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

流行新浪潮

流行新浪潮

烏克麗麗瘋

文‧劉嫈楓  圖‧金宏澔

2013 3月

烏克麗麗熱賣暢銷,意外地振興台灣樂器傳統產業。冠弦吉他社第二代接班人陳敬芳(中),繼承父親手藝,堅持24道製作工序,嚴格把關品質,也帶動起雲林水林鄉的觀光產業。

外型近似吉他、擁有4條弦線的可愛樂器烏克麗麗,近年來風行台灣,不僅讓偶像劇明星、當紅歌手和一般民眾愛不釋手;它所颳起的旋風式熱潮,也意外讓雲林縣水林鄉的傳統樂器產業,重新獲得矚目。

近來,漫步台北街頭,總會看見高掛薩克斯風、吉他的樂器行櫥窗,紛紛擺出一把把塗繪粉藍、粉綠艷麗色彩的烏克麗麗,吸引路人的目光。

去年中,風靡全台灣的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戲中男主角李大仁苦於無法傾訴情意,端坐陽台,獨自彈奏烏克麗麗的身影,讓不少觀眾跟著揪心著急。隨著劇中畫面傳送,更讓這把長度不到100公分,音色質樸的樂器,人氣快速竄升,成為2012年爆紅商品之一。

因為手感舒服和學習門檻低,讓不少大人和小孩迷上烏克麗麗,快樂彈唱。

我們都愛烏克麗麗!

當紅歌手周杰倫也以烏克麗麗為名創作一首新歌,收錄於最新專輯《十二新作》。伴隨他獨特的咬字風格,俏皮地唱起:「穿花襯衫要配上一把烏克麗麗,不然看起來會像流氓兄弟,穿西裝要記得帶個帶個女伴,不然看起來會像泊車小弟……。」這首充滿夏威夷風情的輕快情歌,描述女孩的美麗、溫柔宛如烏克麗麗,充分表現出周董的幽默感。

其實,烏克麗麗並非去年才開始流行。2010年簡單生活音樂節,當歌迷如癡如醉,跟著創作歌手陳綺貞的清揚歌聲,一幕幕勾起內心回憶時,從舞台上傳來的伴奏樂音正是烏克麗麗。

場景一轉,頂著西瓜皮造型,向來以黑色膠框眼鏡、一襲T恤短褲出現在歌迷眼前的文青歌手盧廣仲,竟然也在電視廣告裡,一邊賣起義大利麵,一邊彈奏烏克麗麗。

兒童電視頻道MOMO親子台,也特闢兒童教學節目《牛奶與麗麗》,由主持人拿著可愛的烏克麗麗,唱唱跳跳,教導小朋友學習彈奏兒歌〈捕魚歌〉、〈兩隻老虎〉。

在視頻網站Youtube輸入「烏克麗麗」4個字,結果出現一萬五千多筆搜尋結果,世界各地的音樂達人錄製各式各樣的教學內容,各自扮演音樂老師的角色,從基本的按指、樂理從頭教起,傳達自彈自奏的快樂。國內的社區大學也紛紛開設課程,讓銀髮族走入教室,彈撥烏克麗麗琴弦,跟著年輕人,一起彈彈唱唱。

烏克麗麗熱賣暢銷,意外地振興台灣樂器傳統產業。冠弦吉他社第二代接班人陳敬芳(中),繼承父親手藝,堅持24道製作工序,嚴格把關品質,也帶動起雲林水林鄉的觀光產業。

歷史長達百年的流行樂器

這波在全球吹起的烏克麗麗風,讓許多人誤以為它是近期才出現的新樂器;事實上,它的歷史已有百年。

源自葡萄牙的烏克麗麗,18世紀末,隨著三位葡萄牙籍樂器工匠移居傳入夏威夷,並以葡萄牙四弦樂器Cavaquinho為原型,改良而成。由於表演時,彈奏者的手指須快速在指板上滑動、按音,因而被夏威夷居民取名為「烏克麗麗」,意為「跳躍的跳蚤」。

這把外來樂器深受夏威夷王室和平民的喜愛。直到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首度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展覽會期間,烏克麗麗的魅力才快速在美國本土蔓延開來,傳統樂器大廠Gibson、Martin等品牌,也先後加入生產烏克麗麗的行列。1960年代,烏克麗麗曾經一度式微;直到2008年,歐美等國才又重燃熱潮。

至於烏克麗麗與台灣的淵源,則要追溯至民國50年代,駐台美軍將美式流行文化傳入台灣,掀起一陣吉他熱。當時台灣樂器行中,總會見到一、兩把烏克麗麗的蹤影。「但早年的樂器行,多把烏克麗麗當成店內裝飾,沒有人拿來彈奏,做工不如現在精緻,彈一彈,弦鈕還會鬆掉,」學習吉他長達二十多年的功學社音樂中心教師沈睦恆說。

因為手感舒服和學習門檻低,讓不少大人和小孩迷上烏克麗麗,快樂彈唱。

由配角躍升為主角

由於流行文化的推波助瀾,烏克麗麗的角色也從昔日的配角,一躍為主角。平日也在師大商圈酒吧Oldie & Goodie組團表演的沈睦恆表示,烏克麗麗弦數只有4根,難以演奏複雜的樂曲,過去都被當成輔助樂器,現在已可見到烏克麗麗成為表演重心。

烏克麗麗因外型、發音結構以及製作過程近似吉他,有「小吉他」之稱,但仔細比對,兩者仍有不少差異。首先,吉他的琴弦比烏克麗麗多2根。其次,安裝尼龍弦的烏克麗麗流瀉出的音色聽來溫暖舒服,但不若穿上鋼弦的吉他音調清亮;尼龍弦質地柔軟,因此彈奏烏克麗麗時,手感較為舒服,不像彈奏鋼弦吉他時,容易感到疼痛。

一般而言,烏克麗麗的尺寸介於21~26吋(約53~66公分),體積遠小於38~41吋(約97~105公分)的吉他。長度的落差,讓烏克麗麗按指音階的指板長度,足足較吉他少了一半以上,琴格較少的烏克麗麗,自然更適合彈奏編曲簡單的樂曲。正因為體積小巧、手感舒服,學習門檻不高,許多不具演奏經驗的大人和小孩,都選擇以這把樂器開啟音樂生涯。

沈睦恆表示,許多人認為烏克麗麗風是因簡單好學,但主因應是價格便宜、取得方便。

以鋼琴為例,鋼琴一台動輒數萬元以上,烏克麗麗僅需600~5,000元,就算小朋友不想學習,家長也不會覺得心疼,而工作繁忙的上班族,也足以負擔。

功學社音樂中心音教發展課課長周慈雯表示,目前6~13歲的孩童與二、三十歲的成年上班族,是學習烏克麗麗的兩大族群。2009年開始,功學社烏克麗麗班學員即由300人,增長至2012年的1,000名。

2011年功學社年銷售近4,000把烏克麗麗,去年銷售總數大幅成長一倍,賣出近8,000把。

因為手感舒服和學習門檻低,讓不少大人和小孩迷上烏克麗麗,快樂彈唱。

傳統產業再復興

烏克麗麗的流行熱潮,更意外振興台灣的傳統樂器產業。

吉他的主要生產國,從最初的美國,一路歷經日本、韓國,最後轉移至台灣。1970及1980年代,包括日商山葉、本土品牌雅歌樂器皆在高雄設立工廠,生產吉他等樂器,外銷國外市場。鼎盛時期,高雄地區年產400萬支吉他。直到1990年代中期,樂器產業出走後,才逐漸沒落。

製作吉他、烏克麗麗年資長達三十多年的雲林水林鄉冠弦吉他樂器社創辦人陳國明,原是吉他批發商,因為生意往來,認識雅歌樂器吉他師傅,學會製作技術。陳國明的吉他生涯,從銷售端跨足製造端,開設店鋪自產自銷。後來因為無法同時兼顧生產、銷售工作,他捨棄批發業務,專注生產吉他。1980年代,成立員工規模約20人的小型工廠。

1990年代前後,台灣經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勞力、生產成本上揚,紡織、製鞋等傳統產業紛紛外移大陸、越南等地,冠弦也難逃衝擊,訂單下滑。選擇根留台灣的陳國明,輾轉遷移於高雄、嘉義、雲林三地,尋找租金便宜的廠房。最後,陳國明舉家遷回雲林,落腳家鄉水林。

「人家是孟母三遷,我們家的工廠是七遷,」今年35歲的冠弦第二代接班人陳敬芳說。而現在,則由父子倆一內一外共同支撐著冠弦。

既能愉悅歡樂彈唱,又能悠揚傳遞情感的烏克麗麗,已成為一把深入大眾生活的平民樂器。

24道工序的平價樂器

由於烏克麗麗熱賣,去年起,冠弦的生產重心漸漸轉移至烏克麗麗,但即使烏克麗麗琴身較小,琴弦少了兩根,製作過程一樣繁複。烏克麗麗的製作結構,包含琴頭、琴頸、琴身與琴弦4大部分;製作流程從進料、選材、裁切、打磨、上漆、風乾至最後調音,共需24道工序。

「但這只是標準流程,要達到最後的出貨標準,工序至少超過一、兩百個步驟。」陳敬芳說,製作烏克麗麗琴身最重要的側板,必須先軟化,再放至特定框架內,等待數日定型;而黏合時,必須視天氣與濕度變化,再決定蔭乾時間。每一道步驟都馬虎不得,一旦躁進,影響烏克麗麗的外型結構,可能必須耗上數倍的時間成本復原。

冠弦製造的烏克麗麗,價位介於新台幣600元至數千元之間,一般大眾都購買得起。將烏克麗麗交到客人手中前,陳國明與陳敬芳父子倆更會嚴格把關,親自彈撥每根琴弦,耳朵貼近琴身,一邊微調弦鈕,一邊聆聽音準是否偏誤,仔細調校,才算完成最後成品。

幾年前,陳國明生病,體力大不如前,冠弦不再以外銷為主力業務,轉以國內中盤批發商、樂器行為客戶。去年,烏克麗麗風潮席捲,根留台灣、苦撐經營的冠弦終於鹹魚翻身,重新獲得矚目。

透過媒體報導,不少客人主動來電訂購,或是慕名造訪,冠弦也成為水林的新興觀光地標。水林鄉公所甚至為冠弦特製指示路標,引導客人前往。往日以番薯農產著名的水林,如今又多了一項在地特色。

去年11月,水林舉辦全國第一屆烏克麗麗嘉年華音樂比賽,吸引三、四百名愛好者齊聚,小至5歲孩童,長至七旬老翁紛紛參賽,演奏〈歡樂年華〉、〈高山青〉等多首歌曲,鄉公所希望趁此將水林打造為烏克麗麗的新故鄉。

烏克麗麗熱賣暢銷,意外地振興台灣樂器傳統產業。冠弦吉他社第二代接班人陳敬芳(中),繼承父親手藝,堅持24道製作工序,嚴格把關品質,也帶動起雲林水林鄉的觀光產業。

流行一窩蜂,熱潮來得快去得快

然而,歷經去年的暢銷,讓不少競爭者爭相加入市場,部分產地不在台灣的廠商,甚至打上台灣製造的字樣,造成產品品質良莠不齊的現象。

陳敬芳因而憂心,熱潮退去後,有多少人願意購買烏克麗麗。與其一窩蜂地趕搭流行,他寧可希望消費者基於學習心態來購買,才能讓熱潮轉化為實質的產業發展。

功學社旗下的雙燕樂器COMBO發展課課長楊昇霖則樂觀看待。他認為,烏克麗麗爆紅後,已擴大消費者對這項樂器的認識,即使未來市場冷卻,這群學會烏克麗麗的忠誠愛好者,仍將是穩定客源。

有人說,如果想找一種陪伴身邊的樂器,烏克麗麗一定是最佳選擇,因為它只有4條弦、兩個8度音階,入門快、成就感高,既能抒發感傷情懷,又能表達歡樂愉悅心情,難怪它能擄獲大人小孩的心,成為一把最貼近大眾生活的平民樂器。

因為手感舒服和學習門檻低,讓不少大人和小孩迷上烏克麗麗,快樂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