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還會爆發世界大戰嗎?
有人認為,這種可能性已經越來越低,原因不是人們熱愛和平,而是多國公司的發展,使許多國家在世界各地擁有大筆資產;打別人,就會打到自己。
一位觀光客在看到台北街頭的招牌時,很感嘆地說:「在巴西、在東京、在美國……,也都是這些。」
「這些」指的不是別的:麥當勞、IBM、柯達、豐田汽車、可口可樂……。
專家認為,資訊時代的特色之一,是全球經濟型態的轉變。
科技的發展,猶如孫悟空的縮地術,使世界各國愈來愈沒有距離。產品可以運銷全球,當然也能以世界觀點,考慮由何處取材最划算、在那裏製造最值得,愈是能運籌帷幄、用兵千里,就愈有競爭力。這些條件,造就了各行各業裏無數的多國公司。
時至今日,多國公司不但遍佈全球,而且有一些的規模,比起小國,實毫不遜色;員工對公司的忠誠,甚至高於對自己的國家。
無疑地,多國公司對於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負面、但也有正面的影響。在「天下雜誌」國內五百大企業排行榜上,有七十多家公司的外資超過半數,佔少數股的也不少。「麥當勞震撼」,更為國內的餐飲業帶來了一番新氣象。
在這股「國際風」的吹襲下,日後我國的觀光客有沒有可能在英國買到大同電冰箱、在日本吃到統一麵線、又在巴西看到宏碁電腦呢?
在今天談向海外投資,許多人的立即反應是:「言之尚早吧?」
也有不少人立刻聯想到:「又有人想弄點錢出去。」
事實究竟如何呢?
大同公司在英國的工廠外觀。該廠雇用了九百名英國工人(大同公司提供)。
CBI方案的契機
台灣是個資源缺乏的小島,在經濟發展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吸收資金、借重外力,是一貫的原則。傳統上政府對外匯,採取「望進不望出」的態度——實施外匯管制;獎勵僑外來台投資,不遺餘力;對國內企業出國投資,則有資本額、負債比例、獲利率等的資格限制。
風水輪流轉,經過卅多年的經濟發展,我國外匯由少積多,竟產生了「有錢的煩惱」;加上國內經濟面臨轉型期,亟需引進技術,並把在台生產已不合效益的技術、設備轉移至開發中國家,對外投資條件逐漸成熟。
另一股驅力來自外在環境。國際保護主義造成了輸出障礙;中美間每年上百億美元的貿易逆差,更已影響到外交。
「鼓勵業者到海外投資,以突破出口障礙、降低帳面上的貿易順差」,因此成為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而二年前,雷根政府實施CBI方案,給予加勒比海盆地廿國產品輸美免受配額限制、免徵關稅等優惠待遇,更促使政府修訂以往的政策方針。
該廠雇用了九百名英國工人(大同公司提供)(大同公司提供)
「單向」到「雙向」
由前年至今,出國投資企業的資格限制已經二度放寬,獎勵投資條例也經過修改,給予所有對外投資廠商——非僅至加勒比海地區者——優惠待遇。四個月前,中華紙漿與永豐餘紙業公司,聯袂在印尼投資運回國的木材資源,財政部批准免稅,開了出國投資受獎勵的先例。
「由於加勒比海區說西班牙話、工人生產力也低,國內業者對CBI方案反應並不熱烈,但政府鼓勵對外投資的態度,影響卻很大」,經濟部投資處處長黎昌意指出。兩年來,我國對外投資金額連破紀錄,當然其中包括原擬藉其他管道投資,而化暗為明的廠商。
「投資處成立了廿六年,前廿四年都只『單向』推動投資業務——吸引外資來台,現在才算真正的『雙向』推展」,黎昌意說。
民間的腳步卻早已跨出。
我國廠商在海外主要的投資分佈圖。
一箭三鵰
我國第一件正式申請的對外投資案,在民國四十八年,為至馬來西亞設水泥廠。「早期國人對外投資地區集中在東南亞」,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薛琦指出:「因為東南亞華人多、離台灣近、容易著手,但大部分投資規模都很小,恰似早年日本來台投資的翻版。」
到東南亞投資的潮流,方興未艾;只是目的已變:台灣工資日高,在台生產已不合效益的產業,轉移至東南亞開發中國家製造,借用當地的廉價勞力或原料;技術、設備也可整廠輸出;還能享受開發中國家為吸引外資定的種種優惠,打的是「一箭三雕」的算盤。
一九七七年,在印尼政府「保護國內紙品市場」的誠意邀請下,中華紙漿與永豐餘紙業公司聯袂前去投資。「在印尼的利潤比國內還高」,永豐餘會計處經理鄭永福說:「我們當年投資的五十六萬美元,早就回收了好幾倍。」
在印尼出師告捷,三年前永豐餘又與泰國最大的暹邏企業集團合作,毅然投入四千萬泰幣(約一百七十六萬美元)在泰設廠,擁有百分之四十股權。
這仍是個划算的生意。永豐餘除了是投資者,也是賣方——賣出七百四十萬美元的整廠機器。今年,這個紙廠進行擴充,永豐餘雖尚未分到股利,但又有一千二百萬美元的大訂單上門。
登山與進城
到東南亞開發中國家投資雖然好處多多,但也有限制。經濟建設委員會專門委員陳寶瑞研究至七十三年底、經政府核准的一百九十六件對外投資案發現:同是對外投資,廠商在開發中國家擁有的股權,就低於先進國家。
這一方面是開發中國家為扶植本國工業,限制外資比例和技術轉移方式;另一方面,「某些開發中國家法規、制度不完備,常有莫名其妙的糾紛,政治風險也高,有個當地的投資夥伴比較能掌握情況」,一名業者指出。
聯華電子公司總經理曹興誠則將至開發中國家投資比為「登山」,帳篷、睡袋、食物、甚至盥洗用品,全得事先考慮周詳、準備停當;反之,到先進國家則似「進城」,旅館裏應有盡有—制度完整、公司的法人地位明確,只要找到好律師、會計師,就可全心埋頭做生意。
隨著我國外貿的拓展,「進城」投資企業佔的比例愈來愈高。其中,赴美投資的最多,約佔對外投資總金額的一半。
據經建會的研究,廠商對外投資大多著眼於市場;且產品大多在當地銷售。大同公司就是一個例子。
至英設廠為產品輸歐之鑰
一九七八年,大同公司在美國加州長堤設立彩色電視機工廠;不久,又進軍英國。
談到投資的原因,大同公司業務總處長兼海外處處長王安崇說:「歐洲共同市場的十二個會員國,彼此間有優惠關稅協定,從外地輸入的產品則要課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稅;而且歐洲國家彩視的系統與我們不同,像我們在英國生產的PAL系統,屬德國德利風根公司專利,而它只授權共同市場會員國產制。所以要打入歐洲市場,一定得到當地設廠;在歐洲複雜的語文系統中,又以英語對我們最方便。」
大同英國公司自四年前開工運轉後,快速成長,年營業額已達四千萬英磅(約五千六百萬美元),去年且開始「外銷」——有十分之一的產品賣到其他歐洲國家。
去年,英國的經濟景氣降至谷底,到處裁員、倒閉,失業率超過百分之十,結果大同公司還增闢了一條生產線,雇用的當地工人數增到九百人。有鑑於此,不久前,英國的Telford工業區還特別組團來台,爭取國內廠商前往投資。
有用的「第一手謠言」
電視機是已成熟的產業,對尚未發展定型的產品,市場則有不同層次。宏碁電腦美國分公司總經理張國華認為,以高科技工業來說,花大資本、開發全新產品的大企業,可以得到巨額回收,但也得付出教育顧客的費用;緊跟著推出類似產品的公司,也可成為市場的贏家;第三波推出的,大概就只能賺勞力錢了。
目前國內絕大部分電腦廠家,做的都是屬於「第三波」的生意,正努力踏進「第二波」的領域;能做到幾分,就看商情取得、技術跟上的速度有多快。
高科技瞬息萬變,為跟上發展,目前我國廠家在美國投資最多的為電子業,而且幾乎全集中在高科技中心——矽谷;沒有分公司的,也多委託在當地工作的華裔工程師遞送消息。
在矽谷如何蒐集「情報」?「資訊主要來自各種專業雜誌及展覽會。不過,這在全美各地大概都一樣可以得到」,張國華說:「矽谷的特產是謠言多,而這些『第一手的謠言』,往往就是最新發展趨勢。」
美、台合作,創業易成
宏碁美國分公司,在八年前台北宏碁初創時,就在美國註冊成立。早期宏碁的主要業務是代理、引進國外資訊產品,張國華理所當然地成為資料來源及業務代表。當時他還在別的公司上班,二年後業務多了,才辭掉工作,專心「創業」。
「矽谷天天有人創業,誰可以活下來?技術特別突出、一定能生存的,大概十個中只有一個;其餘九個大約都差不多,這時比的就是誰能使成本降得最低」,張國華說:「和國內廠商合作,可以借助台灣便宜的製造成本,及薪水只有美國工程師四分之一的優秀腦力,競爭力較強。」
很多人深知其中道理。所以當聯華電子在海外尋求合作對象時,上門者眾。「平均二個星期,就會收到一個企劃案」,聯華總經理曹興誠說。
聯華做的是積體電路。「積體電路工業發展廿年來,慢慢有走向顧客訂製產品的趨勢」,曹興誠解釋,電路板上的線路複雜,設計頗為費時,所以供應者多預測顧客需求、製成成品出售,就像衣服中的「成衣」。但隨著軟體技術的進步,設計所需時間日漸縮短。據美國的Data Quest公司估計,到一九九○年,顧客「訂製」的積體電路將佔全球市場的一半。
現有資源——在美工程師
設計技術因此將是勝敗關鍵。「自己研究、開發當然也可以,但恐怕時間上、人力上都比較不經濟,為什麼不利用既有資源——在美的華人工程師呢?」曹興誠說:「所以我們先把一些設計工作,以論件計酬方式交給與我們接觸的在美工程師做,從中挑選合作對象。」
去年初,聯華挑中了一批原在英特爾公司工作的班底,投資二百七十萬美元,設立了亞瑞(Unicorn)公司。聯華佔了百分之六十股份,其餘則是在美工程師的技術股。
法律上,亞瑞是一個在美國註冊的公司,獨立在當地承接業務,設計好後可交聯華製造;聯華接到需要較高設計技術的工作,也轉給亞瑞設計,雙方互為支應。至於聯華人員赴美受訓,「更是不在話下」,曹光誠對這項投資十分滿意。
除了方便技術人員交流,採購也是向海外投資的一個原因;為此二目的前往日本投資的也不少。
台塑出國找原料
電子業雖是我國業者對外投資最多的產業,但公司多、規模都不大,多則廿、卅人,少則一人包辦。
投資額佔第二位的石化業,則是台塑公司一枝獨秀;投資的著眼點在原料。
「制PVC的原料EDC,國內由中油獨家供應;一九七五年以後,中油的供應量逐漸跟不上台塑成長的速度,所以決定另覓資源」,台塑公司特別助理蘇忠正說。
在海外找石化業的原料,首先想到的是產油國家,但當時中東產油國的石化業尚未起步;所以就考慮到美國的墨西哥灣區。
五年前,台塑德州廠開工,煉解的EDC部分運回國內,部分自行加工成PVC。PVC的附加價值不高,因此在德州廠站穩腳步後,台塑又買下二家石化廠及九個塑膠加工廠,發展成上、下游工業體系。
由於在美投資的成功,台塑成為世界最大的PVC供應者,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百分之五,美國地區佔了其中五分之二。
找人最難
這項成績得來不易。當全球經濟不景氣,本地公司都已吃緊;何況遠在千里外、鞭長莫及的子公司。
企業跨國化,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找人」,幾乎所有對外投資者異口同聲:「找能力、經驗夠,幹勁足,又可信賴的人。」
台塑在德州建廠時,欲選一群幹部赴美,結果,「選來選去,能夠獨當一面,又具衝勁的都在四十歲左右;這批人的子女都在初、高中就讀,剛好是到國外念書銜接最困難的時候,男孩子又不能離境,傷透腦筋」,蘇忠正說。
怎麼解決呢?「最重要的人當然還是得去」,蘇忠正說。所以現任南亞公司協理吳欽仁,當時就拋家棄子,帶領廿名年輕幹部赴美,然後著意訓練、培養這些人,直到三年後他們已能獨當大任,才功成回國。
高科技的資訊業,在這方面就幸運多了。矽谷中觸目皆是的華裔工程師,多半是台灣「外流」的人才,透過「台大幫」、「清大幫」、「交大幫」、親朋好友等關係,太平洋二岸於是牽起了疏而不漏的網線。
循「線」找到「正主兒」,由他在當地招兵買馬,號召舊同學、老同事等共襄盛舉,就組成了一個有技術、有人際關係的班底。
「不是問題的問題」多
宏眲國公司的張國華與台北的施振榮是交大同學;聯華總經理曹興誠與亞瑞的楊行憲是台大同學;美國神通的負責人苗豐盛則是神通董事長苗豐強的弟弟……,都是同種模式。
「人事底定,不是問題的結束,而是開始;」國內一家大企業在美的負責人說:「在別人的國家,畢竟還是有很多狀況搞不清楚;即使是與已在美多年的人合作,他們原來多半是工程師,對於做生意,還是得從頭摸索。」
一家電腦公司的產品剛在美國上市時,有顧客認為說明書寫的不夠清楚,要求退錢;還有一次是電腦有故障,顧客拒絕修理,堅持退錢……。「經常我們覺得『根本不是問題』,他們卻覺得嚴重到需要退錢」,這家公司的負責人表示,這也使他們在各個細節上都不敢放鬆。
再以台塑到美設廠、買廠來說,「美國對於公害的管制,州有州政府的法律,地方還有地方政府的規定,每個地方對工廠廢氣、廢水的檢驗標準都不一樣,我們到德州建廠時,就花了三個月才摸清楚」,蘇忠正說。
「東方精神」面對西方挑戰
管理更是大學問。台塑以「東方精神」面對西方挑戰。
「在西方,勞資雙方是對立的。公司賠錢時,毫不留情地裁員,賺錢則肥了資方的口袋;」台塑美國公司總經理李志村說:「但在東方,勞資是一體的,公司賠錢時,大家共度難關;賺了錢,自然調整員工待遇。」
台塑初在德州廠宣揚這套「東方精神」時,大部分工人半信半疑:不必工會爭取,就能加薪?後來,公司賺了錢,大家的薪水果然自動調升,才相信是真的。
另兩個買來的現成廠,就比較麻煩。除了原已有工會組織外,更因公司曾數度轉手,工人早就「處變不驚」,反正賠錢是老闆換人,他們仍一樣工作;如果被裁員,還有失業救濟金可領;對公司不關心,溝通起來,特別吃力。
苦心經營下,台塑在美國的工廠生產力終於漸漸超過當地其他廠家,甚至在公司有需要時,工人也願意在周六、周日加班。這在注重個人時間及休閒的美國,是很特別的情形。
「能順利做到這一步,有部分是沾大環境的光」,李志村言下帶幾分僥倖:「美國工業近幾年深受日本打擊,很多人都瞭解,美國所以競爭不過日本,勞資對立造成的低生產力,是很重要的因素。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比較容易說服大家為公司整體考慮。」
先付「學費」
東西做出來了,還得賣得掉。為了盡快打開市場,很多以銷售為主的公司,都先找總經銷合作,由總經銷統籌批貨給經銷商。但如此一來,銷售管道上多了一層,成本提高,對客戶的反應也比較不敏銳。新公司甫成立,競爭力就打了折扣。
統一企業在美的電子產品銷售據點,四年前成立時,就全權委託總經銷,結果業務一直沒有起色。直到去年二月,現任經理李亦昌上任,才改弦易轍,自行登報、參展,找尋合作的經銷商。
說起找經銷商,也是一肚子辛酸。「龍配龍,鳳配鳳,我們的產品在美國沒有聲譽,Made in Taiwan的標誌也不能予人足夠的信心」,李亦昌說:「我們先找小經銷商合作,希望隨著產品知名度的打開,能逐漸有大公司願經銷。」他在辦公室貼了一張全美五十大經銷商的名單,做為努力的目標。
宏碁也曾在對方提出銷售數量的保證下,授與對方獨家代理權,爾後銷售情形不理想,卻受合約牽制,不能另圖良策。「被『綁』了一年多」,張國華提起前情,倒也釋懷,「總要交些『學費』嘛。」
明天的「經濟領袖」?
付出代價,自然是希望得到回收。目前國人在海外投資公司的營運情形到底如何,並沒有完整的資料。經建會最近調查資本額在一億元以上的一千多家公司,發現三年內有意到海外投資的,僅佔百分之十三。但另方面,一九八五年國內工商界出國投資金額超過四千一百萬美元,創下歷來最高紀錄。
數字背後的意義是什麼?真是「資金外流」嗎?
「如果有心把錢弄到國外,方法多得是,何必申請、登記、設公司的自找麻煩;何況經正式申請投資的分公司,利潤還得依法匯回國內」,經濟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說。
是國內企業已跟上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在「大趨勢」一書中,作者約翰.奈思比特指出:未來的經濟大勢,是由「國內經濟走向世界經濟。」他預測,台灣、香港和南韓,將成為新的經濟領袖。
我國能否成為他所說的「新經濟領袖」,國內業者到海外投資的成績,無疑將有關鍵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