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SARS肆虐之際,番紅花還是個新手媽媽,身兼職業婦女,每天送孩子去幼稚園,心中的惦念與壓力著實逼人。今年的COVID-19,她反是擔心家中的長者,因為聽聞長者較不易抵抗這波病毒的侵虐。不過,「在台灣還算是正面積極樂觀,我們是很謹慎,可是沒有瀰漫那種悲觀死城的氣息。」番紅花說。
這次的疫情,台灣人的生活大致如常,番紅花還是如常的閱讀、寫作、上市集,也帶市集導覽的行程。近日在市場遇到一位原住民友人,建議她一定要交一個原住民朋友,就不用擔心在疫情時代沒有東西吃,「原住民在山上可以活半年都餓不死,可以靠野菜、打獵過活,而且光野菜就有200種類。」番紅花轉述原民朋友半玩笑的邀約,也讓她想到,是呀!在極端氣候,地球不知會發生什麼情況下,具備認識野地植物的能力;在未來,這樣的能力應該是很重要也很基本的,又能為生活帶來不同的趣味。
因為疫情嚴峻,政府呼籲要減少大眾接觸,人們外出社交、用餐的機率銳減,在家吃飯一時間形成風潮,許多人自己在家洗手作羹湯,或是叫外送。市場裡熟識的攤販告訴她,自煮的人變多了,買菜結帳都要排隊呢!對此番紅花很高興,「開始做菜這件事情,對台灣本土的農漁畜牧業就有幫助,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但是,老實說,做飯絕不是件輕鬆的事情。從買菜、整理、備料、烹煮、洗碗善後,這一套都做完才叫煮飯,至少要三個小時;但是,在家吃飯的意願提高了,讓番紅花思考善用自己的專長,試著利用在地小農生產的食材開發調理包,「這種方式能夠鼓勵大家在家吃飯,讓自煮也能輕鬆實現。」
「在疫情應對上,我很謹慎,但保持樂觀。」番紅花說。「一旦大家都害怕、不敢出門,抑制消費行為,我們就會一起失業;所以我會努力在日常生活裡建立與經濟活動的連結,希望商家的損失降到最低,我們更能挺過去。」
與疫同行,番紅花想的是如何和百工百業一起共存。「我們已經活下來了,接下來如何一起維持生活日常,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