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食,美則美矣,卻「養在深閨人未識」,需要妝點打扮及媒人引介,始能站上舞台吸引國際目光。
為此,新聞局在2011年11月底推出一個「台灣美食文化網」,以多語言(中英日法西)介紹並推廣台灣的飲食文化;經濟部商業司計畫建立統一的菜餚英譯名,做為觀光客的點菜參考。台灣美食國際化,已跨出第一步。
《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則說:「沒有一種愛比對美食的愛好更真誠。」
對美食的愛好不僅沒有國界,近年更成為文化輸出與國際推廣的主流。
有鑑於泰、韓、日、馬等鄰國,紛紛設立推動機構,強力向外推介食材與連鎖餐廳,2010年,行政院擬定「台灣美食國際化行動計畫」,編列4年11億元經費,欲將台灣美食推上國際舞台。
經濟部商業司成立「美食國際化推動小組」,從「在地國際化」與「國際當地化」兩方面著手推動;新聞局與美國紐約「吳博得製作公司」合作攝製台灣專題電視節目,並製作《品味台灣》紀錄片行銷宣傳。
交通部觀光局2009年的統計顯示,台灣美食已是吸引觀光客來台的最大賣點。
什麼才是自己滿意、外國友人也喜歡的美食呢?台灣美食要走上國際舞台,這是一個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近年台灣餐飲業發展蓬勃,經濟部統計,2010年台灣的餐飲業者已達十萬二千多家,創下3,500億台幣的年營業額,較前一年成長7.12%。
眼看因緣俱足,台北市政府計畫於2012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希望能成為全球第4個「美食之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下有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城市網絡3大主題活動。其中「創意城市網絡」有文學、電影、音樂、設計等7種不同創意城市稱號,美食之都是其中之一。
不同稱號有不同的標準,申請美食之都必須符合8大指標,包括:在城市中心有高度發達的美食行業、活動積極的美食機構、大量傳統的餐廳和廚師、本國特有的傳統烹飪配料,依然留存當地烹飪訣竅、方式和方法,傳統食品市場和食品產業,以及舉辦過美食節、烹飪比賽和相關活動等等。
相較於亞洲第一個取得「美食之都」名號、以麻辣著稱的成都;以及另外兩個都市──哥倫比亞的亞波帕楊(烹飪手法、器皿為其特色)、瑞典的厄司特松德(綠色食品、咖啡館),台灣美食由於種類眾多且風味各異,不容易找到鮮明的特色。
而在上海、北京、福州、新加坡、香港、東京、大阪等都有意申請的強敵環伺下,台灣如何脫穎而出呢?
經過美食專家及業者的初步分類,台灣美食大致可區分為:融合中華、台菜、台式海鮮、客家菜、原民味、台灣小吃及甜點飲品等7大類。但究竟要以何者為強打?哪些最具有國際賣相?
小籠包上的18個縐摺,代表的是對工序和品質的執著。
近年台灣的小吃、夜市聞名遐邇,加上《一頁台北》、《雞排英雄》等以夜市為背景的電影推波助瀾,夜市已成為觀光客來台必訪的「景點」。但小吃雖具有在地性和親切性,推上國際卻又精緻度不足。
經濟部商業司曾在2007年進行過一次「外國人台灣美食排行榜」票選活動。由觀光局、外貿協會和專家學者推薦27道小吃、34道桌菜,第一輪由台灣民眾透過網路票選出10種小吃、15道桌菜,再邀請來台就學和從商的外籍人士試吃票選。結果最後勝選的小吃前3名為蚵仔煎、珍珠奶茶與鹽酥雞;桌菜前3名則為菜脯蛋、宮保雞丁與蔥爆牛肉。國人最愛的五更腸旺、佛跳牆,或因材料中有豬血及豬內臟,不得外籍人士青睞。
菜脯蛋拿下第一名,可能跌破許多台灣人的眼鏡,但採訪美食十餘年的聯合報記者陳靜宜卻認為,有「台灣披薩」之稱的菜脯蛋,不僅有台灣味,還可以用來評斷台菜餐廳的好壞。「這道有媽媽味的家常菜,常讓異鄉遊子吃到掉下思鄉淚,」菜脯蛋講求外酥內嫩,菜脯分布均勻且香脆,「一家台菜餐廳如果菜脯蛋做不好,後面的大菜也就無須太期待了。」
雞仔豬肚鱉、百合烏魚子、三峽海明蝦,咖哩炒膏蟳,位於101大樓85層的「101食藝軒」(左圖),走高檔台菜路線,顧面子也顧裡子。《欣葉心、台菜情》賽尚出版提供。
菜脯蛋,有台灣情,台灣味。只是,若說它是台灣美食的代表,卻又顯得掛一漏萬,滿地遺珠。
美食國際化聯誼會會長陳飛龍表示,台灣美食比比皆是,甲魚湯、滷肉飯、櫻花蝦鮭魚炒飯、薑母鴨……,在他看來,有機會登上國際美食排行榜的菜至少有20道。
如何挑選台灣主打的美食,確實讓人傷透腦筋。
美食評論家梁幼祥表示,美食的定義分狹義和廣義兩種。舉凡自己喜歡,但別人不一定能接受的,屬於狹義的美食。像蚵仔煎,台灣人覺得美味,但有些老外受不了,認為它「黏呼呼的像鼻涕一樣!」
廣義的美食,則是無論老中青,自己人、外國人都覺得好吃的食物,例如鼎泰豐,不僅台灣人愛吃,外國人也讚不絕口。
「我們的當務之急是要發展出國際都認同的美食,不能一直在內部沾沾自喜,敝帚自珍,」梁幼祥提醒。
「不要一廂情願,自己認為好吃的,別人不一定能接受,」美食家胡天蘭指出,外國人到中國餐館永遠都要點甜酸肉,如糖醋排骨,因為這是他們喜歡的口味。
美食作家韓良露的看法亦同,她認為,大部分的美食可以本土化,但若想以食物與世界溝通,就得讓一些台灣美食會說國際語言,「台灣的食物,可以說台語,說普通話,但有的恐怕要會說英語才行。」
以小吃來說,媒體記者常被招待去吃觀光夜市,但因缺乏統整與相關資訊,常常亂吃一氣,有烤肉串,也有沙威馬;吃完滷味,再吃大阪燒,最終還是搞不清楚哪些才是台灣小吃。
雞仔豬肚鱉、百合烏魚子、三峽海明蝦,咖哩炒膏蟳,位於101大樓85層的「101食藝軒」(左圖),走高檔台菜路線,顧面子也顧裡子。《欣葉心、台菜情》賽尚出版提供。
一直以來,台灣美食的譯名始終沒有統一過,「意譯的菜名看起來沒有身世,沒有面目,」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說,國際通用的方法是音譯,像日本的壽司,全世界都通用,「正名」後的台菜才會有台灣自己的味道。
換句話說,台灣美食要國際化,就要先學會說國際語言。
韓良露為文分析,最近登上CNN旅遊網站全球美食排行榜的多是方便的速食,如泰國的馬沙文咖哩、日本的壽司等,且多為口味已經調整、美化、規格化的區域美食代表,受歡迎程度也與觀光客的旅遊體驗有關。
身兼聯合國美食之都──四川成都美食大使的梁幼祥舉成都為例,四川以麻辣著稱,但為了符合國際的口味,也必須調整,食物不能再像過去那麼油、鹹、辣、麻。
口味或許可以為迎合大眾而稍作調整,但文化底蘊卻一定要保留。而哪些是台灣美食國際化中必須保留的文化內涵?
葉怡蘭認為,台菜料理的基本概念是:菜要一整鍋大火熱炒、魚要一整條去蒸,才有味道。白飯是主食,菜用來配飯,因此中菜不適合一道一道上,應整桌擺滿豐盛的菜餚,「這才是台菜不能或忘、最迷人的本質!」
梁幼祥則認為,老食材加上新作法,既不失傳統,又能變身國際美食。他以豆腐與牛肉來比喻,雖然牛肉價格比豆腐貴,但在他眼中,豆腐才是真正有歷史、有文化、平易近人又健康的食材。只要賦予它新的生命,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例如用宜蘭的番鴨汁去煨豆腐,不是更有味!」
香氣四溢的肉臊澆在熱騰騰的白飯上,滷〈魯〉肉飯是最道地的台灣味。圖為鬍鬚張魯肉飯。
推廣台灣美食,觀光客是最直接的行銷對象。
從來台觀光客多數只認同台灣小吃來看,我們似乎尚未善盡地主之責。青青餐廳總經理施建發(阿發師)以競爭激烈、團費太低的大陸團為例指出,旅行業為節省經費,幾乎都提供陽春的「旅遊餐」,無怪乎來台陸客多半留下:「台灣沒有什麼好吃的!」或「只有小吃還行!」的印象。
美食家胡天蘭指出,引進國際名品店,才能吸引更多觀光客來台,「台菜做得再好,如果沒有高級西餐廳,外國人還是不會來。」外國人吃兩天台菜就會開始想念家鄉菜了,我們要懂得尊重人家的風味,提供各種完善的服務。
除了建立觀光客的口碑之外,胡天蘭建議政府,多獎勵民間餐飲或食品業者邀請國際上具有公信力、影響力的廚藝家、美食家及媒體來台,藉由他們的媒介,將台灣美食面貌傳播出去。
雞仔豬肚鱉、百合烏魚子、三峽海明蝦,咖哩炒膏蟳,位於101大樓85層的「101食藝軒」(左圖),走高檔台菜路線,顧面子也顧裡子。《欣葉心、台菜情》賽尚出版提供。
美食國際化,一方面由內部本土做起,另一方面則是要走出去行銷。
「出國比賽,大家才發現台灣料理的厲害。」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施建發認為,推廣台灣的美食應該打團體戰,而不是個人戰。近年台灣廚師開始走出去,頻頻組團去參加國際廚藝比賽。2004年,阿發師率團去新加坡比賽,一舉拿下總冠軍。
幾度受觀光局、僑委會邀請到國外大展廚藝的阿發師說,在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辦桌那次,席開50桌,共有十幾位各國大使受邀前來品嚐台菜,宣傳成效斐然。
除了官方遴聘美食餐飲專家赴海外宣揚台菜之美,民間業者跨足海外市場,更是擴張台菜版圖最有效的方式。
繼台灣美食品牌「鼎泰豐」登陸之後,欣葉也在6年前赴北京設點展業,賣起頂級台菜。
欣葉執行董事李鴻鈞指出,北京欣葉的菜色有65%與台灣欣葉相同,口味也是道地的台灣味。為求口味道地,所用的醬料都要從台灣進口,因為只有台灣的沙茶醬、廣達香肉醬、醬油、紅蔥頭、哈哈豆瓣醬、豆腐乳,才能做出台灣特有味道。
只是,大陸人口味一般比台灣重,在台灣覺得剛好,北京民眾則覺得無味,為此,欣葉內部慎重其事地開會商討,最後決定,保留台菜的原味,再另外增添兩種沾醬,讓客人自行調配。
比起泰國在海外已有一萬二千多家餐廳,韓國已有上萬家餐廳,要讓台灣美食國際化,一定要有主力產品的概念。韓良露強調,不要只是一味形容台菜多好吃,而是要用國際語言告訴觀光客,來台灣,這些美食絕對不能錯過!有了主打的美食,在觀光客的記憶味蕾中留下深刻印象,再申請美食之都,或登上國際美食排行榜,都不是難題了。
雞仔豬肚鱉、百合烏魚子、三峽海明蝦,咖哩炒膏蟳,位於101大樓85層的「101食藝軒」(左圖),走高檔台菜路線,顧面子也顧裡子。《欣葉心、台菜情》賽尚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