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

新創之島的國家品牌策略

新創之島的國家品牌策略

文‧謝宜婷  圖‧林格立

2020 5月

國發會於2019年12月發表國家新創品牌Startup Island TAIWAN,並在今(2020)年1月與科技部TTA合作,於美國消費性電子展首次曝光。(國家發展委員會提供)

新創圈內,知名的國家級品牌在世界部署網絡建立形象。法國有紅公雞La French Tech、日本有J-Startup,而台灣去(2019)年也推出了以「新創之島」為概念的品牌識別系統Startup Island TAIWAN,這個品牌不僅是一個標誌,背後所代表的其實是如何提升台灣新創生態系能見度的策略性思考。

為了貼近新創社群的需要,負責推動Startup Island TAIWAN的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邀請新創圈各領域專家組成顧問團,依他們的經驗與觀察,提出對國家新創品牌發展的建議,期待能如同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時,在政府與民間顧問團的合作之下,共同打造台灣新創品牌意象,吸引世界的目光。

國發會產業發展處處長詹方冠表示,透過Startup Island TAIWAN的品牌標識,台灣將建立「新創之島」的意象。

整合資源,建立意象

根據行銷漏斗(conversion channel)的理論,要打造一個品牌,通常會經歷過四個階段,分別為:吸引注意(awareness)、產生興趣(interest)、想要擁有(desire)與完成行動(action)。Startup Island TAIWAN現階段的目標,要先引起國際的注意。不過,早在此品牌推出之前,有些政府與民間的新創計畫,已經在國際累積知名度,如台灣新創競技場(TSS)、台灣科技新創基地(TTA)、亞洲‧矽谷創新創業鏈結計畫(TITAN)。

TSS由國發會推動,民間企業執行,使命是帶領新創公司走進全球市場。透過業界導師教導行銷與全球募資的知識與技術,提供新創公司所需的投資人脈與企業連結,並帶領團隊參與海外展覽,與國際的新創生態系接觸。而TTA與TITAN分別是科技部輔導新創公司的育成基地與計畫。這些單位近來都在國際大展上展露頭角,如TTA今年1月參加美國的消費電子展(CES),有13家團隊獲得新創獎,也有新創公司當場收到來自SONY的訂單。

不過,當這些單位帶領新創團隊出國參展時,會使用各自的標誌,很難讓海外媒體與投資者對台灣留下整體的印象。

國發會產業發展處處長詹方冠表示,目前政府以「台灣隊」的方式帶領新創公司到海外參展,避免各家新創團隊單打獨鬥、缺乏交流。不過,只在展覽中設立一個攤位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屬於台灣的意象,讓國際媒體對台灣新創感興趣,願意到攤位上來採訪,「讓大家看到這個標誌時,可以馬上聯想到台灣是新創之島。」

TTA帶領科技新創公司到海外參展,增加曝光度並促進國際新創生態系交流。(國家發展委員會提供)

獨一無二,新創之島

「國家新創品牌」的需求出現之後,「日目視覺藝術」接下了品牌標誌的設計工作,與新創社群展開無數次的討論。而協助品牌工作坊成型的創業小聚社群總監陳凱爾回憶,參與品牌討論的新創社群,成員非常多元,有從事技術類、商業創新的公司,也有扶植新創的加速器,而大家的共同點就是「很有想法」!

社群討論的過程,就像新創競賽般的熱絡,團隊分為兩個小組,各自提出一個代表台灣新創的品牌名字,向對方說明背後的理念與動機。參與其中的日目視覺藝術,因此跳脫原本的設計視角,深入了解新創社群的需求。

經過不斷討論與統整,最後兩隊都同意使用Startup Island TAIWAN作為國家新創品牌。陳凱爾轉述品牌名稱發想者、同時也是「之初創投」聯合創辦人詹益鑑的想法:「『島』的意象是台灣的特色,而且過去還沒有國家使用『島』作為新創品牌。」因此,設計團隊以「山脈在海洋上的倒影」呈現台灣意象,並組合成無限符號,象徵台灣新創能量的無限可能。

Startup Island TAIWAN出現後,TTS、TTA、TITAN等品牌會消失嗎?陳凱爾認為「不是消失,應該是共創。」原本的品牌已經累積一定知名度與專業,可以為台灣新創提供不同層面的貢獻,加上民間的專業人士及新創生態系夥伴,整合後會讓品牌宣傳更完整。

創業小聚從2014年,每年都會舉辦「創新創業嘉年華」,提供創業家資金、資源與國際鏈結的平台。(創業小聚提供)

安內攘外,策略規畫

除了國發會與科技部的品牌,民間新創公司也有自己的標誌,Startup Island TAIWAN如何與新創公司「聯名」,增加彼此品牌價值,是下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認為國家新創品牌應「先安內再攘外」,與國內頂尖的新創公司建立好關係,讓他們成為Startup Island TAIWAN的代言者,提升國家品牌實力,隨之而來的國際注意力就會反饋到新創公司本身。

要「讓最棒的品牌,感到以台灣為榮,」他們才會願意為Startup Island TAIWAN付出。擅長行銷的林大涵進一步解釋,從送禮開始,就可以加入巧思,像是將頂尖新創公司與台灣歷代具代表性的創業家並列,帶出世代傳承的意味,同時表達對當代新創的重視。

透過這種行銷方法,政府同時也能向新創公司證明自己的品牌宣傳能力,以引起對方合作的意願。當有夠多的新創公司願意加入Startup Island TAIWAN這個品牌,台灣才有辦法到海外「打群架」。

安內之後,接著是「有策略」地攘外。詹方冠表示,政府將改變過去「零散投入、只用錢補助」的模式,轉而採取「推廣國家品牌並協助新創」的整體行銷策略。

陳凱爾進一步建議,未來Startup Island TAIWAN做國際行銷時,應要思考如何呈現特色,讓國際新創圈的意見領袖對台灣產生印象,例如開一個同名專欄,讓台灣新創圈的重要人物固定生產內容;當新創公司來台灣參展時,提供他們完整的國內新創資源:新創媒體、新創計畫,也可以透過小旅行展現台灣優質的生活環境,吸引海外人才前來投資與工作。

除了展現台灣優良的新創生態系,在海外展現台灣新創實力時,也需要特色包裝。林大涵指出,新創團隊在海外參展時,展館多是交換名片的場所而已,真正的洽談都是在飯店裡,如果台灣能夠在國際重要新創城市,擁有自己的咖啡館,就可以吸引各國參展人到店內洽談,同時向他們展示店內有潛力進入海外市場的新創產品,讓國際新創的投資方對台灣產生興趣。

創業小聚社群總監陳凱爾認為,Startup Island TAIWAN的國際行銷除了文宣之外,應該有特色地呈現,例如:Startup Island TAIWAN的同名專欄。

調整心態,改變環境

Startup Island TAIWAN代表的,不只是一個品牌,而是台灣的新創生態系,包含了國內新創公司、加速器、育成機構、政府計畫與媒體,呈現台灣豐富的新創資源。同時,它也象徵國內新創環境改變的起點。

「台灣新創要好,這個品牌才會好。」陳凱爾認為Startup Island TAIWAN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讓台灣的新創公司成為品牌本身,當海外投資方一聽到這家公司來自台灣,就知道那是家好公司。因此,政府設計標誌「吸引注意」的下一步,應該要思考如何讓國際「產生興趣」。

陳凱爾認為品牌發展下一階段的目標,新創公司本身要做好打進海外市場的準備,如:英文官網建構、國際公關規畫,以及國際觀的培養,如此一來,才能準確了解市場的需求;而政府的任務,則要幫助新創團隊介接目標市場的資源,如同法國新創品牌La French Tech在世界重要新創城市建立科技聚落,與當地新創生態系連結,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而非沒有目標的參訪。

除了國際連結,新創與國內產業的連結也是發展關鍵。近年來,國外傳統企業如可口可樂與3M都成立了創投部門,投資新創公司。而台灣的醫療產業受國際矚目,如果能與相關新創公司合作測試,不僅有益於醫療科技的進步,也能讓新創公司更了解市場需求。

綜觀台灣新創環境,自從2016年政府推出「數位國家、創新經濟」、「五加二產業創新」與「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行動方案」等計畫後,相關法規已經鬆綁,創造了更有利新創的投資環境。隨著Startup Island TAIWAN的出現,台灣新創圈要更進一步,加強新創公司本身的實力,結合產官學三方的共同策略,深入海外市場的需求,找到台灣新創在世界的位置。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左3)建議Startup Island TAIWAN先從和國內新創建立關係開始,「讓最棒的品牌,感到以台灣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