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政大書城台南店盛大開幕,書店立面的形象牆是台南前輩作家葉石濤「以文學的美麗想像,散步一座老城市」的字句。
2010年當政大書城師大店收攤時,不少愛書人唏噓不已;愛書人的眼淚讓負責人李銘輝備感壓力,他默默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政大書城的招牌繼續掛出來。李銘輝實現了他的諾言,從台北、高雄、花蓮,到台南,政大書城的規模一家比一家大,夢想也越來越開闊。
投身出版業近40年,專注買書、賣書,經營書店的他,曾經負債上億,處於21世紀「虛擬強過實體」的數位時代,開書店還能賺錢嗎?李銘輝為什麼敢逆勢操作?
李銘輝書店人生的第一章,其實是一個悲慘故事的開端。
20年前,38歲的李銘輝以黎銘圖書公司副理的身分頂下台北木柵政治大學校園裡的圖書消費合作社,也就是政大人習稱的政大書城。
他清楚記得,那天是12月25日,街上唱著聖誕老公公進城了的歡樂頌,但聖誕老人送給李銘輝的黑色大禮,卻是讓他遭人設陷跳票,苦吞近千萬元的債務。
不畏景氣低迷,政大書城負責人李銘輝(中)與他的兒子,致力為出版業和愛書人打造一方書香園地。圖為今年7月新開幕的台南店。
江湖多凶險,老闆才沒當幾天,李銘輝就負債累累,為了應付這個幾乎讓他一夜白頭的困境,往後一年他幾乎夜夜不成眠,他厲行撙節支出,不請店員,自己和老婆輪流顧店。
由於債台高築,李銘輝不得不採取有別於一般圖書業開票周轉逾4個月的交易模式,他以「現金交易」,因此爭取到5~10%不等的進書折扣,他把利潤直接回饋給學生和愛書人,也不介意消費者只看不買,把書店當圖書館閒逛,政大書城「折扣書店」的名號不徑而走。
就這樣一點一滴,分期付款逐月還錢,3年後他償清所有債務,贏得同業尊稱一聲「輝哥」,政大書城的營運也步上正軌。這番經驗讓李銘輝悟出他的「輝哥語錄」第一條:「男人啊,最好在45歲以前,還有力氣再拚一場的時候跌倒。」
田庄孩子出身的李銘輝,16歲國中畢業,就揮別故鄉彰化到台北打拚,他喜歡念書,但因必須負擔家計,只能放棄升學,找到在黎銘圖書公司捆書和送書的工作。
此後,書就是李銘輝的命運,很有生意頭腦的他模模糊糊地從發想、醞釀到成形,一步步架構出他的創業故事──開書店。
然而,才起步經營第一家書店就被債務追著跑的痛苦經驗,也讓李銘輝日後都有凡事先想一步的危機感。
寬敞的空間、精緻溫潤的原木桌椅,悠閒的看書、選書,書店已是台灣的人文風景之一。
李銘輝讓政大書城從賠錢貨變成金雞母,但他也擔心這間校園店面隨時會被人拿走,因此有了「買厝開店」的想法;他對抗書店微薄利潤的資本,就是在房地產低迷的時候,大膽出手置產。
1998年出版業景氣大好,李銘輝就選擇進駐當時攤販密集的師大商圈,隨後南京西路衣蝶百貨斜對面的南西店、羅斯福路台電大樓對面的地下樓和南台灣高雄都高掛起綠底白字的「政大書城」招牌;最高峰時,政大、師大、南西3家店一年的營業額有1.4億元。
2005年政大店的經營合約到期時,當時環境尚好,李銘輝選擇離開校園溫暖的懷抱,另起戰場。不料短短3年,閱讀世代的目光即從書本轉到行動裝置上,客層一向穩定的師大店,業績也開始大幅下滑15%,載浮載沉於虧損邊緣。大台北的實體書店競爭慘烈,到處都看得到書,讀者看完後再到網路上低價訂購,重慶南路書街凋零,政大書城折扣書店的策略也不再具競爭力。
另一方面,台北房價又因寸土寸金加上人為炒作,一再飆升,位在黃金地段的師大店與南西店,如果不開書店,轉收租金,李銘輝大可過著逍遙快活的神仙日子。但這不是李銘輝要的人生,他不敢想像實體書店一家一家消失的台灣。
經過仔細評估,為了止血,2007年他賣掉南西店,2010年又賣掉師大店;一直困擾於停車問題的高雄河堤店也接著鳴金收兵。其中師大店的熄燈最是讓愛書人不勝唏噓,因為失去了政大書城的師大商圈,等於失去唯一的人文風景與地標。有人開罵,認定李銘輝是為了賣房子而收掉書店,利字擺中間。
政大書城以折扣優惠著稱,圖為台南店日前舉辦的曬書節活動。李銘輝也計畫將一樓空間改造成藝文中心,開放讓在地的藝文團體使用。
「書店真的是經營不下去了,」李銘輝一再解釋。其實賣掉師大店的同時,他已經開始思考實體書店的未來。
當師大店宣布結束營業,李銘輝未見告別的落寞,反倒很興奮的談起宜蘭和花蓮。
他轉而放眼全台,認為鄉鎮型中小書店已經被超商、學校通路取代,文具、參考書的生意直直落;一線城市的書店又遭連鎖系統鎖喉,所以能夠養得起書店的,只有二線城市二線區域。
他在宜蘭和花蓮之間猶疑,最後選擇了花蓮,並且採取了不同於以往的複合式經營,這是李銘輝書店人生的一大轉折。
不過一年時間,花蓮中山路上、花蓮高商對面,一座樓高5層,樓板面積加總起來有千坪之大的政大書城就挺立在面前。
李銘輝是懂文化的生意人,或者說,是懂生意的文化人,這年頭似乎不可能靠書店賺錢,在商言商,當他找到花蓮這塊建地時,已經開始想像一個類似於「小誠品」的政大書城。
除了斥資1.8億元超過預算數千萬元這件事之外,落成後的政大書城與李銘輝的想像大致相符,他把一樓租給便利商店,二樓租給文具行,三樓做書店,四、五樓開民宿,採異業結盟的複合式經營策略,並推出買書送住宿的套餐方案;老主顧的買書金額只要累積到2,000元,就可以到花蓮免費住民宿一晚,以帶動花蓮的觀光。套裝童書甚至拆掉封膜,讓大人小孩儘量翻、儘量看。
花蓮店的營收亮麗,以軍公教為主的人口結構讓它「沒有一天賠錢」,童書銷量更衝上所有書種的冠軍,因為沒有人做起來的地方,就表示沒有人跟他競爭。花蓮人歡呼,終於有家像樣的書店了。
李銘輝改變了花蓮的文化地景,在這舉辦的新書發表會經常爆滿;而花蓮的山海景觀也改變了李銘輝,他打包花東交接處,巴哥浪船屋的稻米,送給好友,更認養多位蘭嶼的孩童。
一如他所說,離台北越遠,越看見台灣的美,台灣的希望。每當有人抱怨景氣低迷,他就送上一句:「低迷,是你們這些沒有志氣的人在講的。」
閱讀打開心窗,擁抱寬闊的人生。跨出台北的政大書城,將以餐廳、民宿等複合式經營,與讀者見面。
熟識李銘輝的人都知道,這位帶有江湖豪氣的台灣歐吉桑極端關注國家大事,誰唱衰台灣,他就和誰辯論一、兩小時。
「台灣優先」是李銘輝的核心思想,思想化為行動,則是做有益於台灣的事,開書店就是其一。他的台灣不等於台北,他的台灣是宜蘭的一家地方餐廳,嘉義的柳丁園、台東的有機稻田和花蓮的移民村,「真正的台灣不在台北。」
這也衍生出他對「台北天龍人」的不滿,十多年來從北到南趴趴走,頻頻來往於台9線、台11線,把高鐵當公車搭,他的書店列車慢慢開出台北,第一站是高雄、接著是花蓮,一路尋找一座讓政大書城開花的城市,現在又落地於台南。
「這是一座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好地方。」前輩作家葉石濤如此定義台南。台南在地人王美霞在《台南的樣子》一書中也說:「台南人,是落地的種子,一枝草一點露,就要努力長成美美的樣子。」
李銘輝的台南故事要從台86線快速道路說起,從仁德高鐵站經86線到市區,第一眼看到的是十鼓文化園區的高直煙囪;接著就會經過台南企業家許文龍捐出20億元打造,並貢獻出畢生收藏的大都會博物館。
台南人的文化和氣魄,讓李銘輝心頭震動,但黏住他的台南氣味豈止於此?
當他鑽進中西區巷弄,第一個感覺便是這裡太像台北的延平北路、迪化街和西門町了。台北西門町曾枯死於鐵路未曾更新,但捷運地下化後軸心翻轉,再活一次。
當李銘輝來到台南西門路,站在地主無力維修而封鎖的舊延平戲院大樓,也就是日據時代的宮古座原址面前,想像力開始奔馳了;他想像這裡有一間書店,有表演空間,前後不過三天,他就決定要讓這棟大樓復活。
中西區五條港區域曾有3大毒瘤,一是一個失敗的地下街計畫,被斬斷成殘破大街的海安路;二是被列為危樓的合作大樓;三就是舊延平戲院,台南第一座以閥式基礎蓋成的建物。
不畏景氣低迷,政大書城負責人李銘輝(中)與他的兒子,致力為出版業和愛書人打造一方書香園地。圖為今年7月新開幕的台南店。
如今風流雲變,海安路在藝術家杜昭賢登高一呼下,透過藝術造街的力量,起死回生,每個月約有15萬名觀光客到藍晒圖、隨光呼吸、怪獸茶坊等文創街區慢遊。而合作大樓業已由政府接管,強制拆除。
當李銘輝出手整合舊延平戲院大樓86名持分人,買下大樓一樓和地下樓855坪,等於為台南市政府解決了最後一顆毒瘤。僅以一年時間,李銘輝修樑補柱,翻土插秧,又「種」出一畝文字的田,知識與感情的林。
花蓮沒有誠品,但誠品已在台南深耕多年,李銘輝是如何看待這個競爭者?出版景氣似乎沒有好轉的跡象,李銘輝難道不憂心?
「做什麼事情都是看自己,不是看對手,」李銘輝說,他不擔心政大書城被拿來和其他書店比較,因為「每一家書店都有它的靈魂」。
「台灣現在需要的是鼓舞,而不是批判,人與人之間的埋怨是最愚昧的。」他腦中想的是「利他共生」,跳脫自利自私,做有益於他人,有益於台灣的事,大家一起在這塊土地上生存,彼此鼓勵。
接下來,他會整修一樓,並開放給藝文團體免費使用,再慢慢等待時機,買下延平戲院大樓2至12層樓,規劃成一棟有餐廳、有民宿、頂樓利用太陽能板蓄電的節能大樓,一定得要這麼大才裝得下他的夢想。
時代走到這裡,當單一書店已經無利可圖,李銘輝的看法是,台灣應該有由企業、財團投資的書店大約三百家,採取複合式經營,文化部門也應想辦法刺激民眾買書。
「譬如把國民旅遊卡換成圖書禮券,這樣就有十幾億元的活水注入實體書店。政府不要害怕圖利,因為圖利圖書業者就是圖利人民,」他說。
對於「未來書店實驗工程」,他滿懷希望,夢想使人偉大,李銘輝已經開始想像一個有政大書城的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