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產銷班,自我培力
羅英惠是原住民手工藝品達人,除了在太麻里鄉經營民宿與藝品店之外,8年前,也在魯拉克斯部落海拔800公尺的深山,種了1公頃的咖啡園。
她每周上山至少2次,不噴農藥、除草劑,即使坡地陡峭,仍堅持親自除草、採收果實。曾有部落族人問她種咖啡的秘訣,她打趣說,要用心對待每一株咖啡樹,「幫它們取名字,跟它們講話,經常問它們有沒有生病。」
產銷班成立後,羅英惠也成為班員,2011年年底她以自家的咖啡豆,參加精品咖啡的評鑑,榮獲「台東十大經典咖啡」優質獎,被推舉為全班的模範生。
羅忠輝種的2公頃咖啡園目前暫時委由姊姊照顧。產銷班剛起步,行政事務都靠羅忠輝打點,他認為,在產銷班自我培力的階段,最重要的是找到「對的資源、對的人」。
為此,他勤寫計畫向原民會、工研院等機構申請經費補助,並四處參加咖啡研習,為的就是把最新、最實用的咖啡知識,帶回產銷班分享。
咖啡學問,學習、學習、再學習
「種咖啡有很多學問。」羅忠輝舉例說,咖啡要適地適種,田間管理也要因地制宜,不同海拔的咖啡園有不同的枝條修剪方式,修錯了,就容易滋生黴菌。
為了幫產銷班農友「補習」,羅忠輝經常邀請咖啡專家來到部落現場指導。
台東縣咖啡發展協會理事長廖添成表示,台東的咖啡屬於「海島型」,生長環境與夏威夷類似,沖煮後,特色是濃醇、甘香、不苦澀。
2013年10月的一個午後,廖添成受邀在魯拉克斯部落幫產銷班上課,講解咖啡後製處理與莊園管理。他分析說,高海拔山區日、夜溫差大,結出的咖啡果實養分密度較高,這是原住民部落咖啡的優勢。
53歲的產銷班副班長李新義,除了用5分地種咖啡之外,也種山蘇、小米、梅子。相較之下,他指出,山蘇是他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但咖啡卻是其中單價最高的農作物。
課堂上,廖添成幫班員複習施肥、追肥的時機,以及有效預防鏽病的方式。擔心年紀大的班員無法跟上講課的速度,羅忠輝每堂課都會作筆記,老師離開後,他再幫班員重述課堂的重點。
羅忠輝說,藉由產銷班的訓練,希望每位班員有朝一日都能變成咖啡達人,都能具備獨立經營咖啡莊園的能力,在民宿之外,又多了一項收入的來源。
求穩,也求發展
魯拉克斯咖啡目前仍委託外人代為烘焙,烘焙好的咖啡豆包裝後,由羅忠輝帶著班員出席各地農產品展售會販售。透過「跑攤」的方式,魯拉克斯咖啡慢慢累積了知名度,人氣水漲船高,但羅忠輝回絕了許多訂單,因為「豆子真的不夠」。
產銷班拚出的成績,各界有目共睹,甚至有部落外的非原住民,表達願意到魯拉克斯種咖啡的意願。對此,羅忠輝暫不考慮,他認為產銷班應先求穩,再求發展。
產銷班計畫明年在太麻里承租店面開設咖啡館,讓沒有進到部落的遊客,也可品嚐道地的魯拉克斯現煮咖啡。
從摸索到打出品牌,因為部落咖啡,溫泉之鄉有了不同的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