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萬華,你心中浮現的印象是什麼?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古城舊景?信徒絡繹、香火繚繞的宗教聖地?抑或龍蛇雜處,處處藏有不可說秘密的神秘異境?
以上皆是,也以上皆非。事實上,萬華正處在一個新與舊拉鋸融合的轉捩點上,其中處處陷阱,一不小心就可能毀了這全台灣最具魅惑力的古城;同時也處處機會,「台北的京都」若能打造完成,將令世人驚豔!
有關萬華的詮釋與聯想種種,其複雜一如這古城的滄桑變遷,而即將打破國片影史近15年來紀錄,成為首部「純種」台片於農曆春節熱門檔次登場的電影《艋舺》,或許可提供更多想像的可能性。
西昌街青草巷(上)、大理街服飾商圈(下)、西園路一段佛具街(右頁)……,特色巷弄點出萬華風情,也見證傳統產業的興衰。
日前世居萬華、也擔任「剝皮寮」導覽義工的在地文史工作者黃適上,以「UPUP」為筆名,於去年11月在部落格發表一篇題為〈我為什麼反對電影《艋舺》?〉的文章,羅列該片從搭景造成古蹟破壞、強調幫派色情題材,強化萬華負面印象的污名化,以及市政府大舉補助該片400萬元,盼能透過電影行銷台北,卻未對題材審慎把關等「罪狀」。
文章一上線,隔日即登上報紙頭條,並引來各家電視新聞爭相報導,台北市副市長李永萍在鏡頭前嚴正地說,台灣是民主開放、享有言論自由的社會,北市府固然希望電影能發揮城市行銷的效益,「但絕不做內容審查,這是有別於中國的台灣驕傲!」
導演鈕承澤也回應,《艋舺》是劇情片而非紀錄片,觀眾應尊重電影工作者透過故事情節來表達理念的創作自由;製片李烈則在鏡頭前淡淡說道:「先看過電影再說吧。」
《艋舺》還未上映,影片裡的「真相」為何尚不可知,但該篇部落格文章卻在不到一個月內,突破上萬人次點閱,並引來近200則的熱烈留言回應。
支持該文論點者不在少數,認為《艋舺》一片對萬華早已灰頭土臉的形象,只是落井下石、雪上加霜。但也有網友表示,縱使影片以幫派、色情為題材,也是紀錄萬華曾經走過的歷史,甚或是現存族群群相的一環,若刻意忽視否定,不也是另一種扭曲、貶抑?
另有網友以義大利裔的美國導演柯波拉的《教父》、馬丁史柯西斯的《紐約黑幫》等經典名片,或是風靡香港的警匪片、古惑仔系列為例,強調非關地域、題材,「故事」才是電影創作的核心。
沸沸揚揚、眾說紛紜,「無論如何,透過此次事件讓更多人關心萬華,總是好事一件。」歷經網路論戰紛擾之後,黃適上緩緩說道。
甫於2009年底歡慶270週年的艋舺龍山寺,是萬華及北台灣居民的重要信仰中心。圖為寺慶時的普渡祈福放水燈遶境遊行。
進一步探問,目前的「萬華實相」究竟是什麼?是否真如多數人心中所想,在相對來說十分繁榮、新穎、現代化的東區商圈映襯下,萬華只是一個垂垂老矣、活力不再、早已被掃進城市記憶塵灰中的老舊社區?
在萬華大理街出生長大,也曾參與當地社區營造工作的輔大社會系副教授戴伯芬,分析萬華由鼎盛走向沒落的原因:
「艋舺」在平埔語中,指的是「獨木舟」──位於淡水河口的萬華,早年大型商船可直趨停泊,自清代起便因與大陸沿海貿易往來頻繁、萬商雲集而興旺,成為台北盆地各類大宗貨品(木材、茶葉、布匹等)的集散中心。
之後隨著淡水河淤積,以及較早移民至此的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排外情結嚴重,械鬥頻傳,也不願外商進駐,商業中心逐漸遷移至新興的大稻埕(今 大同區迪化街一帶)。
1895年後,因日本殖民政府將此地劃為「遊廓」,視為遊樂尋歡之地,又維持了好一陣子的市街繁華榮景。
光復後,傳統印刷和成衣製造批發成了萬華的兩大龍頭產業。印刷業發展的脈絡緊扣著戰後落腳於大理街的中國時報總社,在手工排版年代,有大量外發揀字排版、印製版面的需求,周邊小型印刷廠得以應運而生。
成衣業起源則是因早期台灣民眾生活窮困,許多人以外銷成衣廠的剩餘碎布拼接衣物,或車裁成童裝、內衣褲後再到市場販賣,後來發展成了整匹布加工、車製成衣。
約在1955年,從汕頭街、西園路到大理街一帶,因成衣價格便宜,吸引攤商大量批發,也引來多家加工廠聚集,加上近萬華車站的地利之便,至1980年代鼎盛時期,成衣店數一度高達一千多家。
但隨著80年代末期,台灣傳統製造業衰退、工廠外移,萬華成衣業榮景不再;而印刷數位化後,也讓中國時報無法像過去般提供大量工作機會。
戴伯芬表示,除了成衣、印刷業外移,過去圍繞北台灣信仰中心──龍山寺──發展的傳統金飾、嫁妝行、青草巷、佛具街,也都因為與現代民眾的生活斷裂脫節,以致乏人問津,日益沒落。
在生活樣貌、產業結構皆大幅轉變的情形下,消費者對服務業的需求劇增、經濟發展東移,加上新區包袱小,有更多可以整體規畫開發的空間,從忠孝東路SOGO段到信義計畫區,台北東區逐漸興起,萬華、大同等老區遂逐漸淡出台北人的活動範圍。
台北市萬華周邊地圖與著名景緻
而萬華幫派火併、色慾橫流的負面印象,又是從何時種下的?
萬華文史工作者、華西街「阿猜嬤」甜湯店第二代老闆柯得隆說,萬華的三教九流傳統一樣得追溯至清代,當時港口多船伕、工人出沒,在距碼頭不遠處、現今的華西街北段,酒家、娼寮漸次開張,成了北台灣最早的情色特區;也因早期巷弄在風水和防禦考量下,走向彎曲而狹隘,像人的肚腹凹入,因而得名「凹斗仔」。
日治時期承襲舊習,將此地劃為風化區,光復後更名為「寶斗里」,公私娼聚集,豔名遠播。而情色行業又常與地方幫派脫不了關係,從「圍事」、拉客,到煙酒毒等販賣利益,都與角頭勢力援引勾搭,盤根錯結,迄今難以打破。
舊厝新屋、老傳統新面貌,舊稱「艋舺」的台北市萬華區,正面臨軸線翻轉及文化傳承的新舊關卡。圖中黃色ㄇ型迴廊內即為「艋舺公園」,和龍山寺正面相對。
為了挽救頹勢,曾在萬華度過童年的總統馬英九,於1998年當選台北市長後,即編列1,500億元鉅額預算,針對大同、萬華兩區,擬定「翻轉軸線,再造西區」的都市更新計畫。
2000年研訂的「萬華區整體再發展計畫」中,將萬華依地區特色分為6個次生活圈,包括「西門中心商業區」、「龍山寺古風貌區」、「艋舺大道兩側地區」、「青年公園優質住宅區」、「加吶生活住宅區及河濱休閒區」等,針對街區需求,量身打造更新方針。
2006年郝龍斌接任台北市長後,以原有政策為基礎外,也推行「台北好好看計畫」,持續以鬆綁法令、提高行政效率等手段,協助西區快速推動都市再生。
檢視計畫推行迄今的成果,艋舺公園、紅樓及西門市場更新、萬華區行政中心、大理街服飾造街,到最近甫開放展覽的剝皮寮等,皆已陸續完工,而原為理教公所的萬華406號廣場、青年公園改造計畫等,則持續施工中。可以說,整個萬華區的「硬體」已大體翻新,在交通、照明、造景、綠美化方面直追東區,但萬華最具魅惑力、最獨特的「人」的氛圍,仍與東區大異其趣。
西昌街青草巷(上)、大理街服飾商圈(下)、西園路一段佛具街(右頁)……,特色巷弄點出萬華風情,也見證傳統產業的興衰。
然而,老城再造只是硬體更新嗎?軟體應該保留?還是需要跟進改造?軟、硬之間又將如何「速配」?尤其像萬華這樣一個歲月悠久的古城,實施都市再生計畫時,必然更為棘手,需全面考量地景、人文、歷史等因素。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米復國以1960年代的美國為例,當時如紐約、洛杉磯美國大城都面臨內城(downtown)衰敗、槍毒橫行、景氣蕭條、中產階級大量「撤離」至新興郊區等問題。美國政府認為應從改善寙陋住宅區下手,於是大規模鏟除低價老舊住宅、興建高樓,並一概套用樣板式的美化手段。
此種一律「夷平」的做法,乍看似乎奏效,城市在短時間內就改頭換面,變得美輪美奐。但內城高級化的結果,也使得更新區內的原有住戶,因不能負擔改變後的高地價與高物價,於是底層人口被流離排擠到都市更邊緣的地帶。
加上「掏空」舊內涵後,卻因為無法徹底扭轉舊形象、解決老問題,因此新產業與新人口也遲遲不願進駐,短暫榮景一瞬即逝。如此一來,不僅同樣問題一再上演,連原有的地區特色活力也一併被移除、永遠無法重現了。
這種都市更新方式,後來遭致龐大批評聲浪,如美國作家珍雅各的經典名著《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便是在剖析此一現象。
舊厝新屋、老傳統新面貌,舊稱「艋舺」的台北市萬華區,正面臨軸線翻轉及文化傳承的新舊關卡。圖中黃色ㄇ型迴廊內即為「艋舺公園」,和龍山寺正面相對。
戴伯芬也指出,「我們應該要先思考,都市更新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許多人聽到「都更」二字,眼睛一亮,只想到整批拆遷、容積獎勵、房價與地價飆漲、經濟發展…,但這真的是居民想要的嗎?
她以日本京都為例,京都同樣是歷史悠久、五味雜陳的古城,但在都更過程中,卻能盡力維護獨具風情、雅緻恬靜的巷弄文化。加上當地住民對人文土地的高度認同感,百年建築(如前身為小學的京都藝術中心、和樂庵民宿),和傳統老店(如專賣日式甜點的鍵善良房、七條甘春堂)都得以保留,更不用說具千年歷史的名勝清水寺,都成了鮮明的城市特色。
除了文化,還有心理面的困境。戴伯芬說,「1980年代讀北一女和2003年SARS爆發時,是我人生中最羞於承認自己出身萬華的兩個時刻!」菁英名校度過的青春期、SARS陰影下此區接連爆發的個案,都可映照萬華人或多或少曾面對的微妙心理狀態。
「而萬華人可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在地認同感?有自信地說出『我來自萬華』?」她提問道,萬華具豐富底蘊的傳統魅力、人情趣味,且位於市區交通網絡的中心點,但為什麼很多人置產時,仍寧可捧著大錢選擇偏遠而昂貴的大直、南港?
除了政府的公共建設及市政規劃,她呼籲,「如果能從在地住民開始,一步步建立起台北市民對萬華的浪漫想像,甚至營造出一種集體意識、一種共有的鄉愁記憶,或許才是最能讓萬華徹底復甦的契機!」
任何事情都有一體兩面,萬華的魅惑力密碼,藏身在龍山寺虔誠祝禱的香客身上,也在寺外群聚喧鬧的遊民身上;藏身在西門町光鮮時尚的電影街上,也在一街之隔的神秘紅樓周遭。趁著這「佇留」與「翻轉」並存的片刻,品味萬華,巡禮艋舺,此其時矣!
台北市萬華區人口結構表
1998年萬華區 | 2008年萬華區 | 2008年台北市全區 | |
人口數 | 209,780 | 190,361 | 2,662,923 |
人口密度(人 / 平方公里) | 23,698 | 21,504 | 9,650 |
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 | 7.6% | 21% | 31% |
平均家庭經常性收入(戶 / 元) | 1,216,463 | 1,276,492 | 1,634,795 |
平均房價(萬 / 坪) | 18.2 | 25.4 | 37.7 |
西昌街青草巷(上)、大理街服飾商圈(下)、西園路一段佛具街(右頁)……,特色巷弄點出萬華風情,也見證傳統產業的興衰。
甫於2009年底歡慶270週年的艋舺龍山寺,是萬華及北台灣居民的重要信仰中心。圖為寺慶時的普渡祈福放水燈遶境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