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默默無「名」到「名」正言順
2016年,台大出版中心企劃的「台灣研究先行者系列」,出版由吳永華撰寫的《早田文藏: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2017年林試所邀請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大場秀章撰寫《早田文藏》,兩書分別從台灣視角和日本分類學家觀點,解析這位為台灣植物定名的早田文藏。
長年從事台灣自然史研究的吳永華,曾出版《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從歷史資料中爬梳,台灣因為《天津條約》開港以後,西方人藉由通商、職務之便,開始進入台灣採集,當時已有台灣的標本被收入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但是,「19世紀,西方人最高僅能到達海拔3,000英尺,換算沒有超過海拔1,000公尺,大概只有陽明山那麼高。」台灣是多山之島,最高點可到3,952公尺,高海拔區尚有一整片物種待採集發掘。1895年,日本領台,開始進行資源調查;初期山區進入不易,地勢高險,又有原住民據守。阿里山鐵路在1912年通車,山區要到1915年所謂的「五年理蕃計畫」結束才算安定。「山區的安全性,影響到植物採集者的行動。」吳永華解釋,日本對台灣山林的深入,也獨領了台灣物種的命名權。
早田文藏,1874年出生,新潟人,年少時就對植物展現極大的興趣。《早田文藏》作者大場秀章應林試所邀請來台時,曾與讀者分享他的分析,早田的雙親過世的早,經濟拮据,讓他必須在和服店謀生,工作需背負重物,也許被壓得頭低低的,因此看到地上的苔蘚,愈發被這小小的生命所吸引,進而想研究它。
早田從高中時期就嶄露對植物的興趣,1900年他初次到台灣採集,自此與台灣有切不斷的緣分。他就讀東京帝國大學時,已有大批台灣的標本被送往東京帝國大學,其師松村任三即是台灣植物研究的先驅,松村逕指派早田文藏負責台灣植物的研究。又因為總督府推動有用植物調查計畫,早田受聘負責分類與鑑定台灣植物。
他與一般窩在研究室的植物學家不同,他數次來台、深入山區,採集植物,因為他獨特的觀察力及對植物廣博的認識,讓早田每回入山,都能找到新種。記錄中到台灣的採集,地域更廣及南投巒大山、阿里山、恆春半島、澎湖、宜蘭太平山等地。
當時各國學術界對新物種的認識求知若渴,命名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於:「他(早田)幫台灣的植物物種放到世界植物分類系統的位置上。」林試所研究員兼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解釋。而根據吳永華的整理,早田命名的植物,或以福爾摩沙,或用台灣地名,是早田與台灣土地的記憶。他曾以99個台灣地名命名414筆新種植物,其中以阿里山及玉山次數最多。把台灣的名字寫入世界植物的系譜裡,「台灣」還曾是當時歐美植物界最亮眼的字眼之一。
而從1911年至1921年間,受台灣總督府支持,早田連續十年出版了十冊以英文與拉丁文撰述的《台灣植物圖譜》,共記載了170科、1,197屬、3,568種及79變種,更是將台灣植物推向了世界。
佛里剛自神學校畢業的神情,攝於1873年巴黎。(李瑞宗提供)
早田文藏發表命名的台灣植物超過1,600多種,把台灣的植物物種放到世界植物分類系統的位置上。
由早田命名,林試所典藏的台灣杉模式標本,極其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