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教育基金會舉辦「唐獎榮耀.十周年展」。(林格立攝)
成立於西元618年的「唐朝」,是人類歷史上文化璀璨的年代,多元民族的交融,東西文化的激盪,成就開放先進、兼容並蓄的盛世,其文化更影響周邊國家。
2012年由台灣企業家尹衍樑博士發起的「唐獎」設立在台灣,618成了唐獎的密碼,每兩年的6月18日,就是唐獎宣布得獎人的日子。唐獎考究21世紀人類所需要的智慧,遴選表彰對世界具有創新實質貢獻及影響力的成就者。
2022年,儘管Covid-19已肆虐全球近三年,唐獎教育基金會還是風雨無阻,宣告第五屆得獎者:永續發展獎得主是美國經濟學者傑佛瑞.薩克斯;生技醫藥獎頒給發現關鍵方法,開發mRNA疫苗的卡塔林.卡里科、德魯.魏斯曼及彼得.庫利斯等三人;漢學獎表彰長年研究中西藝術史的潔西卡.羅森;法治獎是亞太地區立憲工程的推動者,來自澳洲的雪柔.頌德絲獲獎。
直球對決21世紀的議題
兩年一屆的唐獎,是台灣第一座面對全球而設立的國際級學術獎,歷經十年的歲月到了第五屆,獎項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四大領域,從獎項的取徑解讀唐獎的立意,唐獎特別著重在「社會科學」領域的表彰。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解釋,「現在來到了21世紀,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已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所能解決,這當中『人』是很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永續發展」的議題除了藉助基礎科學的研究,「人」在社會中倡議、鼓動的角色更趨重要,才能使解方真正地落地實踐。「法治」則是論述一種遊戲規則,介乎人跟人,人跟社會、國家跟國家之間,為了讓世界能夠和平共存發展,法治是必要的存在。
而社會科學重視的多元互見,也與唐文化的多元融合精神相呼應。本屆的漢學得主潔西卡.羅森以藝術史與物質文化研究見長,從視覺藝術論述東西文化交融的脈絡,為無聲之物發聲,不同於以往得主多著重於思想與文字論述。第四屆得主王賡武,是出身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歷史學者,其從南方視角來理解中國歷史,提供不同以往中原的歷史觀點。第五屆法治獎得主雪柔.頌德絲是比較憲法研究的先驅,是推動亞太地區立憲的領航者,她主張憲法的研究方法應廣納百川,融合全世界的憲法經驗,不偏重對歐洲、北美的憲政經驗。去中心化的視角都扣合唐獎表彰創新、多元、融合的精神。
陳振川指出,唐獎得主的創新成就及社會實踐能提供21世紀課題解方。(林格立攝)
十年里程碑
十年五屆的唐獎,已達階段性的里程碑,唐獎教育基金會假中正紀念堂展覽廳舉辦「唐獎榮耀.十周年展」。陳振川表示:「剛好五屆可以做一次回顧,把五屆的成果串聯起來,可以看到唐獎的意義與對當今時局的呼應。」
以永續發展獎為例,第一屆頒給了挪威前總理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夫人,她在1987年提出「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為「永續發展」作了延續至今的定義,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重要國際協議,被尊為永續發展的教母。第五屆得主傑佛瑞.薩克斯,曾擔任過三屆聯合國秘書長的特別顧問,主持聯合國千禧年計畫,為推動聯合國八項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及接續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兩人皆戮力地球永續發展的未來,並為其投注生命能量。其他三屆得主,關注的面向從氣候暖化、能源,人與動物、環境關係,亦是當下最急迫的永續議題。
生技醫藥獎得主的研究主題也緊扣世界局勢,從第一屆到第四屆,得主是免疫療法、基因編輯、標靶治療到細胞激素等專深的研究者;第五屆的三位獲獎者,其發現關鍵的疫苗學觀念與方法,進而成功開發對抗Covid-19之mRNA疫苗,解救世上數以百萬的生命,他們十年磨一劍,投注數十年的歲月,為謀人類健康之信念,已成為經典的role model。
歷經十年,唐獎的時代意義逐漸顯著,其正面對決時代遭遇的各類議題,並提出解方,也是這獎項的特色,也一如陳振川常說:「唐獎是華人對世界的回饋。」
第五屆生技醫藥獎得主(左起):
卡塔林.卡里科、德魯.魏斯曼及彼得.庫利斯。
更深、更遠的影響
唐獎單項獎金高達新台幣5,000萬元,是國際間獎金最高的學術獎項,其中4,000萬元為獎勵得獎人,另要求1,000萬元投入相關研究的經費。這樣的安排與設計,更讓唐獎的影響能夠深入各領域角落。
「前面四屆,共有27位得主,有29個計畫執行中或已完成任務。」陳振川說。身為唐獎執行長,他總是不遠千里探訪各計畫的執行成果,「第一屆的永續環境獎得主布倫特蘭夫人將研究經費的半數獎金500萬元捐給肯亞地區Milgis Trust保育團體,用來保育大象。」為此他還親自飛到肯亞,了解大象與當地生態的關係,他解釋,當地的居民早年為了象牙利益獵殺大象,如今透過計畫建立監督機制,轉型成生態觀光,居民也因此更意識到永續保育的重要。
另外500萬元獎金,布倫特蘭夫人則捐助給台灣的國立成功大學,用此培育來自開發中國家、專研公共衛生領域的女性學者,讓她們來台灣與公衛領域、醫院、政府部門交流互動,回國後能為自己的國家貢獻所長。
第一屆法治獎得主南非人權鬥士奧比.薩克思,則是利用獎金成立「艾比薩克斯憲政與法治信託」(Albie Sachs Trust for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Rule of Law),記錄南非當年轉型正義的歷史細節,「這個資料要提供給全世界記住,這是很珍重、很特別的過程。」陳振川說。雖然至今南非社會諸多問題仍存在著,歷史傷口需要時間來撫平,但是南非人民與世人都需要記憶這段歷史。
唐獎教育基金會亦不遠千里邀請每一屆得獎者到台灣來領獎,並同時舉行大師論壇,與學界交流互動,更邀請得獎者到高中、大學演講,讓青年學者親炙大師的風采。陳振川說起許多場次學生的熱烈的響應,比如第二屆生技醫藥獎得主珍妮佛.道納,在北一女中訴說她如何從夏威夷離島偏鄉的小孩,經過努力與淬鍊,成為世界頂尖的女科學家。第三屆永續發展獎得主詹姆士‧漢森到師大附中與年輕學子的跨世代對談,呼籲年輕世代共同關注全球暖化的問題,站起來爭取自身權益、維護自己的世界。
歷屆都有獲獎人回贈基金會紀念禮物,這次也展示在唐獎十周年展中。看到第四屆永續發展獎得主珍.古德致贈了岡貝國家公園樹枝,是她第一次看見野生猩猩David Greybeard用來「釣」食白蟻的工具,從而在1960年發表黑猩猩有製造及使用工具的能力,對靈長類動物研究的開創性發現,重新定義人類與動物的關係,震撼科學界。
想像各個年輕的生命,在人生的路途上,受到某位大師的提點與鼓舞,或是親睹那曾在歷史現場扮演重要角色的物件,是何等珍貴的連結,唐獎把這些人、這些物件帶來台灣,讓台灣學子透過他們去認識全世界,啟發年輕人矢志追求卓越,為世界和平盡力。
第一屆永續環境獎得主布倫特蘭夫人捐助經費給肯亞地區Milgis Trust保育團體,保育大象。
第四屆法治獎得主NGO致贈由哥倫比亞婦女手工編織布,描述Dejusticia 15年來為人權辯護的紀錄,裡頭還藏有唐獎的故事。(林格立攝)
第三屆生技醫藥獎得主約翰.曼德森致贈其研發的癌症藥物爾必得舒藥劑。(林格立攝)
第三屆法治獎得主約瑟夫.拉茲贈送的英國紅陶茶壺組,運用英國的紅陶土,仿中國茶具製作三件古董,象徵東西文化的交流。(林格立攝)
台灣的唐獎,世界的唐獎
短短十年間,唐獎已在國際間建立知名度。唐獎十年的成果,得獎者跨越六大洲,33個國家,其中女性佔比約四分之一;更有得主再獲得諾貝爾獎肯定,如2014年生技醫藥獎得主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在2018年得到諾貝爾醫學獎。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則頒給了2016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伊曼紐.夏彭提耶和珍妮佛.道納,再為唐獎寫下里程碑。
唐獎如此成功的關鍵因素,陳振川分析,一要有具遠見的捐助者,二要有專業的評選委員會,唐獎委請中央研究院評選委員,並藉助其在國際學術的連結,唐獎獲得許多優秀學者的推介,使唐獎能從頂尖中再選出頂尖,其三是國際化的基金會運作,最後台灣在社會經濟、民主開放、科技發展已到相當水準,受到世界肯定,在世界各方面已有一定的位置了。也無怪乎,陳振川能自信地說:「唐獎讓世界了解台灣的成就,也讓台灣被世界看見。」
因疫情之故,第五屆大師論壇採線上直播及現場實體論壇模式,圖為法治獎得主雪柔.頌德絲參與線上分享。
唐獎證書採用水、地、風、火四大元素為視覺意象,隱喻四大獎項與人類生命、福祉休戚與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