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國內拼音系統的紊亂,去年「國語推行委員會」決議,建請教育部採用「通用拼音」做為國內的中文譯音系統,因而引爆一波波關於中文譯音的爭論。在中文譯音應與國際接軌或保持獨特性的爭議聲中,教育部長曾志朗又建請行政院採行「漢語拼音」,但未來可能參採通用拼音之精神,做小幅度修正。但因各界對此事意見紛紜,行政院仍請教育部尋求共識後再議。
什麼是「通用拼音」或「漢語拼音」?為什麼台灣需要一套中央公告的中文譯音?到底,怎樣的選擇對台灣最有利?
走在台北市光復南路與仁愛路的交叉口上,赫然發現,光復南路左右兩邊的路牌,其上的「光復」二個字,一邊被譯為Kwangfu,另一邊則是Guangfu。
中文譯音風波引發媒體熱切關注,教育部長曾志朗本身是語言學專家,此案卻很難以專業角度拍板定案。
中文譯音百家爭鳴
打個轉往忠孝東路,你會看到四段的忠孝東路英譯為Chunghsiao, 臨到了五段,又改成了ZhongSiao。這樣的街景,在台北市不勝枚舉,這對懂漢字的台灣人或許沒影響,但對看不懂方塊字的老外們,卻造成極大的不便。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因為,台灣同時使用著不同套的中文譯音:注音符號第二式、威翟式、郵政式,還有近兩年甫登場的通用拼音等等,算一算有八、九種之多;如此不一致的情況,不僅老外困擾,大量處理國際郵件的郵局也感到頭痛。何況中文譯音的用途不只在地名、街名上,包括護照上的英文名字,民間、官方機構名譯成英文,在在需要一套可以依循的中文譯音範本。
鑑於國內譯音系統混亂造成的諸多困擾,行政院曾召開會議,要求各部會統一使用民國七十五年頒布的注音符號第二式。但由於此為行政命令,並不是硬性的規定,許多單位和縣市還是沿用其習慣的譯音版本。再加上注音符號第二式屢被批評複雜難學,而國際間則普遍使用大陸的漢語拼音,因此不但國內使用率不高,海外推行也不甚順利。
國內的中文譯音多年來一直是各自為政,但鑑於資訊化與國際化的需要,呼求一套統一版本的聲浪日益高漲。行政院因此再度研擬,尋求一套適用的中文譯音系統,並於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份做出採行漢語拼音的決定,但拖了一年未做正式公告,且於八十九年函覆教育部請其再行研議。未料,教育部國推會提出採用通用拼音的決議,使這次的拼音大戰浮出檯面。
台灣因未統一中文譯音,所以護照、信用卡等公私文書中的名字拼法五花八門,最妙的是,同一個人的兩張信用卡英文名也不同。
吳三桂請清兵入關?
第一個反對採用通用拼音的台北市政府表示,既然漢語拼音已通行於國際,台灣為求資訊化與國際化,不宜再使用另一套系統。許多支持漢語拼音的人士認為,街名、路名是給外國人看的,那麼,選擇國際多數人學習使用的漢語拼音,理所當然。
這樣的說法,的確得到很多外國人士的支持。來自英國,在台灣從事翻譯工作多年的唐樂榕表示,漢語拼音固然有其缺點,比如ㄑ用q、ㄒ以x來表示,極不符合英語系人士的發音直覺。但是,對外國人而言,重點是一個符號對應一個音值,可以正確發出中文音最重要,x要發什麼音無所謂,他認為,「既然已有完善的中文譯音系統,大部份的外國人也學那一套,台灣又何必自己再弄一種?」
然而,來自俄國,在做編譯工作的黎亞力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台灣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不一定要大陸用什麼,台灣就得用什麼。他同時指出,「漢語拼音有一些符號的確讓人很難發音。」再說,很多支持漢語拼音的外國人,都是已經學過中文的,可是對一個對中文完全陌生的外國人來說,能讓他較為輕易發音的譯音系統確實是必要的。黎亞力並為在台灣使用多年,卻在此次爭議中被打入冷宮的威翟式講話,「我覺得威翟式滿好用的,台灣地名、人名、機構名都是用這個,為什麼不保存下來?」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洪惟仁也持相同意見,他表示,威翟式拼音在台灣廣泛使用,國外很多圖書館也使用這套系統,「這套系統有文化傳承的意義,為什麼要被腰斬?」 他也認為,選擇哪套拼音系統是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語言政策,絕不能單以工具的角度去看。
洪惟仁指出,以國際流通性而言,學習漢語拼音是合理的,個人有選擇的自由;但是,若要選擇一套國家標準方案,為什麼要和大陸同一套系統?他略帶嘲諷的說,通用拼音號稱和漢語相容又有區隔,「我看,他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把自己困死,也把其他拼音系統打死了!」
宜蘭縣礁溪街的路牌唸閩南語音「Da-ke」,不懂國台語的老外 會不會越搞越糊塗,其他旅遊資訊是否口徑一致?
通用拼音真能通用?
其實,早在幾年前,就有論者認為,選擇哪一套中文譯音系統茲事體大,除了顧慮資訊系統外,還有外國人學中文、國小學童學母語等相關影響範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曾表示,為了減輕小朋友學習的負擔,若能研發一套「通用音標」做為多用途音標,使其和國際多數人使用的漢語拼音重覆性高,對台灣軟體工業走向國際化有幫助,又能學母語,是值得鼓勵的方向。
而研發「通用拼音」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為組助研究員余伯泉表示,其實通用拼音是間接使用漢語拼音,對其稍作修正,改善了漢語拼音x、q的若干缺點,「與漢語拼音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差異,學會通用,就幾乎學會了漢語。」
同時,為了增進台灣各族群對彼此語言的瞭解與親近,也讓這套系統儘可能可以拼寫同屬漢語系的客語,以及與傳統的台語拼音更接近。余伯泉說,「這樣的用意,是希望既可以和國際多數人使用的漢語拼音輕鬆地轉換,又可以同時學母語。」
余伯泉這樣的做法,也得到部份台、客語團體的支持。
以客語翻譯《小王子》的胡適國小徐兆泉老師,就是使用通用拼音來完成整本書的客語拼音部份。而擔憂中文譯音的選擇會影響到日後的母語教學,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總幹事陳豐惠則表示,要在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做選擇,「其實是兩個爛蘋果裡挑一個」,漢語拼音完全以國語做為考量,有些地方台語不適用,「好歹通用拼音還會考慮到台語發音問題。」
但是,真有「通用」這樣的美事?
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的何大安主任,與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的葉德明教授都認為,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套獨立的系統,「最好是一套語言有自己的一套拼音系統,才不會互相干擾。」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本身也為語言學家的曹逢甫教授則說,「能通用是一種理想,但現實上的確有困難,最多只能做到高度相容。」
這是閩南語的羅馬拼音,用a、b、c字母把台語的聲音及語調拼出來,許多來台傳教士一口字正腔圓的台語就是這樣學來的。
國際化vs.本土化
而這次拼音爭議中,雖然也針對拼音系統應具有的內部邏輯性與一致性做學理上的討論,但引起輿論與社會關注的主要原因,是在於這兩套系統被簡化為國際化與本土化兩造的差別,到後來,甚至被化約為統獨標籤。
支持漢語拼音的人,主要是基於其易於與國際接軌的理由,並認為,台灣若執意要選一套不一樣的系統,是政治與意識型態作祟。然而,持反對意見的人則認為,語言本來就不只是溝通的工具,其所蘊藏的情感因素與認同性應該被考慮。況且,同一種語言不應該是單一的,即使一樣是中文,大陸的北平話與台北國語已經有所差異,台灣發展具台灣特色的中文譯音系統,應可讓講求文化多元的國際社會接受。
對於被質疑不使用漢語拼音,是有「被統一的焦慮」此一說法,余伯泉表示,語言同時做為一種認同的象徵與符號,本來就很難脫離政治去討論,「不管未來統一與否,台灣可以有自己的主張。」
前原住民委員會副主委、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孫大川則認為,意識型態是人間本來就會有的事,「重點是它會不會成為一種霸權?」他並表示,遵照多數人使用原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若照這個邏輯,國際上幾乎僅有台灣使用來學中文注音符號也應該被廢了!因此,如果通用拼音真的可以用在客語及百分之八十的台語上,「那是件好事」。只是,「台灣要為此付出一些代價,那就要看大家想不想承擔這樣的困難。」
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許聞廉就因現實的考量而反對另起爐灶搞通用拼音,「台灣為什麼要花費一堆社會成本,在一套不會被國際社會接受的拼音系統上?」他指出,「通用拼音是一個新的系統,並沒有文化傳承上的意義,銅板一丟該選誰,很清楚了!」
許聞廉同時表示,現在國際重要的圖書館都改用漢語拼音,中文圖書的分類排序也以漢語拼音為準則,台灣若選其它的拼音系統,在資訊化的速度與轉換上就會慢上好幾倍,「台灣為什麼要付這樣的代價?」
怎麼選擇才正確?
從拼音爭議引起的諸多討論中,不難看出一個有趣的現象:漢語拼音似乎成為國際化與否的準則,與漢語拼音差異越大的,就離國際化越遠。即便是標榜為親本土的通用拼音也是以這樣的方式在思考,因此,才會以「與漢語拼音只有些微差異」來做為其「也很國際化」的理由。
然而,這除了反應出漢語拼音在國際上的強勢,也提供了一個思考,到底,台灣邁向國際化,應該如何鋪軌?不使用漢語拼音,會造成哪些實際的影響,比如說,會不會影響到資訊傳輸的速度與範圍?而漢語拼音與台灣主要地方語言扞格不容之處,是否在日後會影響台灣語言文化的獨立性?文化傳承上,如果原先的威翟式可以表達台灣與大陸之分野,為何未被列入考慮?是否還是因為國際接軌的考量?
種種爭議未息前,看來台灣還是得盍各言爾志,q、ci、ㄑ並行。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