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綠樹如茵的台大校園,原本應是莘莘學子的學術殿堂,但這個週末情況有些不同。空曠的校園內,處處都是造型誇張、裝飾亮麗、濃妝豔抹的年輕男女,正化身為自己心愛的卡通漫畫或戲劇人物,像是《死亡筆記本》的夜神月、霹靂布袋戲的素還真,或是來自「K隆星」的Keroro軍曹,然後搔首弄姿地彼此拍照留念。
這是目前台灣十分流行的「cosplay」聚會場景,年輕玩家藉著各種裝扮與行頭,得以暫時從僵固的日常身份中逃脫出來,藉著扮演自己心愛的動畫、漫畫、視覺系藝人,甚至霹靂布袋戲偶,讓自己與幻想世界的偶像「合為一體」。
對年輕動漫迷來說,喜歡一個角色,可以有千百種方式表達,例如注意「他」的周邊商品,模仿「他」的動作或口頭禪,為角色改編故事,甚至更瘋狂地,乾脆讓自己與角色「二合一」,藉著模仿「他」的造型與神貌,來表達自己的愛意。「愛他,就是變成他,這才是動漫迷的最高境界。」
但對不習慣這種扮裝文化的人而言,眼前場景──一群手持怪異刀劍道具、髮型五顏六色、身穿奇裝異服、滿臉濃妝豔抹的「怪物」現身街頭,例如「真人版」的素還真,除了要戴上一頭白紫交錯的假髮,還得畫出戲偶眉毛高翹、眼神深邃的臉部輪廓、手上拿著配劍或專用的拂塵,威風凜凜地傲視群雄,這在外人看來,簡直要大罵「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了。
但究竟什麼叫做「cosplay」?為什麼有這麼多年輕人為它癡狂?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cosplay」一詞來自日本,是「costume play」的簡稱,乃是「扮裝角色扮演」之意。cosplay意指喜好動畫、漫畫、電玩、電影、戲劇或偶像團體的「迷」,刻意穿著角色的服飾,加上道具、化妝、肢體動作、語言等,來模仿自己心愛偶像的樣貌。這股文化在1990年代後,逐漸風行於動漫產業發達的日本。
深受日本流行文化影響的台灣,1990年代後期也逐漸受到「同人文化」影響。所謂「同人」,意指有著「相同志向」的動漫迷,不只滿足於觀賞作品,並藉著「改編」或「自創」作品,來互相交流。同人們自費出版的交流刊物,就叫做「同人誌」。費心裝扮、秀出自我,並突顯偶像認同的cosplay活動,最常出現的場合就是販售或交流「同人誌」的聚會裡,因此也被視為「同人文化」的重要一環。
1997年,出版業者「漫畫便利屋」在台北火車站的同人誌聚會裡,首度引進cosplay活動,開啟了許多年輕人的想像空間,是台灣cosplay文化的重要轉捩點。六年級中段班(民國65年前後出生)的Nyssa還記得,自己當年看到書中的偶像躍然眼前的那種震撼,「我高中時就幻想過,要是自己能扮演成動漫裡的角色該有多好!」
許多為動漫癡狂的年輕人,會以自己動手改編作品的方式,來向至愛的角色致敬。即使沒有繪畫天分,cosplay仍讓這些動漫迷有了與偶像「合而為一」的方便管道。而動漫業者為了招攬人氣、炒熱話題,紛紛開始在同人活動裡舉辦cosplay交流,動漫迷的熱情加上商業力的推動,讓cosplay文化近年來在台灣爆發開來。
然而並不是所有動漫迷都欣賞cosplay那種「化幻想為真實」的風格,反對者認為coser(cosplay玩家)花一堆錢在裝扮上,只為了在短暫的聚會裡現身拍照,這是一種「愛現」的炫耀心態,沒有深層意義可言。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Nyssa認為六年級中段班以後的動漫迷,對cosplay比較勇於嘗試,因為傳統日本動漫的重點,多在故事的劇情發展上,但晚近十多年來,日系作品在畫工與人物的俊美上越來越考究,虛擬人物的「偶像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使得動漫人物被cosplay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例如很受年輕人歡迎的《聖鬥士星矢》,原本是劇情取勝的男性格鬥漫畫,隨著動漫潮流改變,最後卻變成許多女生熱愛的美少年作品,並成為眾多coser鍾愛的經典漫畫。
至於七年級生的新生代coser,常是因為同儕在玩,而被吸引。民國72年次、從高中開始玩的小辰說,同儕與動漫社團就像一把保護傘,「人多可以壯膽,大家一起瘋,比較不怕外界異樣的眼光。」
目前台灣玩cosplay的年齡範圍,大多集中在高中到大學,因為cosplay不但很花錢,也要花費時間構思準備一身行頭;高中生行動比較自由,手頭零用錢也比較多,又可打工存錢,因此是cosplay的「黃金時期」。雖然有些玩家上了大學還是樂此不疲,但大多隨著心境改變、個性沈穩,加上準備進入社會的現實壓力,自然會慢慢離開cosplay世界。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台灣目前的cosplay文化,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分別是「日系動漫人物」、「日系視覺系樂團」、「台灣霹靂布袋戲」,及「自創」。而不管你選擇哪種角色,必要的金錢開銷都是省不掉的。
小辰進入cosplay世界時,因為零用錢不多,若裝扮成霹靂布袋戲偶,像是「素還真」這類的角色,全身上下至少要兩萬元;若是模仿日本動漫人物,道具加上訂做的戲服也很容易就破萬,這都不是一般高中生所能負擔的,因此她選擇「自創」風格。
「自創」不需要忠於某個眾人熟知的動漫角色,只要自己發揮創意,讓造型誇張突出些,譬如故意挑選鮮豔的、有著鋼絲圈的膨膨裙,再用髮膠把頭髮弄翹,眼睛再戴上角膜變色片等方式,不用花上幾千元,也可以變成一個造型酷炫、引人注目的coser。
但「自創」風格,其實在cosplay圈頗有爭議。有些玩家認為cosplay的真正精神,必須要有個裝扮仿效的「對象偶像」,不能恣意而為,否則如何辨識扮裝功力之高下?但也有人認為,只要能表現自我,大膽變身,何需拘泥於一定要扮演現成的動漫人物呢!
扮演特定角色頗花時間,除了要到處尋找適合的衣服、材料、道具,有時還要請人訂製或自己動手作,例如扮演卡通《七龍珠》裡戰鬥時的悟空時,除了要張羅訂製橘色樣式、背後有著「龜」字標記的功夫背心,還要手持威風凜凜、從五金行用水管改裝的武打棍,還得去髮廊修剪或頭戴假髮,好讓自己「怒髮衝冠」,才能表現漫畫原作中悟空激動熱血的英姿。
近年來,搭配cosplay的周邊產業已經在台灣成形。Nyssa在1998年開始嘗試cosplay時,常為了找件合適的衣物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而當時隨便一頂古板的黑色假髮就要新台幣3000元左右,如今只要五、六百元,coser就可以買到各種花色的假髮,理髮廳還可以幫忙修剪。而西門町訂製衣服的店家,過去顧客多為舞廳小姐,如今最大客源卻是玩cosplay的年輕女生,生意興隆。
有人說cosplay是個昂貴的娛樂,Nyssa強調,「假如把cosplay當成一場認真的創作或表演,那麼花個七、八千塊錢準備,也不為過吧!」大學時主修商業設計的她為了cosplay,不但去學銀飾、裁縫,也對髮型、服飾格外有心得,如今為了扮裝,她還會去台北迪化街的永樂市場挑選布料。這些經驗讓她現在找工作時,連設計陽傘都難不倒她。「玩cosplay,讓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Nyssa認為自己的興趣能與工作相輔相成,所以才能玩那麼久。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cosplay活動的方式,通常稱為「出團」,就是一群同好彼此分配要扮演的角色,組成一個系列後,然後集體聚會,交換心得,並拍照留念。譬如視覺系的coser,通常喜歡扮裝成X Japan、Luna Sea、L'Arc-en-Ciel、Glay等日本視覺系搖滾樂團成員,然後一群人約在練團室或戶外場景,模仿偶像耍帥擺pose,互相留影留念。
對於coser而言,選擇扮演對象的首要考量,在於是否全心熱愛這個角色,其次才會去考量技術上的困難,像是有哪些衣服、道具、化妝上的障礙,必須克服。而cosplay的精髓,不光是外表像就夠了,舉凡講話方式、習慣動作、招牌口頭禪等,都要儘量追求神似。今年29歲的女生「兔子」說,cosplay就是要追求一種「鬼上身」的感覺,扮什麼角色,就要像被那個角色「附身」一樣。
兔子扮過最難的角色,是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裡的「夜神月」。平時的她,常被朋友「虧」是外貌比較「弱氣」的女生,要揣摩出「夜神月」那種既精明又邪惡的男生特質,常因跟她本人的反差太大,而很難「入戲」。「我從頭到尾看了好幾遍漫畫,試圖揣摩角色的心境與個性,才比較抓住那種內在的感覺。」而藉著cosplay「夜神月」,兔子發現她也有迥異於自己日常個性的另一面。
Nyssa也曾因cosplay第一代《機動戰士鋼彈》裡的印度女生「拉拉」時,吃了不少苦頭。由於當年還不流行防曬乳,她買了很多深色眼影塗在身上,希望模擬出拉拉的膚色,但色調偏黑像「瘀青」,太紅又像「曬傷」,實驗了老半天才大功告成。出團當天,她本想趁父親午睡時溜出門,但他卻一直待在客廳不動,Nyssa只好商請妹妹將父親引開,自己再趁隙溜出。沒想到父親還是瞄到了她的身影,卻困惑地回頭問妹妹,「那是誰啊?」妹妹就很配合地撒謊,「那是姊姊的同學啦!」
Nyssa與兔子異口同聲表示,如果想玩cosplay,由於父母一開始大多不會認同,因此努力打工賺錢,讓自己經濟獨立就變得很重要。也曾有國中生把補習費整個「挪用」去玩cosplay,後來家長發現孩子怪怪的,詢問補習班後才東窗事發,惹來一頓責罰。
日系卡漫以外,台灣本土的霹靂布袋戲也有一群死忠的cosplay迷。圖為2006「台客搖滾」演唱會裡,逢甲大學布袋戲研習社以霹靂為藍本自創的「西遊記之台客搖滾亂彈」。
Nyssa說沈迷於動漫的人,因為興趣跟一般人不同,通常多少有些「御宅族」(otaku)的傾向,只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不喜歡與外界接觸。但cosplay活動裡,大家都是動漫同好,藉著一次次的準備、出團、結識、交換msn後,逐漸打開原本封閉的生活網路,不但可以分享彼此的生活體驗,增加人際互動,更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獨」。
小辰便說,cosplay圈其實就跟一般學生的人際往來沒什麼兩樣,只是動漫迷比較缺乏人際互動的歷練,加上動漫的敘事裡,角色大多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表達情緒,因此cosplay圈裡,玩家的喜怒哀樂也通常比較直截了當,而沒有外在世界那麼「深沈世故」。
Nyssa說自己在高中前,也是屬於個性比較孤僻的小孩,反倒在開始玩cosplay後,人格發展比較社會化,「現在即便接觸的人不是cosplay圈內的,我也能自在地與他們互動往來。」
兔子則說,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變成萬眾矚目的「明星」,但在cosplay的世界裡,只要用心揣摩、認真裝扮,自然就會得到讚美與肯定。小辰則說將自己暫時寄託給cosplay虛擬的角色,讓她得以從繁重的課業中暫時逃脫出來,享受輕鬆自在的感覺。
其實,無論年齡大小,每個人在社會中都被分配了自己的角色,例如學生、父母、上班族等,並被期許要扮演「稱職」,否則便是「失格」。cosplay也是一種「角色扮演」,但卻常被指責為是年輕人「逃避現實」的幼稚舉動。究竟cosplay和一般找尋理想角色典範的社會化動力,兩者有何差別呢?
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教授陸蓉之認為,人本來就具備模仿的本能,藉著模仿父母兄姐等角色典範,而逐漸社會化。而cosplay代表的,是一種「既非寫實、亦非抽象」的美學形式,年輕人藉著仿效,對現存的動漫角色進行「再創作」,表面上好像溢出了生活常軌,其實是順應了人類的模仿本能。
陸蓉之表示,社會應該對cosplay多些欣賞包容,少些大驚小怪。事實上現今國際藝壇裡,以動漫美學為主的潮流已經席捲全球,蔚為主流。藝術家如台灣的可樂王、洪東祿,日本的村上隆或奈良美智,以及中國的曹斐等人,都用卡通動漫或cosplay來做為藝術創作的素材,飽受好評。著名的女性攝影家Cindy Sherman及澤田知子(Tomoko Sawada),則用自拍方式,親身扮演各種通俗文化或日常生活裡的女性刻板印象,來質疑並批判父權社會對女性傳統角色的期望與箝制。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多啦A夢(小叮噹)、Keroro軍曹、皮卡丘這類走可愛路線的角色,雖然很受大眾歡迎,但因為角色不是人類,扮演時要從頭到腳包出造型,不但熱得要命,而且連臉都沒辦法「秀」出來,比較少人願意扮演。最常被cosplay的角色,還是熱門的動漫主角人物,尤其是「外貌至上」的美少年少女,一直是最受青睞的扮裝類型。
Nyssa說,會玩cosplay的人,一定都對扮裝的角色有著「至高無上的愛」。要是看到喜歡的角色被別人cos的很爛,情緒上很難一笑置之,反而會覺得偶像被「玷污」而無比憤怒。碰到這種情形,coser通常會冷冷地走到對方旁邊說:「你扮的很爛耶,認真點吧。」
cosplay裡的「性別越界」,更是個有趣的議題。理論上,角色扮演翻轉了一些日常生活裡的權力結構,給人一種逃逸出社會規範的感覺,但當這種扮裝遊戲牽涉到性別時,則產生很微妙的男女差異。
日本的卡漫傳統裡,一直有著陰柔俊美的男性角色傳統,很適合coser「女扮男裝」,表現其中維妙維肖、含蓄曖昧的美感。但反過來說,在cosplay圈裡想要男扮女裝,除了涉及身材、外貌、膚色等較難克服的「技術門檻」外,通常還需要比較陰柔俊美的男生主動參與,即便最後成果被圈內同好真心讚美,但只要被戴著有色眼鏡的外人看到,常馬上就會被咒罵「好像『人妖』喔!」
事實上玩cosplay的人,7成以上都是女生,男生居於絕對少數。小辰認為這和女生的成長文化裡,本來就有化妝打扮的傳統有關;相對而言,缺乏這種傳統、又崇尚陽剛氣息的男性成長文化,可能會讓男生覺得玩cosplay是件丟臉的事。
兔子認為cosplay活動,常出現非常特殊的男女分工場景,也就是扮裝的coser女性居多,但會場的遊客常以男生為主,他們不是忙著拍照「獵豔」,就是想來「把妹」。
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攝影者,常用偷窺式的眼光在會場四處獵影,不是只拍胸部,就是抱著意淫的目光取景,還曾有coser扮演護士的照片,被居心不良地貼到色情網站,加深了外界對cosplay的負面刻板印象。資深玩家希望,「觀者」與「被觀者」能互相尊重。
台灣的cosplay玩家,目前模仿的對象還是以「日系動漫」為主,偶爾有人會模仿好萊塢電影如《星際大戰》、《魔戒》、《星艦迷航記》的角色,但為數不多。由於本土動漫產業不發達,cosplayer玩家幾乎不會從自家作品裡尋找靈感,唯一的例外,或許是「霹靂布袋戲」。
霹靂布袋戲融合傳統與現代技法,風格大膽創新,劇情千奇百怪,甚至連外星人、吸血鬼都可以在劇裡登台,深受年輕人歡迎。只是布袋戲的文化門檻比較高,許多cosplay霹靂布袋戲的迷,都是中文系或戲劇系出身,可以踱著台步、搖著摺扇,唸出南腔北調的台詞,不徐不疾地唱出霹靂招牌曲的歌詞:「正無恆正,邪亦非邪,無邪不正,無正不邪。」他們,可說是最具本土精神的coser了。
日系卡漫掀起的「同人文化」,如今已是台灣重要的青少年次文化現象。左圖為漫畫展裡大排長龍的人潮,右圖為卡漫迷販售自創的作品。
隨著cosplay風行,動漫及戲劇業者現在也知道利用這股生猛有力的次文化為自己促銷助陣。譬如日本漫畫改編的少女電影《Nana》要上片時,片商就舉辦影片主角Nana的cosplay活動,在媒體曝光報導下炒熱話題。而市場的力量,逐漸讓cosplay被社會認可,並從「地下」走上「地上」。
但對動漫迷而言,cosplay究竟在他們生命中留下什麼?現在就讀大學的小辰說,cosplay代表一個「理想化的自我與世界觀」。這個理想世界永遠不可能實際存在,但藉著玩家漫長的準備與醞釀,得以短暫地從電視或漫畫中躍然眼前。如今的她,已經沒有辦法再從cosplay裡得到滿足,因為cosplay與實際世界的距離過於遙遠,「但至少,這是一個我曾做過的好夢,在裡面,我得到了快樂。」
cosplay資歷長達9年仍悠遊其中的Nyssa,也認為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目標,「但只要新奇感還在,能跟我現在的設計工作相輔相成,或許我會一直玩下去。」
有人會說cosplay的世界看似如夢似影,飄渺空虛,喧囂後有著卡漫迷不為人知的寂寞與疏離。但這個世界,卻也真實地銘刻了動漫迷努力活過、嘗試認真地留下些什麼的生命痕跡。而這股現象,背後的動力是什麼?Nyssa與兔子兩人,異口同聲地用現在年輕人的一句流行語答道:「一切,都是因為愛啊!」
玩家用數位相機互拍,再仔細檢查照片是否滿意,是cosplay聚會常見一景。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日系卡漫掀起的「同人文化」,如今已是台灣重要的青少年次文化現象。左圖為漫畫展裡大排長龍的人潮,右圖為卡漫迷販售自創的作品。
cosplay聚會裡,玩家正聚精會神地妝扮自己。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cosplay活動裡,玩家演得投入,獵影者拍得入神。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玩家會彼此分配扮演的卡漫角色,再集體現身,謂之「出團」。圖為日本漫畫《死神》(Bleach)的cosplay團照。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目前當紅的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是諸多卡漫迷爭相cosplay的對象。圖為coser「兔子」與友人精心打扮成劇中角色「夜神月」(白衣者)與「彌海砂」(黑衣者)的照片。
風起雲湧的「同人文化」背後,是年輕人對虛擬卡漫世界至高無上的愛。社會各界在論斷批判前,或許應先深入探討其文化及心理意涵。
在日益風行的cosplay活動裡,年輕人藉著與卡漫偶像「合為一體」來秀出創意與熱情。圖為2006年於台大小巨蛋舉行的同人誌書展場外聚會,大圖為電玩遊戲「王國之心」的角色洛克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