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

台灣與捷克,新篇章

台灣與捷克,新篇章

捷克駐台代表史坦格的台灣紀行

文‧蘇俐穎  圖‧林格立

2024 7月

出於姊妹市的情誼,台北市立動物園致贈給捷克布拉格動物園的一對穿山甲,在去(2023)年順利在捷克誕下小穿山甲,成為歐洲繁殖穿山甲的首例。

對於務實的捷克駐台代表史坦格(David Steinke)來說,他在台灣所學到的一項功課即是,對未知、民俗、傳統信仰抱持一份敬虔的心。而這「不尋常」的徵兆,對他而言,是祝福,也是暗喻,代表了即將邁向30年的台、捷友誼,在眾多面向上開花結果。

不同於多數捷克人的外冷內熱,在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求學,也曾在紐約、倫敦、巴黎等地工作,旅居過不同國家的史坦格分外熱情又開朗。他說,他的亞洲處女行起始於2015年,地點就在台灣。

現代與傳統的並存

「那時的第一印象讓人非常深刻,也很興奮,但和後來在這邊生活的感覺,很不一樣。」公務相當繁忙的他,盡可能地把握機會進行文化觀察。

這名異鄉人,喜歡蛋餅、小籠包等庶民美食,甚至還在YouTube影片上公開讚美茶葉蛋,「味道很簡單但美味,這是台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他也喜歡芒果、鳳梨、百香果等熱帶水果,更盛讚台灣的溫泉資源,「你們真的是溫泉大國。捷克也有溫泉,但我們更習慣直接喝溫泉水。」

不過,在史坦格眼中,台灣最富特色的地方在於,現代與傳統、高科技與民俗文化的共存,「這樣鮮明的特色,是我在其他國家時沒有遇見過的。」

他舉例如,高鐵,時常搭著高鐵往返在台灣各地的他,白天參訪的是領航全球的先進半導體工廠,晚上卻行走在人潮川流、富庶民活力的夜市,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

個性務實的他,也訝異於傳統文化、宗教信仰在台灣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人們不僅重視節慶傳統禮俗,平日若遇到逆境或迷惘,也習慣到廟裡求神問卜,或者尋求慰藉;另外,台灣人的家庭關係往往相當緊密,種種文化差異都在他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個性開朗又幽默的史坦格,在台灣總能有一段美好的遇見。

饒富美感的史坦格,來台後不忘上建國花市為新居添購植栽。

生活在藝文之都

至於許多的西方人都相當傾心的台灣高山,「但必須說,我不是喜歡健行的那種人。」即便因為辦公與居住地都在信義區,地利之便的緣故,他也去了象山不下五、六次,但他半開玩笑地說:「我覺得已經很足夠了。」

他尤其欽佩台灣人對於健康養生的重視,倘若在早晨走在信義路上,他說,自己總會見到公園裡作晨間運動的長輩,「台灣人總是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了10~20歲,我很佩服大家對於健康的重視。」史坦格說。

比起戶外運動,他更陶醉於各式各樣的藝文活動。深富古典音樂素養的他,尤其喜愛捷克音樂家楊納傑克(Leoš Janáček)的作品,還能對米蘭.昆德拉、赫拉巴爾等捷克作家的小說細節信手拈來,他也相當醉心於當代藝術,有人私底下稱他是「能看得見美的人」。

而當史坦格初來乍到台北,他不忘上建國花市採購植物,妝點新居。他也喜愛流連於藝廊或美術館,翻新老廠房作為藝文空間的華山與松菸,是他尤其喜愛的景點。

另外,他也不忘去兩廳院聆聽他最喜歡的古典音樂演出,好比近年曾在台演出的布拉格愛樂管弦樂團,「這對在外地辛勤工作的我來說,是一大獎勵。」史坦格說。

隨著台、捷交流日趨熱絡,捷克在台灣的能見度也日益提昇。圖為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參加在華山舉辦的「2024年歐洲節」。(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提供)

民主進程,讓彼此惺惺相惜

「我在很多場合遇到台灣官員,他們常對我說,20年前,我們到布拉格度蜜月,家中第一個孩子也是拜蜜月之賜。」史坦格分享起工作時的趣聞,這樣的事件也無形說明了台灣與捷克的淵源。

自從1993年,捷克在台設立代表處,至今超過30年,「穩固」,絕對足以用來形容兩國的連結。史坦格說:「台灣與捷克的連結並不是新的、時髦的,也不是忽高忽低、起伏不定的。它有一條明確的軌跡,朝著合作延伸而去,並且加深各方面的發展。」

目前,捷克政府把台灣列為亞洲區域的「優先夥伴」,各領域的互動,在近年日趨熱絡。外交關係的正式破冰,可追溯到疫情前的2018年,由捷克市正式與台北市締結姊妹市。2020年,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布拉格市市長賀吉普(Zdeněk Hřib)等人率90人代表團訪台;翌年,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亦帶團回訪。

2023年,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再度率160人以上之訪團來台。訪團規模之龐大,包括官方、產業、學術、教育等領域的人士,對於台灣或捷克,都是空前絕後。

民間部分,捷克是台灣人度蜜月的首選地之一;企業家郭台銘將鴻海集團的歐洲總部設立在捷克,並不惜鉅資買下古堡;文青必讀的卡夫卡、米蘭‧昆德拉與赫拉巴爾,都是捷克作家;蔡依林唱紅了〈布拉格廣場〉;更別提,網球選手謝淑薇與捷克選手史翠可娃(Barbora Strýcová)多次組成女子雙打,在職業賽事中屢屢奪冠。而捷克籍譯者白蓮娜(Pavlína Krámská)與插畫家湯瑪士‧瑞杰可(Tomáš Řízek)在台灣創辦麋鹿出版社,將台灣文學翻譯成捷克文出版……等等。可以說,台灣與捷克,雖然距離遙遠,文化背景也相去甚遙,卻無損兩國對於彼此伸出友誼的手。

但為何是台灣?又為何是捷克?最關鍵因素在於,歷史背景與民主體制的相似性,「台灣與捷克,幾乎在同時代由專制走向民主,」史坦格談到,台灣歷經1980年代的黨外運動與解嚴,並在1996年首次公民直選總統;而捷克(當時為捷克斯洛伐克)則在1989年歷經和平的天鵝絨革命,轉型為民主國家,並在1990年舉辦首次民主選舉。

史坦格有一份由他所精選給外國人,「可以觸及捷克靈魂」的書單,當中包含了一本《無權力者的權力》,作者是前捷克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作為捷克首任民選總統,哈維爾在生前致力推動捷克的民主化運動,因其背景、理念相似,與台灣首任民選總統李登輝,兩人生前相當友好,互動熱絡。

「台灣人與捷克人,都會記得從專制過渡到民主的這段經歷。因此,人們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也知道個人在實現自由與民主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一切都不是憑空而來,是必須為之奮鬥的,這也是兩國連結非常牢固的理由。」史坦格熱忱非常地說。

台、捷近年交流熱絡,圖為國立台灣文學館與捷克文學館簽署合作交流備忘錄。(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經多年談判,華航終於正式開闢「台北—布拉格」直航,也是台灣目前唯一直飛捷克的航空公司。首航時,華航董事長謝世謙(中)、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史坦格(右2)齊聚慶祝。(中華航空提供)

積極促成台、捷交流合作的史坦格。

台、捷交流現況

可謂揭開新頁的台捷關係,不論官方或民間,雙邊的交流如火如荼。

去年兩國才陸續簽署多份合作備忘錄,協助烏克蘭在淨水處理設施與電氣共生能源系統,以及烏東醫療照護體系等項目的重建。

全球積極爭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台灣與捷克也已著手推動G2G層級的多項合作,包括今年將會在捷克第二大城布爾諾成立半導體聯合高級研究中心。

去年7月,歷經多年斡旋談判,華航宣布台北、布拉格直航,至今將滿週年。大力媒合此事的史坦格分外開心,他表示,捷克代表處預計將舉辦盛大文化活動以資慶祝,且適逢7月3日是出生於布拉格的卡夫卡誕辰,「我們將會帶來多位捷克作家的訊息來台,尤其希望介紹卡夫卡給台灣年輕朋友們認識。」他說。

今年10月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上,也將有捷克館的一席之地。

並且,因捷克國家博物館早已與故宮博物院、台灣博物館締結為姊妹館,今年度,台博館將舉辦「捷克城堡與古堡特展」。史坦格更表示,他正積極協商,安排故宮的國寶級文物到捷克國家博物館展出,「這不僅可以讓捷克人欣賞,中歐國家的人們都能一睹風采。」

史坦格半開玩笑地說,他多數的工作日總是繁忙且無趣,但是,在鄰近象山的住處,居然日日都有同一對小鳥,到陽台上曼妙吟唱,「就算我再怎麼理性,都覺得肯定有些神奇的事情在發生,」他發揮了捷克人獨有的幽默如是說:「我總是很幸運,也許是牠們為我帶來了好運。」可以期待,在他的積極促成之下,兩國之間能有更多的「好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