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得厲害
昔日在大學開課談蕨類,郭城孟笑說學生都說「覺得很累」,但是真正聽聞蕨類的故事後,又真是「蕨」得厲害。
說起蕨類,郭城孟總是不厭其煩地從盤古開天的源頭講起。地球約誕生於45億年前,直到了四億年前,森林才出現。蕨類是最早的維管束植物,是當時最厲害的植物,因此四億年前的森林都是蕨類,蕨類可以長到20~30公尺高。到了兩億年前,種子植物演化出來,第一個有種子的植物是松杉柏類,優勢的物種成了松杉柏;到了一億年前,開花植物成為主流,直至今日,森林都是闊葉林的天下。
但是可別小看蕨類了,蕨類仍努力在縫隙中生存。比如說在石壁、土地崩塌處,只靠少少的土壤活下去,或是想方設法儲存水分,必要的時候會斷尾求生。
站在台灣大學標本館的戶外廊道,郭城孟引我們抬頭看樹上的崖薑蕨(Pseudodrynaria coronans),「它不是『寄生,是『著生』,這代表物種所需的水分和養分都要自己想辦法。所以它環著樹幹生長一圈,像是設下路障一般,從樹幹上流下東西一定要留下過路財,有點像土匪一樣。」郭城孟笑著解釋。台灣巢蕨(Asplenium nidus)就是我們熟知的山蘇,則是著生在樹幹的一處,其葉片似瓦片層疊如一座鳥巢,收集從樹上掉下的樹葉和雨水,成為自己的養分。
而看向另一邊與膝同高的海南實蕨(Bolbitis subcordata),郭城孟翻起葉子,指著葉面末端小小的不定芽,當葉片延伸觸碰到地面的時候,芽會掉落就地長出一棵新的蕨。因此如果環境不好,蕨類可利用不定芽來移動,像會走路。
還有萬年松(Selaginella tamariscina),它的抗旱機制像變臉,當乾旱時,葉子會捲曲如枯死一般,等到雨水來時,又展開如新葉,故又有「九死還魂草」之稱。又如石葦(Pyrrosia lingua),葉表面為綠色,背面為銀褐色,當缺水時,葉子會由兩側向上捲曲,銀褐色可反射陽光,減少水分蒸發,遇乾旱時節,葉子會完全捲曲,更有甚者,就直接從關節脫落。
想入門蕨類,郭城孟建議可先從長在樹上、岩壁的蕨類著手,這些近代演化的蕨類,跳脫了地被層,在惡劣的環境更體現它們強悍的生存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