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自2009年起推動國際青年大使交流計畫,遴選國內大專院校學生前往邦交國及友好國家訪問,透過交流及訪演,展現台灣青年的友善與關懷,在國際舞台上,累積友誼與信任。
今年獲選的160位青年大使們,共分成10個訪問團,分別訪問了35個國家、41個城市,進行了超過150場的表演,足跡遍佈五大洲,在各地媒體及社群引起廣泛迴響。
代表台灣,壯遊新天地
為了突破語言、文化的隔閡,青年大使們將台灣的種種魅力,融合在一場90分鐘的表演裡,將台灣的風景地貌、宗教信仰與多元文化,呈現給世界各地的觀眾。
在這一場名為「壯遊新天地」的表演中,學生們結合芭蕾、京劇、雜技和現代舞的身體表演方式,搭配吉他、古箏、二胡、打擊樂器等音樂,展現了台灣的原住民、閩南、信仰文化和夜市、美食、台灣製造商品等台灣特色,加上青年獨有的創意元素,打造出一場內容超豐富的歌舞劇。
只見台上電音三太子、宋江陣與原住民戰舞同台獻技,陣頭與嘻哈交錯演出,有辣妹熱舞,也有客家民謠,夜光扯鈴與花槍翻飛;台灣的多元文化緊密交織在這場表演中。
看見台上身段精彩的學生,不禁懷疑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原來在每個分團裡,都大概有3位來自表演專科的學生,他們負責高難度的肢體表演及編排,並幫助非表演科系的同學進入狀況。
「完成這場表演,就像是奇蹟一樣,不可置信。」國立台灣戲曲學院畢業、來自亞太一團的林願敏說,她花了8年苦練的功夫,他們卻只有21天可以練習。對其他同學來說,這3個星期是名副其實的魔鬼訓練,每天重複劈腿、拉筋、翻滾、體能訓練,因為90分鐘的表演,需要每個人身心都有一定的強度才能完成。
「這場秀不僅讓世界認識台灣,也讓台灣的孩子認識自己。」今年的舞台總導演于善敏說,這群孩子的認真感動了她,她則以自己多年在紐約百老匯的表演經驗全力以赴教導他們。
青年交流可以改變世界
青年交流從小處出發,卻能有深遠影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法兩國便展開史上最大的學生交流計畫,以促進彼此的理解。到了1990年代,歐盟成立之初,兩國即願意放棄自己引以為傲的貨幣,共同擁抱歐元,邁向新的紀元。這證明了青年交流可以改變世界,透過溝通、合作、分享,確實能夠消弭誤會與衝突。
在2015年青年大使的成果發表會上,總統馬英九表示,他在1970年代就跟著救國團參加各種青年交流活動,拓展國際視野,也為國家貢獻一己之力。擔任總統後,當他面對各種國際難題時,也會參考過往的交流經驗,做出合宜的決策。
台灣積極推動國際青年大使、國際青年菁英領袖研習班和太平洋島國青年領袖培訓計畫等多項交流計畫,目的也都在透過交流,增進台灣與世界的互相認識,為台灣的未來埋下希望的種子。
有趣的是,青年交流有時候也會發展出意外的收穫,曾經有青年大使在聖克里斯多福表演後,台下的觀眾對珍珠奶茶非常好奇,於是這位青年大使就著手引進珍珠奶茶,並在當地大賣。看來,每一次的交流,都潛藏著無限的可能。
勇敢飛出去,看見新世界
3個星期的苦練加上3個星期的旅程,對所有參加青年大使團的學生而言,這真是無比珍貴的夏天。「飛出去才看見世界有多大,也更珍惜台灣的美好。」還在念大二的郭彥寧說,有些地區資源比較缺乏,她看見當地學生珍惜資源、把握機會學習的樣子,讓她覺得很慚愧,「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就讀台灣藝術大學二年級的柯品汶說,在印度時,當地學生都說很想來台灣唸書、旅遊,「聽了覺得很驕傲,也想要讓台灣變得更好。」
表演落幕,歌聲響起,「少一點傷痕,多一點掌聲」,青年大使們用認真體會青春,用汗水和笑容編織旅程,用雙手牽起台灣與世界,旅程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創造出的美好情誼卻是永恆。
總統馬英九(中)與外交部次長史亞平(左) 一同頒發證書授予團員。
國際青年大使不僅宣傳台灣,也在世界各地交流、 學習,吸收文化、藝術、經濟、農業、畜牧等各個 領域的新知。(外交部提供)
國際青年大使不僅宣傳台灣,也在世界各地交流、 學習,吸收文化、藝術、經濟、農業、畜牧等各個 領域的新知。(外交部提供)
國際青年大使不僅宣傳台灣,也在世界各地交流、學習,吸收文化、藝術、經濟、農業、畜牧等各個領域的新知。(外交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