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防災大數據
每逢颱風生成,預測將影響台灣,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災防科技中心則在第一時間提供災情研判與預警應變建議。經常受邀到國際考察參訪,陳宏宇深刻的感觸是,台灣的啟動應變是最迅速的。他玩笑地說或許因為台灣國土面積較小,從行政院所在的忠孝東路到達災防科技中心所處的捷運大坪林站不用15分鐘,而且更重要是只要指揮官一就定位,「災害情資網」就能即時呈現全台灣各地的災防資訊,確保預警時機,超前部署。
前身是國科會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2014年改制轉型為行政法人的災防科技中心,陳宏宇解釋,災防科技中心是集結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專業幕僚,任務在提供災害防救的諮詢。平時投注在防災、減災科技等議題研究,並找出可能受衝擊較大的地區,事前擬定防災計劃,並將學研團隊的研發成果落實在防災工作上,才能從容面對各類的天災風險。
在情資上,整合介接國內各政府機關的數據資料,如內政部營建署、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經濟部水利署、公路總局、農委會水保局等單位的監測數據,彙整於「災害情資網」平台,「我們把各部會的資料介接整合進平台,將最原始的資料加值,讓資訊數據視覺化,做成一目了然的圖表資訊,提供最即時的資訊,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裡,就能掌握全國氣象、水象、土象等情資。」
平台也介接了台灣自行研發的福衛七號、美國的NOAA、日本向日葵衛星、歐盟哥白尼實驗室等國際資源,投入數據分析。一邊說明,陳宏宇一邊展示著「災害情資網」裡的海量訊息。他秀一張slide,顯示2017年尼莎颱風尚未登陸前的預警圖,並收集了至少五個國家氣象單位的預測路徑,各國的路徑歧異有150公里之遠,「颱風還沒登陸前,我們就做好超前佈署,預測當颱風偏西、偏東時,對哪些縣市造成影響,用圖表呈現,並將資訊第一時間送到各地方政府手中,讓大家提早啟動相關的防災措施。」陳宏宇再舉例,水利署在各河川架設的攝影機畫面,在平台即可無時差的監測,當雨量、水位超過了警戒線,就通知地方消防局,建議暫時疏散撤離。
更有利用社群情資來救災。傳統打119通報,曠日廢時;現今社群網絡發達,在大數據技術發展下,災防科技中心建立的社群災害情資平台,透過資料攀爬,收集民眾分享的災情資訊,縮短災情通報時間,迅速調度人力來支援救災。
除了最常經歷的地震、風災預警外,關乎民生的空氣品質、降雨觀測、水庫水情、火山潛勢、低溫預警等,在平台裡都有主題地圖呈現,例如,台灣各大水庫的水情用視覺化的圖表,讓人秒懂南區水情告急。用儀表顯示火山監測的指標,從微震、二氧化碳濃度、溫度、氡氣含量等,資訊全都公開透明。
救災時間分秒必爭,災防科技中心則在第一時間提供災情研判與預警應變建議,確保預警時機,超前部署。(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
「災害情資網」介接各部會監測數據,強化中央與地方災防情資的整合,公開的資訊分享,從平日即建立起災防的意識。(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