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賽走出低潮
沈彥汝一出生,一耳聽力就出現極重度障礙,另一耳是中重度障礙,直到三歲才叫出第一聲「媽媽」。對沈彥汝而言,戴著助聽器,因為常常聽不清楚,聲音變得更吵嘈,加上在意別人的眼光,讓她特別內向,不太敢開口說話。
小學五年級時,在曾是區運選手媽媽的鼓勵下,參加高雄獅湖國小的羽球隊,但是球打得好,卻被其他隊友排擠,讓原本內向的她,更不愛講話。
沈彥汝的媽媽王美青說,其實一開始並非為了奪標,只是想讓女兒藉由運動多與人互動。到了國中的體育班,發現因為她聽不見對方擊球的聲音,球來,她腳才出去,起步總是慢半拍,心裡擔心,卻不知道怎麼幫忙。
但對沈彥汝來說,不戴助聽器打球,可以專心運動,她用拚鬥的韌性,專注自己的跑動,逐漸摸索出變化多端的球路。
「我小時候不喜歡比賽,討厭為了贏一直打球。」2012年,沈彥汝代表國家到韓國參加聽障亞運。她說:「我發現自己可以代表聽障選手出國比賽,原來打球可以對國家有貢獻。」這項榮譽感成為她參加比賽的動機。
為了尋求更好的訓練,父母親決定將沈彥汝從高雄新莊高中轉學到台南新豐高中的體育班。轉學後,卻發現有連續二年無法代表學校出賽的規定條款,讓沈彥汝頓失目標,不知為何而打,常常自我懷疑,訓練是為了什麼?只是陷入低潮的沈彥汝,仍持續努力練球。
不過,雖然被限制代表學校參賽,但沒有禁止代表國家比賽,2015年,沈彥汝代表台灣聽障選手,到保加利亞參加「第一屆世界聽障青少年羽球錦標賽」及「第四屆世界聽障羽球錦標賽」。
一個多月的比賽,除了單打、女雙、混雙,還有團體賽,每天平均四至五場比賽,兩項賽事各二週的賽程,總共打了一百多場。「我在這些比賽中,沒有想別的事,愈打愈專注,打著打著,有時甚至忘了對手是誰。」沈彥汝說著說著,就笑了出來。
在成人聽障羽球的決賽時,遇到有「金剛芭比」稱號的明星球員Katrin Neudolt,縱使面對強敵壓境,專注追到最後一顆球的沈彥汝,拿到了兩個國際賽的單打金牌,創下中華台北聽障羽球代表隊個人雙料金牌的歷史紀錄。「這次的比賽讓我驚覺,原來我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對第一次打世界盃的沈彥汝來說,比賽讓她走出低潮,給予她打球的目標,繼續練下去。
沈彥汝與帕奧羽球選手方振宇為高中、大學同窗,在對打練習後,分析彼此球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