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取代人工,效率與效益兼具
但真正鼓勵農民繼續擴大有機耕種面積的重要誘因,是農機取代人工。有機種植不能灑除草劑,如何因應「春風吹又生」的雜草?宣大平說,1990年代的農民只能「挲草」(so-tsháu),後來建議農民購買日本的水田動力除草機,但是旱田沒有除草機。
以大豆種植為例,光是徒手拔幾分地的雜草或用鐮刀除草,就讓想要跨進有機種植農民退避三舍。還有選豆也是一件苦差事,小農買不起上百萬元的選豆機,只能用眼睛、徒手挑豆,總是挑到眼睛挩窗(thuah-thang)。
花蓮農改場所幸自行開發旱田除草機,農民坐在除草機上,一次可以「耙」四個溝,斬草除根,立竿見影;接著開發只要六萬元的「大豆跑步機」,就像人的跑步機一樣,鋁帶式的設計,可以篩出大、小粒徑的豆子,還可以過濾出有雜質的壞豆。以前要花兩星期徒手選豆,大豆放到跑步機「跑一跑」,二小時即可完成「選豆」作業。
花蓮的大豆種植面積在政策的鼓勵與農機的助跑下,從原先只有幾公頃的種植面積增加至600公頃;而且有機大豆種植面積就占了300公頃。
起初是因為農友生產成本太高,單單每公斤生產成本高達50元以上,多管齊下後,現每公斤生產成本降至10元左右。楊大吉認為,針對效率與效益解決農友的痛點,是成功的主因。
150種有機認證的作物,目前已出版約30-40種的有機種植聖經。有位從來沒有種過大豆的農民,自稱「照本宣科」,從選種、施肥,到病蟲害防治的資材,就可以把大豆種得很好。
有機種植的稻米更是青出於藍。2024年台灣稻米達人選拔,僅限取得產銷履歷、有機驗證、或友善環境耕種者才能參選,吸引811位農友參選,最後入選20組所種的稻米香Q彈牙,可見農友控肥技術與栽培技術優良。
研究稻米出身的宣大平更推薦,宜蘭縣五結鄉的夢田越光米,並非抗病抗蟲的品種,但農民仍能採取有機栽種,並且回銷日本。
花蓮農改場自行研發的大豆選別機每小時可選別完成250公斤以上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