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阿里山森林火車出軌造成嚴重傷亡的意外悲劇,「禍首」竟是邊坡遭白蟻蛀蝕而斷裂傾倒的老樹,樹木遭到病蟲害已成為台灣刻不容緩的公共安全議題。
而比白蟻更令人擔心的隱形敵人叫做「褐根病」,已有七千多棵樹木罹病,一半以上的校園淪陷,有四分之一的珍貴老樹受到威脅而可能消失。
去年光是在台北市就有6起樹倒事件,有些樹木在倒塌前還枝繁葉茂,有些則是無風自倒,宛如都市裡的不定時炸彈。
綠色巨人用生命示警,生病的到底是樹木、環境,還是人心?
「人生病了可以看醫師,動物生病了有獸醫,然而樹生病了,要去哪裡找醫師?」
這是宜蘭縣五結鄉公所農經課約雇員黃麗燕最大的煩惱,不過5月的這一天,她終於盼到了縣府農業局推薦的樹木醫師──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的專員陳香伊來解圍,拜訪的「病號」是五結鄉派出所內一棵樹身圍著紅緞帶的老榕樹。
據報案員警描述,去年底這棵居民眼中的樹公,葉片開始轉黃且變得稀落,今年4月好不容易盼到老樹發新芽,卻仍病懨懨。
在老樹下才站3分鐘,陳香伊就診斷出老榕罹患了棘手的「褐根病」,證據是靠牆一側的樹根可見到薄薄一層從黃色轉琥珀色的菌絲面。她拿小鏟子輕刮病變的樹皮,沒有健康榕樹會立刻流出的白色乳汁,「因為樹皮外層的輸導組織已經死亡,失去活性了,無法向上傳送必要的水分及養分。」
她再指向樹幹離地約一公尺高的地方,「菌絲面已經蔓延到這麼高,表示它的根部及內部木材已經嚴重受到侵蝕,因為褐根病是由下而上、由內而外擴散的。」診斷出病因後,她直接宣判結果:「褐根病目前無藥可治,若要搶救,只能切除染病的根及基幹,這棵樹恐怕會因此失去大半支撐力,存活機率也不大,因此建議剷除,同時徹底消毒病土才能再種新的樹木。」
看得出一旁聆聽的員警不捨的表情,陳香伊補充道:「老樹就像人,知道自己病危了,反而會用盡力氣釋放全身能量,這些新芽就是它的無聲語言。」
(上)福田基金會的「樹木醫生」陳香伊,診斷出老樹得了難纏的褐根病。(下)病徵是在根基部出現緊貼在樹皮上的菌絲面,顏色隨時間由白、黃、琥珀色轉為褐色。
時間回推到2007年,某個夏日的凌晨三時許。
南投縣埔里鎮蜈蚣里楓香公園附近熟睡的居民,突然被一聲轟然巨響與地表震動驚醒,有人以為發生地震,匆促跑出戶外,才發現是一株高二十多公尺、平日外表無恙的楓香老樹連根斷裂倒塌,緊鄰的三棟民宅屋頂被砸損,路旁停放的兩部小客車也遭殃,所幸無人傷亡,只是都心有餘悸。
楓香公園原有17株原生種的楓香老樹,株株挺拔、粗壯,樹齡依專家推算至少有450年以上,近年陸續枯萎,經專家診斷感染了褐根病。然而,由於地方耆老堅決反對觸動「樹神」,縣政府對於大動土木的防治工作也裹足不前,老樹病情才持續惡化。
意外發生後,當時在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擔任助理的陳香伊曾至現場會勘。她解釋,褐根病會透過地底根系接觸傳染,當樹根已然腐朽,樹基以上卻很厚實、看似正常,頭重腳輕自然容易倒塌。「這起事件並非『意外』,而是政府應積極預防的公安問題。」
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正在為新生公園的欒樹執行褐根病樹的防治工程,先砍伐樹木、挖除根部,再進行土壤的燻蒸消毒。左圖為刻意培養當作「檢測試體」的帶菌枝條,由監工親自綁上名條及紅線再埋入土中。
什麼是褐根病?為何會產生樹倒這麼嚴重的後果?
長年致力於褐根病防治工作的農委會林試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傅春旭指出,褐根病是一種由真菌(有別於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樹木根部腐朽,進而造成樹木死亡的疾病。在台灣主要發生在低海拔地區,它的寄主範圍廣泛,有記錄者超過百餘種,包括常見的景觀樹木如榕樹、橡膠樹、木棉,果樹如龍眼樹、荔枝樹,針葉的竹柏、落羽松,乃至灌木的梔子花都可能感染。
褐根病有兩種傳播途徑:一是透過病根與健康樹根的接觸傳染,因此常見一棵校園內的樹木與一牆之隔的行道樹同時染病;二是當樹幹基部或枯死的殘材腐朽到一定程度,會產生「子實體」(即真菌的有性生殖構造),從而釋放孢子空飄傳染。
傅春旭強調,褐根病是一種相當強勢的菌種,原因是它「既是病原菌又是腐朽菌」,前者危害樹皮的輸導組織,導致水分及養分之輸送受阻,後者侵蝕木質部中的纖維素與木質素,以致肉眼看不到的木材會快速腐朽。這也是為何樹木一旦罹病,容易風倒甚至無預警傾倒。
傅春旭指出,褐根病發源於非洲及亞洲的熱帶地區,台灣最早的記錄在1928年,當時日本人在恆春熱帶植物園及高雄的果樹上發現此一外來菌種,猜測是跟移民從南洋地區引入種苗有關。
(上)福田基金會的「樹木醫生」陳香伊,診斷出老樹得了難纏的褐根病。(下)病徵是在根基部出現緊貼在樹皮上的菌絲面,顏色隨時間由白、黃、琥珀色轉為褐色。
直到最近十年,褐根病在台灣的疫情並不突出,林務局1999年建置的「林木健康服務網」顯示,早期每年僅接到數十件的褐根病通報案件,多數民眾根本聽都沒聽過,「連研究人員都因褐根病的發病慢(半年至兩年)、追蹤期長,從而誤判或輕忽。」
另一方面,相較於花卉、園藝等「產值較高」的領域,樹木病蟲害向來屬於冷門學科,五花八門的樹病問題全靠林試所森林保育組的研究與追蹤,林木疫情的管制與防治策劃則由林務局執掌,然而兩者向來對於地方縣市政府分散的樹木管理機關僅能「知會與建議」,而無防治實權。
直到近年褐根病公安事件頻傳,2008年立法委員田秋堇主動關切並提案「施壓」,她以植物界的「H1N1」形容褐根病,要求農委會比照紅火蟻防治,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擬定防治策略,才促成褐根病的普查工作與積極防治。
2009~2010年,林務局邀集林試所、台中農試所、台大實驗林及台東農改場等單位,進行大普查,結果發現:全台灣罹患褐根病的樹木累計有7,284棵,感染面積50萬1,359平方公尺(約50公頃);全台8千多所各級學校中,半數以上都出現病樹。其中台北市的疫情最為嚴重,在台北市大安區,就有包括台大、師大20所學校及大安森林公園等8所公園有褐根病問題。在高海拔的國家公園內也發現案例。
2010年林試所「林木疫情鑑定與資訊中心」受理的929件病蟲害診斷鑑定服務中,病害類型共有562件,其中褐根病就占了80.1%、共450件。
為何褐根病會在全台快速蔓延?傅春旭解釋,由於褐根病菌可以在土壤或殘根裡存活10年以上,因此,當都市綠美化或公共工程將染病的土壤移到他處填補或丟棄,或是把枯死的木頭打碎當作有機肥,都會長距離傳播病菌。「綠美化工程最頻繁的地區,通常褐根病疫情也最嚴重。」
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正在為新生公園的欒樹執行褐根病樹的防治工程,先砍伐樹木、挖除根部,再進行土壤的燻蒸消毒。左圖為刻意培養當作「檢測試體」的帶菌枝條,由監工親自綁上名條及紅線再埋入土中。
目前,農委會認可的褐根病防治方式是挖除病株根部,藉以除去大部分的罹病根,並配合燻蒸消毒病土。
林試所森林組研究員張東柱指出,至今找不到能根本消滅褐根病的藥劑,殺菌劑對褐根病只有短期的抑制效果,因為系統性藥劑只會對活的輸導組織產生作用,卻無法進入內部的木質部(藥劑頂多擴散0.2~0.5公分),因此,正本清源的方法仍是除去病根及疫區土壤中的病菌。
在工程執行上,需注意的細節有:所有直徑1公分以上的病根都要撿除並集中燒毀;進行土壤燻蒸消毒時,要先設置阻絕溝,確認土壤水分含量在50-60%之間,再將疫區土壤與燻蒸劑(使用合法殺菌劑「邁隆」)完全均勻攪拌;蓋上黑色不透光厚塑膠布後,等待2~3週使燻蒸氣體自然擴散。如果病樹早期發現還可救治(僅需切除少量病根),作法是先將樹木以支架固定,再將病土移出、燻蒸。
最後是嚴格把關的驗收程序:燻蒸前得預先埋入含有褐根病菌的檢測試體,燻蒸結束後立刻送驗以證明充分殺菌。
目前整套防治工程已經技轉給數家民間廠商,「市場價格」大致依開挖面積換算,每平方公尺1,000?2,000元,例如宜蘭五結鄉的老榕樹,預計開挖80平方公尺(相當於樹冠幅度),費用是8萬至16萬元之間。
土壤燻蒸並通過檢驗後,就可栽種新的花木,建議可施加有機肥,以增加地力。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公園原本欣欣向榮的樹木,一個接一個染上褐根病,專家擔憂,病樹若不連同殘根及病土一起移除,疫情只會持續擴大。
雖然褐根病防治已逐漸受到地方政府重視,然而執行上卻必須化解護樹心切民眾的「責難」。常有民眾不諒解:「樹木明明還有葉子,為什麼急著要砍?」
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花卉試驗中心主任張栴榕就說,公園處負責掌管一公頃以上公園、廣場、綠地、行道樹的植栽維護,每年褐根病案件就占全台北市的半數、約三百件。今年公園處編列了2千萬元的樹木病蟲害防治,一旦發現案例就會處理。
張栴榕印象深刻的是,有回民生社區的一處小公園有2棵榕樹經專家診斷後必須挖除,關心的民眾不僅把區公所主辦的說明會場擠得水泄不通,當台上在講解防治方式時,台下就有反對者炮聲隆隆。隔天,區公所特意邀請民眾至現場「現挖樹根」,「反對者看見底下樹根真的腐爛了,才轉為認同。」不過,開工時還是有人頭綁白布條爬到樹上,揚言要玉石俱焚,好言相勸一番最終和平落幕。
最近民生社區又面臨類似激辯,起因是占地1.8公頃的民生公園在3年前診斷發現33棵榕樹感染褐根病,當時公園處的防治工程就因社區不同意見而喊停,只能簡單噴藥及搭設鷹架防範樹倒,如今已有7棵病樹因嚴重腐朽被砍除,更糟糕的是,公園內其他樹木也陸續出現病徵。曾被反對砍樹的民眾批評為「賣樹自肥」的介壽里里長蔡錦文強調:「褐根病是會傳染的,不忍痛砍除,未來恐怕將危害整個社區!」他希望這次公聽會能夠好好凝聚共識,讓防治工作推進一步。
宜蘭五結鄉派出所旁的老樹,也因染病而不正常黃化與落葉。
深入探詢,社區居民的不同主張,其實也反映著樹病學界一向存在的「學派之爭」。
具有日本樹木醫師證照的中興大學園藝系助理教授劉東啟就主張「自然療法」,他反對以噴灑化學藥劑或做「外科手術」(挖除菌蟲做填補)的方式救樹,而強調樹醫該做的是幫助樹木產生「自我修復的能力」。
劉東啟認為,褐根病並不需要「消滅」,因為它只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土壤的腐朽菌,在生態系中扮演木材分解者的角色,「用藥殺菌只會破壞生態循環系統,也不一定有效。」對於感染途徑,劉啟東歸因於人為建設對樹木棲地的破壞,例如硬舖面造成根部氣悶腐爛,或頻繁的建築與道路工事傷害樹根,人與樹爭才讓褐根病趁虛而入。
以他3年前受託救治的台南孔廟大成殿前的列管老樹為例,這棵榕樹是台南人的集體記憶,冠帽達800平方公尺,原本綠蔭覆蓋廣場,數年前診斷罹患褐根病,枝葉逐漸稀疏枯萎。
劉東啟的作法是在病樹周圍埋入「導根管」,增加透氣性並注入營養劑,老榕樹氣根也引導至地下成根,樹幹周圍地面則挖洞埋木炭,「這些作為是希望在不破壞生態情形下,幫助地底根系生長。」
不料,後來的發展卻相當詭異曲折,先是去(2010)年4月傳出老樹「遭人惡意潑灑不明菌種的培養液」,前往搶救的劉東啟直指是「有計畫且專業的謀殺」。之後老榕持續惡化,僅剩光禿呈死灰色的枝幹,為了防範斷裂危險,去年9月台南市府緊急動用大型吊車切除病枝。
今年3月,市府農業局邀來林試所研究員張東柱會勘,他發現先前救治導生的氣根不僅全腐爛,樹幹也沒有水分,判定老樹已經死亡,同時有鑑於園區內其他老樹也已開始發病,建議儘速移除,土壤也應移除換新。不過,文廟管委會對於善後工作至今仍舉棋不定。
林試所研究員傅春旭指出,為病樹添加營養劑,枝葉在短期內的確會更繁茂,但並未改善腐朽的事實,也無法遏止病菌蔓延。
如同人患了惡疾,褐根病竟也遭遇早年中西醫學理對於癌症該根除或自癒的路線之爭,會不會因延宕反而造成病情惡化?亟需理智妥善地解決。
台南孔廟前染上褐根病的老榕樹,經過3年救治仍宣告不治。圖為去年初老樹病危黃化卻仍挺立不拔的模樣。
無論如何,人們都該反省,我們對樹的生理、致病機轉是不是了解的不夠多?是否在平日就已剝奪了樹的生長權?
其實,你我都可實行的愛樹之道包括:持續改善樹木棲地(例如校園內可敲掉新增的水泥花台)、平日妥善照顧林木(例如不應修剪過當),對於病蟲害及早發現、即時治療。此外,也不應從國外夾帶奇花異木入境,以免成為病蟲害防疫的缺口。
至於樹木病蟲害的防疫體系,農委會應該積極推動「健康種苗認證制度」,讓病蟲害在產地端就得到控制。各地的樹木管理機關更需屏除本位主義,因為病蟲害的傳播不會因為人為的界線或一牆之隔而阻絕。
一棵棵綠色生命的消逝,或許不會引起大地的震動,卻會在人心上激起漣漪。心痛不如行動,正視樹木褐根病,蒼翠寶島才能永受大樹庇蔭!
如何判斷樹木褐根病?
1.樹木生長不正常:樹木失去原本的生氣、嚴重落葉黃化,或整株枯萎。
2.具有菌絲面:觀察樹木根基部,可見到由褐根病菌絲特化所形成的菌絲面緊貼在樹皮,初期是白色,隨時間轉為黃色、琥珀色、褐色。在環境濕度足夠的情況下,菌絲面可以達到離地面1公尺以上。當氣候乾燥時,菌絲面會乾縮、扁薄甚至龜裂,顏色則轉為黑褐色。
3.剝開罹病根部的樹皮,內側木材組織會有不規則褐色網紋狀構造。
早期發現有助即時救治,可提供現場鑑定及諮詢服務的單位:林業試驗所「林木疫情鑑定與資訊中心」,專線:02-23039978#2501。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電話02-2662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