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

大雨帶來的大火:三義火炎山

大雨帶來的大火:三義火炎山

文‧陳建瑋

2014 10月

河口堆積的大量巨礫,是孕育火炎山地景的要素。

農委會林務局2013年網路票選「台灣十大地景」,苗栗三義火炎山以第9名入選。

火炎山位在苗栗縣三義鄉西側與苑裡交界處,海拔602公尺,為苗栗丘陵最高峰,是中山高速公路沿途最顯著的地標。每當駕車經過火炎山,遠望如平地竄起熊熊烈焰,孩子總要問一句:「火炎山真的有火嗎?」

其實山勢如火只是局部,在大火背後,藏著溫柔綠意,孕育著台灣的珍稀物種。

神怪小說《西遊記》中描述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現實中的火炎山則因外表多蝕溝,又無植被,夕陽餘暉映照下,宛如火舌翻騰,才得「火炎山」之名。

火炎山不僅是地名,也是一種惡地地形,其組成以粗大礫石為主,在劇烈沖刷作用下,形成連串尖峰、乾谷及沖蝕溝,更因土壤崩塌頻仍,成為草木不生的惡地。

台灣有三處較有名的火炎山地形:苗栗三義火炎山、南投九九峰、高雄六龜十八羅漢山。其間最大不同在於,三義火炎山的沖蝕作用最劇烈、礫石顆粒較大,更重要的是,土壤組成多是紅土,更顯「火勢」。

從火炎山上俯瞰,沖蝕痕跡清晰可見,與山稜後的綠意形成強烈對比。

火炎山三元素:巨礫、暴雨、紅土

地質上巨厚的礫石層,是形成火炎山地形的必備條件。三義火炎山的礫石來自雪山山脈,大量礫石被河川沖刷到當時的河口堆積,由於水流強大,礫石不分大小被沖刷下來混成一堆,無法形成粗細層次分明的沉積岩。因此火炎山礫石層中的礫石,大部分是近圓形、25公分左右,大者直徑可以達到50公分以上。這些巨厚的礫石層,因地殼隆起作用抬升,成為現在的火炎山。

神話裡的火焰山烈焰沖天,燠熱難當,現實中的火炎山沒有熾焰,而是暴雨。

長期研究火炎山惡地地形的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林俊全指出,每當颱風過境,火炎山的樣貌就會劇烈變動,因為礫石間的膠結物質是粘土、粉沙,一經大雨沖刷,膠結物質隨之流失,礫石也跟著崩落,留下許多沖蝕溝與陡峭山崖。天晴時,礫石層乾燥硬化形成乾谷,加上造山運動持續進行,維持邊坡陡峭,晴雨交加,構築出奇妙地景。

此外,礫石層中的泥土,由於氧化、淋溶作用迅速,含氧化物較多的鐵鋁物質,在深溝峽谷與尖銳山峰間,構成鮮紅、金黃、橘紅及褐黃等色彩,夕陽映照,宛如火苗舞動,成為火炎山地景最佳寫照。

從火炎山上俯瞰,沖蝕痕跡清晰可見,與山稜後的綠意形成強烈對比。

山南山北分晴雨,火炎山上有赤松

火炎山的地理位置並非台灣南北分界點,但卻是南北氣候的分水嶺。台灣民間廣為人知的「北壁虎不叫、南壁虎聒噪」,自古相傳也是以火炎山來區分。

台灣夏季西南氣流帶來豐沛水氣,來到火炎山附近,因地形的阻隔,水氣上昇後凝結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形成雲、霧;反之,在冬天東北季風帶來的水氣也因地形的關係,容易在火炎山區凝結。所以,在火炎山的南北兩側,氣候迥異,往往南邊太陽北邊雨,兩樣風情。

由於水氣匯聚,火炎山地區經常雲霧繚繞,山腳下的三義鄉也成了著名的「霧鄉」。

火炎山同時也是台灣重要樹種——馬尾松的原生地。

馬尾松是冰河孑遺物種,因其針葉細長柔軟如馬尾而得名,台灣民間常稱為「赤松」,但它是如何扎根在寸草不生的火炎山?

原來火炎山的惡地只在南側大蝕溝區,其餘三分之二地區,植被覆蓋良好,少有崩塌,形成台灣最完整的馬尾松天然林。

在靠近大蝕溝區的林地,松林雖然會隨礫石不斷崩落,卻又在峭壁上落種、更新演替,形成崩落與再生的動態平衡。為了保留這難能可貴的自然景觀,排除所有人為影響,1986年,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三義火炎山地區被劃為全國第一個自然保留區。

火炎山地貌特殊,同時也是氣候的分水嶺,山南山北晴雨交錯。

火炎山的天敵:土石崩落與蟲害

火炎山自然保留區有兩大保存目標,一是地景,二是馬尾松天然林。

火炎山的土石崩落是自然現象,然而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雨量極端,許多專家擔心火炎山會加速崩落,甚至消失。

「火炎山的邊坡每年平均後退1.5~2.5公尺,部分地區甚至達到3公尺,」林俊全說,他的研究團隊從1986年開始,長期觀察火炎山的沖刷情形,並與林務局合作取得空照圖,建構3D模型,從多角度觀察邊坡後退情形。「相對於其他地區,這樣的後退速率是非常快的。」其中又以2002年的變遷幅度最大,主因是受前一年的桃芝颱風及納莉颱風影響。

火炎山會因此消失嗎?林俊全指出,在邊坡下方,崩落物質會堆積成新的崖錐,彼消此長,自然平衡的奧妙,莫此為甚。然而,人類行為卻可能破壞這個平衡,「一旦崩落下來的土石被挖走,火炎山很可能會逐漸消失不見。」林俊全強調,設立自然保留區的目的就在於杜絕盜採砂石,讓一切回歸自然法則,尊重自然演替機制。

另一方面,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調查隊於2002年進入山區調查,發現馬尾松正面臨滅絕危機。

生態學家陳玉峰指出,由於外來物種松材線蟲危害,192株馬尾松,僅有中小型的11株尚未出現感染症狀,也就是說約95%的馬尾松都已染病。

由於自然保留區的管理標準比國家公園更嚴苛,禁止人為改變保留區的自然狀態,必須完全尊重自然演替法則。

難道就此放任馬尾松滅絕?

為避免從冰河時期便遺留下來的物種絕跡,林務局決定在不違背自然保留區宗旨的情況下,搶救瀕臨滅絕物種,同時也從中汲取對松材線蟲的防治經驗,以保護其他樹種免受其害。做法是一方面蒐集種子,建構基因資料庫,以維持物種存續;另一方面,在火炎山東北角嘗試野外種植復育。

大火背後,生意盎然

《西遊記》裡,火焰山附近的村民,要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驅除火氣,才能耕作,三義火炎山卻活脫脫是一座生態寶庫。

火炎山有南北兩端的水氣滋養,北側未崩塌處其實綠意盎然,只因南側地形太過搶眼,而少有人關注。

這裡不僅有低海拔天然林場,還有人工造林的相思樹、油桐,與台灣特有的金毛杜鵑、鮮豔的桔梗蘭,為山林添色。

火炎山也是保育類動物石虎的主要棲地,由於生性機敏,行動迅速,野生石虎極少被鏡頭捕捉到,火炎山地區設置的紅外線攝影機,久久才能拍攝到一次珍貴畫面。

火炎山生態教育館之前曾收容過一隻兩個月大的石虎寶寶,推測牠的棲地可能因附近開發案被破壞,才與母親失散。

三義火炎山看似不毛之地,背後卻滿載生機,或許大地之母,正是要用這大火般的樣貌,來保護它珍貴的兒女,不受人類肆意破壞。