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的女性對「膠原蛋白」這一名詞應不陌生。膠原蛋白是人體組織如真皮、肌腱、韌帶、骨膜等的主要成分,具有促進傷口癒合與組織修復的功能;從動、植物身上萃取出來的膠原蛋白,可以廣泛應用在製藥、食品、美容保健、外科手術復原等方面。
在日本,由於養生保健風氣方興未艾,加上大量食用漁產的傳統,早從十多年前就積極投入「水產品」的膠原蛋白萃取技術。
台灣受到「東洋風」影響,近年也掀起一股「魚膠原蛋白」研發風潮,2004年,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率先開發出從台灣鯛的魚鱗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然而,真正將魚膠原蛋白成功「量產」並推向市場,靠的卻是草根業者自發性地統整資源。
在虱目魚最大產區的台南縣,以及鯛魚產業鏈最完整的雲林縣,就不約而同上演了點「鱗」成金的傳奇。他們的成績既奠定在養殖漁業精緻化的基礎上,也在試探台灣漁業的新藍海。
2007年,一片由台灣製造,號稱能同時達到抗皺、嫩白、修復、保濕效果的高價面膜(一片220元)問世,祕密武器是內含的「奈米級」膠原蛋白。更神奇的是,這項產品的關鍵原料「膠原蛋白胜月太」,竟是萃取自台南最大漁產虱目魚的魚鱗。
根據水試所研究,膠原蛋白對肌膚有益,但若萃取自牛、豬、雞等動物,可能因帶有人畜共通疾病如狂牛症、禽流感等,而有被感染的疑慮。相較之下,魚類病毒與人畜不共通,不必擔心魚膠原蛋白會誘發過敏,因此很適合應用在美容與保健產品中。
研發這款面膜的「星輝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位於台南縣新營市工業區內,產品還包括精華露、面霜等保養品及製成膠囊錠劑的保健食品。它的主原料虱目魚鱗,則來自距離該公司15公里處的北門鄉、座落在片片魚塭間的虱目魚加工廠「洽通公司」。 「洽通」第二代接班人陳俊丞說,魚鱗過去都是直接丟棄,或者磨成粉當做肥料,3年多前他為自家工廠的魚鱗覓得「商機」純屬偶然;一位兒時同窗在聊天時提到「家族內有位阿伯在找魚鱗,要研發膠原蛋白。」當時尚未返鄉接棒的他心想:「魚鱗我家多的是,而且還全程低溫處理,品質保證新鮮!」如今,具有HACCP國際水產認證的「洽通」加工廠,可以用魚鱗換取每公斤二十幾元的一筆小收入,附帶減少廢棄物的處理量。
美容保養品是高利潤產業,魚鱗膠原蛋白相關產品的市場前景雖好,但也有技術面及行銷面的問題待改進。
至於陳俊丞口中的同鄉「阿伯」,則是星輝生技總經理邱洋浩。現年62歲的邱洋浩,台南鹽水人,服務公務體系長達35年,曾任雲林縣教育局長及文化局長,5年前會投入生技產業,靠的是一連串機緣促成。
8年前,時任文化局長的他,原本再多待一年即可申請「退休」,卻因某次與時任農委會諮詢委員的農業專家洪靜聊起後WTO時代台灣農業的轉型挑戰,毅然決定回鄉跟漁民一同打拚「精緻漁業」的願景。
談吐溫文卻不失草根味、頗能與各色人交際應酬的邱洋浩,回顧當年的「換跑道」勇氣,憑的是職場歷練的資源統合能力,以及高師大化學系的知識背景,加上老家也有3甲鯛魚魚塭,相信自己總能做出貢獻。
豈知,新手上路不久還在摸索階段,就遇上了台灣鯛魚著名的「歐盟事件」;2003年,台灣鯛因為被歐盟檢驗出藥物殘留,出口受阻,收購價格從每台斤23元跌落將近一半,而台南縣的漁民相較於嘉義縣、雲林縣,因為沒有組織,當時只能任憑魚販壓低價格,損失更為慘重。
體會到組織漁民是當務之急,邱洋浩說服人脈廣大的飼料行老闆出面組織跨魚種的漁民合作社,自己擔任總幹事運籌帷幄,並且勤快地四處奔波串連,終於在2005年催生了「南瀛養殖生產合作社」。
台灣養殖漁業近年致力朝向精緻水產轉型,也開始涉足高附加價值的生技產業,例如從廢料魚鱗中萃取膠原蛋白,製成化妝品(左圖為林格立攝)。
合作社成立使得集體議價機制建立,魚價果然回穩,邱洋浩眼見組織運作穩定,決定交棒並轉戰生技產業。這一次,促成他二度換跑道的「貴人」,則是在合作社運作期間結識的食品業顧問、化工專家王東清。
年高7旬的王東清是台南市人,過去曾擔任味丹等食品大廠的研發部主任,從台南北門高中化學科教師退休後仍樂在研究,他與邱洋浩在合作社時期共同對魚膠原蛋白產生興趣,於是發心鑽研,方法是從日本學術網路上擷取二百多篇相關論文,自行整理出一套流程,再在實驗室中反覆試驗。
一般而言,魚鱗成份中50%為膠原蛋白,以往萃取方法為先以丙酮等有機溶劑脫去脂肪,再以酸性水溶液脫去灰粉,過濾得到粗膠原蛋白,但是時間長、作法繁複、安全性差。
相較於傳統的「酸鹼水解法」,星輝採取的是「酵素裂解法」,既對人體安全,且標榜能夠保持膠原蛋白的結構完整及生物活性。
邱洋浩說明,「日本學術論文最關鍵的know-how通常沒有講得很明白,不過流程、原理各家卻大同小異。」因此,他倆為了摸索最關鍵的「酵素裂解」過程(酵素配方影響分子切割結果),也曾3天3夜窩在實驗室,眼睛盯著實驗器皿不敢闔眼,只求確認要用哪一種酵素以及要放進多少份量。
美容保養品是高利潤產業,魚鱗膠原蛋白相關產品的市場前景雖好,但也有技術面及行銷面的問題待改進。
至於捨鯛魚而選擇虱目魚魚鱗的理由,除了虱目魚是台南縣最大漁產外,更因虱目魚養殖過程鮮少添加抗生素,加上採取「混養法」的魚塭,不需使用化學藥劑就能靠著池中魚、蝦、藻類混養形成微生態系,自然達成水質穩定,因此「虱目魚可說是目前找得到最安全的膠原蛋白來源,」邱洋浩自信滿滿地說。
就這樣,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實驗,終於從虱目魚魚鱗中萃取出分子量「奈米級」的膠原蛋白,經屏東科技大學檢驗顯示,純度介於96.62∼98%之間,優於水試所研發的95%,平均分子量則小至1,000道耳吞(Daltons,分子量越小越容易吸收),相較於坊間膠原蛋白產品平均3,000道耳吞的分子量,利用率更高。
邱洋浩解釋,引以為傲的「全球最高純度」,乃是透過「嚴加控管製程」(包括去灰粉、去脂肪等前端處理,到濃縮、乾燥、過濾等後端作業)以及「許多環節都有獨創的關鍵技術」,但對研發細節他是三緘其口,直稱是「機密」。
邱洋浩(左)與表妹一家人集資創立生技公司,並與台南虱目魚養殖業者結盟,希望打造頂級膠原蛋白。
研發有了初步成果,接著就是籌組公司、為「量產」階段做準備。雖然沒有鉅資可以從國外購買現成設備,幸運的是,邱洋浩所需的人才就在家族裡:護校畢業的表妹李金美擁有行政管理資歷及營養學專長,她的夫婿則有機械系背景,過去長期替家族企業的遊樂場設計機械設備,如今夫妻擔任正、副董事長,也親自投入研發。
有意思的是,李金美又把腦筋動到具有美國Strayer大學管理學碩士的兒子曾伊淞頭上。三十出頭的曾伊淞渾身散發都會紳士氣息,他笑說自己是因為「看不過去家中老ㄟ年紀這麼大了,還這麼忙,」才不甘不願地放棄百萬年薪的IC設計公司工作回家幫忙;2年來,他從不習慣農村作息、「每晚到台南市喝酒解悶到清晨」,漸漸萌生出「自己創業」的充實感。
曾伊淞回憶,公司成立之初曾替研發主任王東清買了一輛車,以方便他往返台南市家中與新營工廠,沒想到日日熬夜的王主任竟然開車開到半夜撞上安全島,還會在大年初一打來要求工廠開門讓他繼續實驗,眾人為了兼顧老先生的「人身安全」與「興趣」,最後只得在他的台南家中設置一間實驗室。
群策群力下,星輝生技每月平均量產2公噸的膠原蛋白胜月太,雖然有自創品牌,卻也同時以代工模式對其他國內化妝品或保健品廠商輸出「關鍵原料」,後者也是目前公司主要獲利來源。邱洋浩希望未來能廣招伯樂、也有信心研發出更有競爭力的醫療級的產品(例如可用在人工皮膚等生醫材料)。
另一方面,心繫漁業發展的他,也正規劃把台南縣虱目魚產業從養殖、飼料供應、加工、銷售、到產品開發都垂直整合,其中關鍵一環是以契作方式輔導漁民採取「有機養殖」,如此一來,既能保障漁民收益,也落實環境保護,更為末端產品提昇價值。
漁村囝仔王益豐以家族事業的台灣鯛加工廠作為產業升級核心,不僅成功打進國際市場通路,也積極拓展魚鱗生技版圖。
無獨有偶地,就在台南的虱目魚鱗大翻身之際,素有「風頭水尾」之稱、環境艱險的雲林縣口湖鄉,也在同一時期發現了「垃圾變黃金」的秘密,從而嘉惠漁村生計,差別在於使用的原料是鯛魚的魚鱗,而靈魂人物則是一位年僅30歲的口湖囝仔、也是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操盤手的王益豐。
身為長子、家族三代從事養殖業的王益豐,從小就跟著父親在魚塭或加工廠幫忙。高三那年,他已經坐在家族會議裡跟長輩們平起平坐,商議鯛魚產業如何應變養殖技術外移中國、外銷市場萎縮的困局。當時,王益豐力主團結合作、投入精緻水產,他建議家族將設於崙東村的鯛魚加工廠升級為專業廠,以為產品加值。
1997年,以王家為首的四十多家鯛魚養殖戶籌組的「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正式掛牌運作。2002年,加工廠取得HACCP國際水產認證,接著又取得CAS農產品檢驗標章,社員也在積極網羅下,擴張至二百多戶,遍布在雲、嘉、南縣,養殖總面積超過2,300公頃,約涵蓋全台25%的鯛魚養殖戶。
2005年,甫從大葉大學食品科技系畢業的王益豐返鄉接手家業,首要任務就是持續利用品質優勢拓展國際市場,並思考「如何將整尾魚利用得淋漓盡致」。
王益豐解釋,鯛魚加工產品中最高價的部位是兩片生魚片、 一塊魚下巴,其他可加值產品如燒烤魚肚、烤魚皮。這些產品都能按部就班擴張生產線,唯有魚鱗的「再利用」是經過不斷摸索試驗與一連串「機運」促成。
邱洋浩(左)與表妹一家人集資創立生技公司,並與台南虱目魚養殖業者結盟,希望打造頂級膠原蛋白。
過去王益豐就觀察到,作業人員在分解魚體時,常因為沒有立刻清洗,而被魚鱗沾黏住皮膚,得用點力才摳得下,直到某次從水產試驗所人員口中得知,原來魚鱗中富含膠原蛋白,具有高度開發價值。
經人介紹,王益豐先是找上成功大學研究發展基金會合作,雖然成功以「酵素裂解法」萃取出膠原蛋白,卻始終無法提升品質與純度。
就在研發膠著之際,一家日本保健食品公司EMUCO主動找上門,原來這家日商的社長早在十多年前就投入研發魚膠原蛋白萃取技術,風聞口湖合作社的漁獲穩定且品質優良,希望向合作社購買魚鱗,豈知王益豐堅持不賣,經過數回洽談與現場考察,這位日商被口湖合作社的苦幹精神感動,終於同意技術合作,條件卻是必需對技術「完全保密」,且不可對外販售。
雖然日商與王益豐簽訂的是純代工,也就是在口湖萃取膠原蛋白原液後,再將原液輸往日本製成保健食品銷售,然而,一年下來單是這項代工,也為口湖合作社帶來接近1億元的利潤,魚鱗消耗量高達一年200公噸!
2009年初,王益豐甫取得該日商同意挪用5%的膠原蛋白原料開發自有保養品品牌,產品才推出就獲得農委會「2009年十大神農獎」的殊榮(獲獎理由是「發展精緻漁業養殖」、「開發國際市場通路」及「拓展生技新產品」3項),得獎後媒體採訪不斷,眾人對這位「史上最年輕的神農獎得主」都刮目相看,魚鱗膠原蛋白系列產品的訂單也如雪片般飛來。如今王益豐不需擔憂產品的銷路,堅持走直銷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魚鱗生技產品的營業額也直逼水產品的營收。
回首一路走來的甘苦,王益豐感謝父執輩在養殖業上無怨無悔的投入,尤其十多年前面對時勢移轉,當同行紛紛出走大陸、尋求致富捷徑時,家族卻能不顧旁人冷嘲熱諷堅持根留故鄉,進而冒著風險拿出上千萬投資加工廠,才能做到如今以專業加工廠為事業核心,帶動周邊產業包括魚苗繁殖、飼料供應到產品開發等各環節的健全發展。
這位家鄉人稱「鯛魚王子」的晚輩,看在長輩眼裡盡是驕傲,因為他的身體力行已為雲林創造了根留漁村的契機。
傳統「下腳料」魚鱗可以轉化為保養品原料,魚皮則可再製成天然透氣的鞋墊。
然而,近幾年紅火的生技化妝品及保健食品,雖然讓傳統漁業找到轉型之路,但似乎也有一窩蜂投入的現象,不少人想問,含有膠原蛋白的化妝、保健產品真如廣告所宣傳的那麼神奇?
日本化妝品專家就曾批評,即使分子量再小,魚膠原蛋白與人體內的膠原蛋白仍是完全不同的物質,以之添加在化妝保養品裡,號稱美白或修復的功效多屬「迷思」,充其量只有和介面活性劑相當的保濕作用。
前屏科大水產養殖檢驗服務中心創辦人、現任美和科技大學學術副校長陳景川指出,膠原蛋白的優劣與否、尤其要能提升為醫療級,最重要的判準乃是能否保持「分子的構形與生理活性」,而非一味追求分子量的極小化意義不大。
其次,業者也有不願說明關鍵萃取技術而無法博取信任,或是公司規模太小、無品牌行銷而打不進通路等問題;傳統漁業能否真正跨入高技術門檻的生技業,仍有段距離。
但從樂觀面看來,台灣的養殖漁業人才濟濟、精益求精,點「鱗」成金的傳奇絕非偶然,相信未來的漁業轉型仍會持續突破,且讓我們對「魚鱗奇蹟」拭目以待。
台灣養殖漁業近年致力朝向精緻水產轉型,也開始涉足高附加價值的生技產業,例如從廢料魚鱗中萃取膠原蛋白,製成化妝品(左圖為林格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