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疫情以來,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在FB上分享,去年抱在懷裡、愛笑的孫女,如今已蹣跚學步,跨出人生第一步,阿公卻因為國界關閉,只能透過視訊影像想念在加州的孫女。
「疫情還在迷霧中,還不知道終點在哪裡?」陳芳明說。但他也沒閒著,今年是他在政治大學授課最後一年,教學生涯的最後一門課是「台灣文學史」。九月中旬,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內,由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捐贈的「陳芳明書房」開幕,陳芳明把畢生近三萬冊的藏書捐贈出來,裡頭包括整套的黨外雜誌《美麗島》。「不要佔有,才能擁有。」陳芳明說,捐贈圖書館的書能得到妥善的照顧,圖書館員依照編目陳列,讓他查找資料方便,他就是窩在圖書館裡,才完成大部頭的《新台灣文學史》。
研究歷史出身的陳芳明,侃侃說起台灣日治時期的公共衛生系統。台灣原本是瘴癘之地,跟著日本殖民主義帶入的衛生觀念為台灣公衛打下基礎;殖民者當然不是為島國的人民著想,而是為了當權者的利益,台灣卻因之蒙利,「推動台灣新文化運動的賴和、蔣渭水都是醫生,這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近代知識份子,他們老早就有防疫的觀念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次的疫情,「2003年的SARS,台灣付出慘痛的代價,但是,我們記取了那次的教訓。台灣是個公民社會,公民社會最簡單的一個講法是:我要活下去,別人也要活下去,這就是共存、共感的概念。台灣這十數年來推動的民法修正、男女平權、同性婚姻,都是公民社會的體現。」日前,蔡英文總統獲選為美國《Time》雜誌2020百大影響力人物,陳芳明有感而發,在《蘋果日報》投書:「台灣被世界看見,是因為我們有健康的政治環境與社會環境。這不是蔡英文一個人的領導,而是全民都互相領導。蔡英文總統被看見,是因為全民的公民生活被看見。」
台灣的公民社會已經成熟了,從政府的機制到全民自主防疫,我們守住了疫情的防線,是台灣人能自豪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