留學生容閎,第一條自築鐵路的建造者詹天佑,第一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及手定日本憲法、明治維新主要推行者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美國現任總統布希、第廿七任總統塔虎脫,幾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影星梅莉史翠普,……這些古今中外,頂頂大名的人物之間,共同的交集是什麼?
答案是:耶魯大學。
在美國著名大學排行榜上,哈佛、耶魯總是伯仲之間,數一數二的常客,兩校互別苗頭的情形因此十分「嚴重」。除了每年舉行划船、足球賽,拚個你死我活之外,耶魯人調侃哈佛人,幾乎已成生活習慣了。
走在耶魯,正奇怪為何可以見到印著哈佛校名的運動衫時,仔細一看,Harvard大字上有一行小字:I have never been to。耶魯每年都要計算同時申請哈佛與耶魯,卻到耶魯報到的人有多少,據校刊上的說法,這兩年同時申請上,但來耶魯的人略多,耶魯算是暫時得到精神上的勝利。
學術上也相互競爭。兩校的法學院、醫學院、管理學院經常被相提並論。「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前年與去年的評鑑中,耶魯大學排名均高於哈佛,使耶魯人非常高興,不過根據今年的評鑑,又輪到哈佛人揚眉吐氣了。
耶魯Beinecke Rare Books & Manuscripts圖書館內有很多珍貴的手抄本和稀有藏書。此圖書館不但以館藏聞名,建築也獨具特色,看起來密閉的大理石立面,卻能透入光線。(卜華志)
這種雙雄對峙的局面,不禁令人想到大西洋彼岸的牛津與劍橋,巧的是和「牛劍雙璧」的歷史一樣,美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的耶魯大學,也是從美國大學之母——哈佛大學分出來的。
一七○一年,正值歐陸宗教革命爆發,由於哈佛允許新教徒領袖擔任教職、入學,使清教徒領袖馬瑟分外不滿,於是召集同伴,找到英國富商耶魯捐款,在美國康乃迪克州新港地區籌建一所「要像埃及金字塔般不朽」的大學,耶魯因而創立。
由於是從哈佛分出來的,耶魯大學在創校之初,便有與哈佛分庭抗禮的意味。在那「大學專為教會服務」的時代裡,耶魯大學堅持正統宗教觀點,課程上著重古典學科。校史記載,早期的耶魯學生必修算學、天文、幾何等神職人士必學的學科。一直到一九○八年,耶魯大學才不再要求學生必修古希臘文。
要搬家了,想檢點便宜貨的快來買,學校家庭宿舍外偶見這壯觀的一景。(卜華志)
耶魯大學堅持傳統的精神,在一八二八年著名的耶魯校長戴伊提出的「耶魯報告」中可見一斑。
十九世紀中葉,正是實用主義學說興盛之時,當時美國不少教育學者主張大學課程應著重實用學科,而非古典學科。戴伊因而發表評論,「大學的目的,不是在教導單一的技能,而是提供通識的基礎,學生能從大學得利的,端在大學給予的刺激,加上個人的努力,……」戴伊的報告,一直到美國南北戰爭後仍有影響力,減緩了美國各大學引進實用課程的速度。
一直到現在,耶魯大學仍是美國各大學中傳統色彩、貴族氣極其濃厚的一所。耶魯畢業的黃玉欽每次上西餐廳,就會想起當年在學校餐廳吃飯時,每週至少供應一次的海鮮濃湯。這種源自歐陸地區的傳統,在新英格蘭地區中已少有學校保存。
每年畢業典禮時,學生得穿承襲牛劍傳統的畢業服,由拄著儀杖、帶著長條項鍊的學院班導師帶領,魚貫走入會場。平時校園內,也保留許多出入必穿正式禮服,甚至只有教職員准予進入的餐廳。
目前在陽明醫學院任教的耶魯公共衛生博士郭旭崧,有次跟著老師進入其中一個俱樂部,就因為穿著皮衣,被硬生生地套上餐廳準備好的西裝外套,才准坐下來吃飯。
此外,在各色古建築林立的校園中,許多秘密社團參雜其間,除官宦子弟等特殊身分學生外,其他人不得進入。學校堥k子才可以加入的社團,最近還頻頻引起耶魯女生抗議。耶魯在一九六九年才開放女生就讀,幾乎是長春藤盟校中最晚的。
校園內教堂拍到這一幕,莫非是耶魯人在舉行婚禮。(卜華志)
由於強調正統,耶魯的學制中,幾乎毫不保留的直承牛劍傳統。
耶魯總共有十二個學院,分為大學部學生住宿、生活、學習所在的耶魯書院,及研究生系統的文理、神學、法學、醫學、藝術、音樂、建築、護理、戲劇、組織與管理、森林與環境等十二個學院。
耶魯書院也仿照牛劍設導生制,對學生的學術及生活全盤給予協助及考核。討論氣氛濃郁的「噴煙」傳統——邊抽煙,邊討論學術——也仍為耶魯人珍視。特別在用餐時間,不管在那個學院的餐廳,都可見到不同種族、科系背景的人三三兩兩就「康德的批判哲學」等各種問題辯論起來。耶魯大學法學院出身、素以辯才無礙著稱的我國外交部長錢復曾經表示,耶魯時期,他收穫最多的就是在餐廳與同學的反覆辯證。
新港市有些地區治安不佳,腳踏車上了鎖,輪子卻不見了的畫面常常可見到。(卜華志)
承襲歐風的耶大採通識、專業教育並重制。學生進書院前一、兩年先修習語言、人文、社會或自然學科等通識教育,後兩年再開始專門學科。
耶魯畢業的葉鼎英指出,可感覺到大學部學生非常用功,比台灣同年齡的學生更早知道自己要走什麼方向。據他的觀察,大多數耶魯人都努力地博覽群書,勤快參與大家的討論,怕自己在同學群中落後。
在耶魯大學法學院大門的牆上有兩幅浮雕:一是學生燈下苦讀,旁邊一落厚書置於桌前,一付埋頭苦思,竭盡心力的樣子;另一則是同一名學生站在講壇邊,意氣飛揚地與老師激辯。
「前者是剛進來的時候,後者是即將畢業時」,目前就讀於耶魯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陳婉如表示,這兩幅雕像最足以代表耶魯人的心境。
今年六月,耶魯中華民國留學生同學會會員小聚,歡送即將離校的一群,地點在留學生最常聚會的研究生宿舍裡。
大學生與研究生各半的耶魯大學,學生總數約一萬人,毫不諱言學校的「小而美」。介紹學校的小冊強調,耶魯大學部每年一千三百多名新生,是從一萬二千封申請函裡選出的;師生比率極低,以法學院來說,五百七十位學生,卻有六十位教授,低於名聲卓著的哈佛法學院。
「耶魯是為教育英才而設」,耶魯醫學院教授鄭永齊表示,早期耶魯人皆擔任教會、州議會的領導人,現在耶魯人也在各行各業擔任重要角色。如兩任美國總統、名企業家貝斯、歷史評論家強生.史賓斯乃至影星梅莉史翠普、保羅紐曼……等,都是耶魯校友,「這得歸功於學校提供了最多選擇的機會與試煉,使每個人的潛力發揮到最極致」,鄭永齊說。
例如在設備上,耶魯有九百五十萬冊的藏書——比台灣卅所的大專院校圖書館加起來還多。還有一流教授群——特別是在文史方面,更使耶魯這個金字招牌提起來震天價響。例如俄國思想學者Wolfgang Leon-hard,英國文學解構主義大將Derrida,神學權威Reinhold Niebuhr……等,其標準不止美國第一,而且是放眼全世界。
「耶魯總讓人感覺是一座學術殿堂」,耶魯哲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台灣大學哲學系的傅佩榮指出,在耶魯就讀四年,他收穫最多的是聆聽來自各方的大師上課。
他還記得,有位天縱英才型的歷史系教授,一小時可念書五百頁,而且研究領域橫跨中西,縱貫古今,但是跟著他學的學生「可累了」。
上課環境與氣氛也讓他感受良多。坐在古老典雅、像教堂般宏偉的建築物內,聽著那些把浩瀚無涯的學問,化作一字一句由口中說出的大師上課,讓人對學問會產生一種「永恆的嚮往」,「這種薰陶使學生出了校門,面對變化多端的功利社會,還有一份理想的嚮往與堅持」,傅佩榮說。
宏偉壯觀的建築物上,這樣的彩繪玻璃令人不禁佇足。(卜華志)
耶魯制度上強調為英才而教,因此隨時強調「師法菁英」,使身處其中的耶魯人,常興起「見賢思齊」之感。
耶魯法學博士葉俊榮指出,在耶魯,類似誰的課業成績不好、誰重修、誰又被當等「帳面上的成績」很少被提起;但是誰的程度好,就經常被強調。老師們從平時的接觸,自有一套評判的標準。
學業表現的評分如此「抽象」,在申請入學的那一關也是如此。
建築學院碩士黃聲遠指出,耶魯要的是能使學校更精彩的學生。「只要你夠強,甚至入學基本要件——托福、GRE等都可以是點綴性的參考資料」,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的黃聲遠說,像他就是靠著一本「建築與思想」的作品集而獲准入學。
在耶魯的台灣留學生,歷來不多,目前約八十人,幾乎全部就讀研究所,以念理工與公衛的居多。
「以前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在耶魯教書時(現已到普林斯頓大學),台灣來攻讀人文的留學生比較多,現在少多了」,傅佩榮指出,是否有有力教授引介是留學生得以進耶魯的關鍵。
相反的,這幾年因為有來自台灣的鄭永齊、楊蘭平教授到耶魯醫學院任教;長期、短期到耶魯醫學院公衛系研讀的人則多起來了。「榮總、陽明醫學院,每年總有一、兩個人來」,楊蘭平說。
法學院大門前的著名浮雕,小偷、法官、律師和警察。(卜華志)
由於重視傳統,耶魯雖是全科大學,但精彩的仍在傳統學科。像歷史系——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研究;英國語言文學系,——特別是文學批評方面,在美國大學科系排行上,經常保持第一。神學、法學、醫學院也很著名,其中特點是,均以理論研究見長,例如耶魯醫學院除一般醫學院生必備的臨床訓練外,還非常注重研究,每個醫學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專題,要定期提出報告。
此外,藝術、建築、音樂、戲劇等獨立學院,也十分多彩多姿。
這些學院大多在創建於十九世紀末,悠久的歷史累積出有形無形的人文財產,對每天出入其間的學生來說,浸淫於此環境就是最豐富的收穫。
建築學院的黃聲遠指出,創建於十八世紀的耶魯大學,留有建築史上各個時期的重要建築,學校本身就是個大教室。「往窗外一望,歌德、巴洛克、現代建築等時期的代表作直映眼前,很多都是以前在教科書上看過多次的作品」,黃聲遠說,在這樣環境下讀書怎不令人興奮。
與這些專業學院的學習直接相間的硬體設備也極豐富。耶魯大學共有三座藝術館。創建於一八二三年的「大學美術館」是美國大學中最早設立的美術館之一,堶授疆釵p莫札特手稿等極珍貴的收藏。
「能摸到它、親眼看到它,這種距離感很重要。你知道這是馬勒來過的地方、莫札特手寫的東西,一下子很遠的感覺立刻近了起來」,黃聲遠說,參觀這些美術館的收藏及展出,對學習有很大的助益。
庭院深深的書院內一瞥,是別有洞天的貴族教育生活。(卜華志)
相對於這些精彩課程的,是功課忙、壓力大,沒有休假……。但留學生最怕的,卻是耶魯所在地新港的治安日益敗壞。
「耶魯雖是貴族學校,卻幾乎不大看得到新車」,已拿到工學博士的顏裕峰指出,幾乎所有學生車都曾被偷、被搶過,他自己還曾在下車鎖車門時被打昏。「卅幾年的生命一剎那間有停住的感覺」,他形容。
為了安全起見,一到耶魯的新生就被告知種種防護措施:住處房舍至少要有三道鎖,夜間離去一定要請校園警衛護送,學校每月編有安全手冊,內載危險地帶,非必要勿去……。
這樣的生活,當然給同學帶來許多不便,但儘管如此,問及每一個就讀的同學怕不怕、會不會因此後悔來到耶魯,答案卻是一致的:「是有點冒險,但很值得!」
華裔教授鄭永育是典型的耶魯人。他強調「耶魯是為英才而設的。」。(卜華志)
治安不好,小心點就是了,但校方的老大作風,不願隨時代而改變的辦學態度,卻多少讓他們引以為憾。
理工部門感受最深。工學教授馬佐平指出,每次申請採購實驗設備經費時,校方總以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學生應用,而是教他們如何思考為由駁回。因此,儘管現在理工體系是實驗學派當道,但耶魯的工學部門卻仍守在走理論老路上。
馬佐平指出,精兵主義,像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那樣以「一當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特別是工學院的研究要有設備、要投下資金,像丁肇中實驗室有幾百人,如此合作起來才能打得出好仗。
聘用新進教授時,因為耶魯嚴格的審查制,使不少好教授在等不及時被提出高薪、更好待遇的學校延攬而去。而新進教授則因為老教授佔缺,升等困難而陸續離去。耶魯強調「聘天下英才」的理念正面臨考驗。
郭旭崧講到,他有次參加教授會議,聽到新舊教授間,為了醫學院學生是否應提早接受臨床學習時的爭議。新教授提出改變的意見時,老教授便說:「有什麼證據可證明結果會更好?」或者是說:「我們都做了幾百年了,也沒什麼不好呀!」
這似乎也是耶魯人不願意改變的癥結所在:除非能證明改變會更好,否則寧可堅持傳統。
問題是: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中,堅持傳統的耶魯人能否經得起時代考驗?今天,可能沒有答案,答案卻等在明天。
〔圖片說明〕
P.116、P.117
耶魯Beinecke Rare Books & Manuscripts圖書館內有很多珍貴的手抄本和稀有藏書。此圖書館不但以館藏聞名,建築也獨具特色,看起來密閉的大理石立面,卻能透入光線。
P.118
要搬家了,想檢點便宜貨的快來買,學校家庭宿舍外偶見這壯觀的一景。
P.119
校園內教堂拍到這一幕,莫非是耶魯人在舉行婚禮。
P.119
新港市有些地區治安不佳,腳踏車上了鎖,輪子卻不見了的畫面常常可見到。
P.120
今年六月,耶魯中華民國留學生同學會會員小聚,歡送即將離校的一群,地點在留學生最常聚會的研究生宿舍裡。
P.121
宏偉壯觀的建築物上,這樣的彩繪玻璃令人不禁佇足。
P.121
法學院大門前的著名浮雕,小偷、法官、律師和警察。
P.122
庭院深深的書院內一瞥,是別有洞天的貴族教育生活。
P.123
華裔教授鄭永育是典型的耶魯人。他強調「耶魯是為英才而設的。」
P.123
古老的Sterling Memorial圖書館壁上刻著各國的文字,中文在其中。
P.124
耶魯大學佔新港市面積的一半以上,各式宏偉的古建築是當地重要地標。
古老的Sterling Memorial圖書館壁上刻著各國的文字,中文在其中。(卜華志)
耶魯大學佔新港市面積的一半以上,各式宏偉的古建築是當地重要地標。(卜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